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競
(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天津,300382)
當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從近幾年眾多高校陸續增加的通識教育可看出,通識教育是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利于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并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高校通識藝術教育是整個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不僅發揮著重要的美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創新思維屬于人類的最高級認知活動范疇,它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探索性、求新性、綜合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創新思維是多種思維形式特別是發散思維、輻合思維和重組思維高度融合的結果。[2]
動畫發展與動畫制作通識課程(以下簡稱動畫課程)屬于設計藝術類的動畫學科下的一門基礎課程。動畫作為視聽藝術,綜合了文學、電影、美術、音樂、舞蹈、雕塑等藝術形式,體現出更強的多元化藝術特征。根據設計藝術學科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動畫課程以美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核心,展開教學實踐。高校可通過改進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實踐,探究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完善本課程的教學體系,從而達到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提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3]基于此,動畫課程的教學設計內容為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的預設,具體包含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組織設計、教學評價設計。
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前,首先需要對課程學習對象有一個全面了解,即學情分析。只有精準地了解學習對象,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高校通識課程學習對象主要是各學院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年齡、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等差異十分明顯。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目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對象的差異性,將教學重點放在激發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學習興趣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破學生原有的思維模式,從而提升和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動畫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了解動畫的本質特征、發展歷史、各國動畫藝術風格及動畫制作流程等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獲得創意思維的能力。
教師根據授課內容,需要有計劃地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理論課程采用問題導入、案例教學、分組課堂討論、開展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踐課程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動畫創意短片制作,讓學生完成動手體驗教學活動,感受學習的樂趣,并在團隊合作中增強協作意識,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動畫課程的教學方法要注重“教學結合”“學教并重”,根據課程內容的理論和實踐兩大模塊進行,理論模塊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側重教師有計劃、有層次、有重點地進行課程內容梳理,以問題導入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課程體系和知識框架并掌握核心內容。 實踐模塊教學以學生為主導,側重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習的主動意識和創新思維。為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可讓學生分組進行動畫創作,這樣學生在實踐環節了解動畫制作流程的同時學會用藝術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來觀察世界、思考人生,從而養成多維角度思考問題和看待事物的習慣。
對課程進行評價是課程編制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評價活動發現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找出造成這些問題和不足的原因,從而做出相應的改進。[4]
課程單元結束時,教師與學生通過網絡通信工具進行積極溝通和交流,進一步獲得學生課上學習的感受和學習體會,教師及時對授課內容、授課手段和方法進行調整,便于學生在后續課程中更好地接受學習內容。課程結課后,教師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教學問卷調查,獲取反饋數據,即學生學習后的感受和學習效果,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歸納總結,這些資料可以作為對今后教學方案和內容進行改進、調整和完善的依據。
上述動畫課程的教學設計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教學組織是教師基于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采取不同組織手段和方法,從而便于教學目標順利實現的活動。例如,在課前,教師提供給學生學習材料并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活動,為順利實現師生課上互動交流做準備。同時,教師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分組,構建學習團隊,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在學習各國動畫藝術風格的理論知識點環節上,為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一個議題進行各小組的辯論。為達到課堂辯論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前要提供相關資料給各小組,并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開展辯論,每組推舉學生代表依次進行演講、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教師作為組織者,需要觀察學生辯論狀態,控制好辯論節奏,積極引導學生的辯論內容走向,防止偏離辯論核心議題。辯論結束,教師要肯定學生的演講內容,總結和歸納課程辯論內容。通過教師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得到訓練,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也可以得到增強。
在動畫實踐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協作,完成創新短片任務。在動畫制作前期,教師要啟發每組組員進行動畫創新構思,通過大家的頭腦風暴,碰撞產生火花,完成短片的內容創意。隨后,教師引導各組員著手準備拍攝需要的材料,如紙張、人偶、拍攝器具、輔助工具等。在動畫制作過程中,教師要輪流對每組中遇到的拍攝問題進行解答,特別是對團隊成員存在不同的意見分歧,教師要給予正確引導,讓學生各自協調,達成統一目標,在充分發揮自我個性和自我特長的同時學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協同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的創新潛能,高效完成小組任務。在動畫制作完成后,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可組織各小組作品進行相互拉票PK,以凝聚各組的團隊精神。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設計,能夠促進學生的相互交流,增強相互溝通、配合及分工能力,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之間的思想創新和靈感的相互碰撞,使學生不僅收獲友誼,也獲得個體成長。
根據動畫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教師下一步應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是學生對所學課程理論知識的實施驗證,是加深學生對藝術性形象創新思維運用的重要環節。在此環節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學科之間的專業互融,加強專業學科的立體交叉,運用藝術性形象創新思維解決學習實際問題,注重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1.以形象思維拓寬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
在理論課程內容方面,教師要注重體現藝術形象思維模式的特點,以形象思維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例如,動畫起源部分的教學,教師可通過動畫視覺形式進行不同歷史時期動畫發展的情況展現,注重從藝術視角著手,從形象思維的角度進行切入,結合人類生存的萌芽狀態,講解動畫藝術如何出現、產生。
2.以創新思維啟發學生感受創新在動畫藝術發展中的推動力量
在梳理動畫的歷史發展內容方面,教師應突出動畫創新性變革代表人物及歷史作用,側重從藝術創新的角度分析推動動畫向前發展的動因,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藝術創新思維在促進動畫藝術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3.以多元化思維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
對于動畫的本質特征、類型動畫及各國動畫藝術風格理論內容的教學,教師應選取播放創新強、風格多元化的動畫作品,通過形象性畫面、生動的造型、優美的音樂、引人入勝的敘事,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多元化創意風格的動畫作品傳遞的創造思維和豐富想象力,能夠讓學生感受多元思維方式,沖破學生原有的思維模式,開啟創新思維模式。
4.以問題思維導入打開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門
在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每個章節內容知識點貫穿若干設問及思考題中,層層遞進,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打開學習興趣的大門。在課上,教師應利用預先設計好的問題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圍繞課程知識點,分組進行討論。由于通識課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因受各自思考模式的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會有所差別。
5.以學科立體交叉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藝術角度分析動畫作品,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進行立體交叉思維,從而激發和拓展學生創新思維。例如,分析日本動畫作品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時,日語專業方向的學生把所積累的有關日本語言文化知識和自己對日本的看法和觀點,結合動畫作品具體實例進行深度闡釋,能夠很好地將自己的專業所學、體驗感悟和本課程知識點進行有效對接。計算機專業學生可以從所掌握的技術角度結合動畫作品制作技術進行分析,哲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作品折射出的哲學思辨進行藝術作品內涵分析,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專業知識從藝術作品文本角度進行主題思想的分析。學生的學科融合討論分析能夠拓展和延伸討論議題的內涵,讓討論的核心內容更加鮮活、生動、豐富,各學科的交叉優越性也能凸顯出來。結合專業的分析打破了學生的專業壁壘,促使學生自覺地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對事物的人生感知體驗與動畫內容進行有效創新融合。
教師利用多種理論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獲得自我成就感和滿足感。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自我進步和蛻變,正是通識課程學習意義的體現。
1.實施頭腦風暴,碰撞創新火花
在動畫實踐環節的初期,教師可針對學生對藝術零基礎的情況,從低門檻、易操作的材料定格動畫入手,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創新活動。小組成員需要進行頭腦風暴,產生作品創意。比如,有的學生是新聞與傳播編導專業或文學專業的學生,通過自己所學的編劇知識或文學知識,可以為小組創作出一個很有趣的創新小故事,并賦予短片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學生所學專業為服裝設計,因此,在動畫短片創作中可以設計玩偶的服飾;有的學生喜歡天文,可以應用在動畫作品要表達的四季夜空中星象的不同變化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一些廢棄的計算機零件當作動畫創作的表現材料,以塑造出別具一格的視覺表達效果。
2.多元實踐探索,實現動畫作品創新拍攝
在動畫制作拍攝中期,動畫材料選擇和擺拍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有的小組成員把自己身邊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鑰匙收集起來,巧妙利用鑰匙的不同形狀和大小,排列組合成平面人偶形狀,保證作為胳膊和腿部的鑰匙可以逐幀進行位移拍攝,該片受到中國傳統皮影的啟發,巧妙地運用金屬鑰匙材料完成了動畫的逐幀擺拍,激發了組員的創新力和想象力。還有一組團隊在真人定格動畫啟發下,自己參與拍攝,通過畫面上人物有規律的移位,造成畫面強烈的視覺韻律感和節奏感,極具動畫實驗性。更多小組采用了紙張、玩偶、筆進行拍攝,學生自覺地運用課上積累的視覺審美知識進行創新思考和創意制作,通過對材料的聚合、分散的有效排列,創造了充滿視覺律動感的畫面。
3.發揮個人專業所長,增強創新效果
在動畫制作后期,短片需要進行音效處理。例如,學生為了完成后期任務,主動學習后期剪輯知識,播音專業的學生發揮聲音優勢,創作完成了契合畫面的聲音元素,增強了短片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最終,學生通過相互合作、發揮所長,完成小組創新動畫,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和創新表達的成就感。
通過實踐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創意訓練、親自動手參與制作創意動畫,完成對課程理論知識的認知體驗,打破傳統思維定式,達到跨學科的知識交融、激發和培養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升的目的。
上述動畫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及教學實踐改進中,教師堅持“以生為本”,緊緊圍繞動畫通識課程具有的藝術創新性特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和學識修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釋放和拓展,從而較好地完成了課程教學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鑒于學生年齡、知識背景、思維習慣、審美的差異,課程的實施環節沒有達到充分有效的教學要求。例如,動畫實踐創作環節中,由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審美經驗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影響和削弱了最終完成作品的技術性、藝術性和創新表達,作品優劣參差不齊。因此,后續課程需要進一步加強作品的規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推送需要賞析的創新作品,強化和提升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美感體驗,從而進一步完善動畫課程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