曹 娜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第一中學 吉林 長春 130500)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總體目標被細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在這個闡述中,體現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生了變化:數學知識不僅包括“客觀性知識”,而且還包括“主觀性知識”(即只有通過培養與經歷方能獲取的帶有鮮明個體認知特征的個人知識和數學活動經)。對學生而言,這類“主觀性知識”更為有用,對其“客觀性知識”的習得具有指導作用,可以終身受用。
對應于這兩類知識,《數學課程標準》一方面設立了知識領域目標,另一方面還設立了發展領域目標。發展領域目標包括四個方面:1.對數學的認識;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獲得發展;4.情感體驗(又稱“數學觀念”)
引導學生在興趣、動機、自信、意志、態度、習慣及數學美欣賞與感受等方面獲得發展。發展性目標的設立使“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新課程核心理念的實現有了明確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實現、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撐點。“數學觀念”是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數學素質教育刻意追求的培養目標。近三年的高考數學題,在解斜三角形,函數應用,統計與概率等知識的考察上,都著重考察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的觀念“數學觀念”從外形看幾乎近于無形,而它又真實存在。不僅存在于解題過程中,也存在于數學學習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存在于數學學習中,也存在于把什么都歸結為一個數學關系的思維模式中。因此,盡管學生離校后沒有機會用數學,因而淡忘了數學,但深深存在于他們頭腦中的數學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數學精神卻隨時隨地的發生作用,受益終身。
傳統數學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由于高中數學固有的容量大、概括性強、內容抽象等原因,常給人以枯燥之感,同時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不少學生愈學愈困難,信心愈學愈差,有的干脆放棄通過理論學習,與學科領導探討,同事合作,逐漸得到了實踐高效課堂的一般模式獨立思考—分組討論—一合作交流——小組展示—課堂評價。
2.1 合作交流有必要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而學生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體“合作需要”的基點上方可有效。即學生在問題解決中,處于“憤”“悱”迷惑之時,陷于苦求不得之處,再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有成效。否則,小組合作要么是組內優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唯命是從,要么一哄而起,討論流于形式。
2.2 分組討論要有效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討論討論,分小組驗證驗證……”可實際上呢?
討論的問題經常是沒有思考性,啟發性和探索性。教師的問題一提出,大部分學生已經把手高高舉起,可老師還在說:“你們商量商量。”小組合作明顯成為一種累贅的形式。還有些合作,學生剛剛要進入交流狀態,老師卻宣布合作結束,因為下課的時間要到了。更有些討論,學生分工不明,研究的問題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為的是有一片“熱鬧”的局面,其結果,只能是用個別優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組討論的結果……這種形式化的課堂上,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受到質疑根據班級的學生學習情況,我將班級分成九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自己的組名,小組宣言,小組長。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分配組員學習任務。剛開始實行時,組長任務不明確確實討論的結果參差不齊。我逐個給組長培訓,明確任務,使得組員分工明確,討論效果大大提高討論可以分為課上討論和課下討論。討論后,在課堂上,進行的是小組成果展示。到前面講題的人最好是組內成績一般的,這樣更能體現小組討論的水平。一個小組展示結束后,其他小組挑錯,改錯。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非常的活躍了,學生也找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和自信心。
2.3 課堂評價要及時對于積極參與討論的,積極發言的,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一定及時地對其進行肯定、表揚,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樹起信心的風帆,尤其是當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要不惜言詞,大加贊賞,這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奮發學習的激情為促進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設計了一本小組成長記錄。包括小組學習過程記錄和成果記錄。過程包括10個方面。有組織討論,參與討論,與人分享學習成果,回答問題,找題,寫題,擦黑板,每個方面賦值1分,小組長不組織討論,組員不參與討論,不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每個方面賦值-1分。把個人得分計入小組成績,每周評優秀小組。成果包括每次成績,新的解題方法思路等。
實行這個方案后,參與實驗的兩個班級,在九臺聯考中,及格率(除尖子班)名列第一第三。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采取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強調開放性、探究性,它的課程內容,不再是由專家預先規劃設定的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與發展的過程。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么,何時學、何處學,為什么學和怎樣學。也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方式方法。目前,不少學校已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課程,應給以加倍的重視,讓它成為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
以上是我學習過程中的幾點體會與思考。課程改革的列車已經啟動,我們必須在這場改革中積極主動,大膽探索,明確方向,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