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韜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影視創作在當下是一個時髦且充滿誘惑的專業,與之相關的專業開設數量近幾年在各大高校中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教育部公示的高校新增專業名單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58所大學新增設了影視傳媒類相關專業。這在當前高校專業動態調整的大背景下可謂是“乘著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東風”順勢而上。在影視創作的各個門類里,編劇是看似“最容易”入門的領域,與“導演”“攝影”“剪輯”“美術”等技能門檻相對較高的專業相比,憑借想象力和文字就能創作的劇本顯然更加“親民”。成為一名編劇,用文字講故事,對學生來說是并不遙遠的“夢”。綜觀當下各大高校從事影視教育的師資結構和教師專業構成,依托人文學科基礎培養策劃和劇作人才似乎也是更加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
但在培養院校增加、招生規模擴大的背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間在課程結構、師資儲備、學生就業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如何基于對以上差異的研判分析,在綜合性高校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劇作教學,是這項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綜合性大學的編劇策劃類課程教學不能簡單地照搬專業藝術類院校的內容與模式,探索和總結一套更適合在綜合性大學的劇作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總結了筆者近十年在浙江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以下簡稱“戲文”)講授劇本寫作課程的經驗,從現狀研判、課程體系改革和教法創新三個方面展開,探討在綜合性大學開展劇本寫作教學的一些嘗試與思考。
我校是一所以師范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于2006年開設了戲文專業。在十幾年的培養過程中,經過數次大規模調研和培養體系調整(學校于2014年和2017年先后根據實際情況做過兩次比較大的培養計劃調整,2017年調整后的計劃效果較好并沿用至今,故文中將2017年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點,下文中提到2017年也是基于新的培養計劃總結的經驗),在2017年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厚基礎、通史論、懂創作、強寫作”的研創人才,并將學生的創作能力鎖定在“劇作策劃”上,該專業現為“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專業”及“浙江省一流本科專業”。筆者自2011年起承擔專業核心課程電影劇本寫作的教學任務,在9年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國內藝術類院校同類課程的調研及自身的教學經驗反思,比較研判了在綜合類大學開展劇本教學與專業藝術類院校同類課程教學的差異和特點。
與藝術類院校相比,綜合性大學中的影視劇作課程體系性不強,相關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占比較低。藝術類院校專業目標明確,學生在填報藝術類院校的相關專業之前對培養的內容和自身職業規劃都有較為明確的定位。這讓藝術類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更加單一、精準,圍繞專業和學生比較統一的訴求建構完善且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
以戲文專業為例,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的文學系就是以培養影視、戲劇編劇為核心目標,學生也多以從事策劃、編創劇本為就業選擇。相比之下,該專業在綜合類院校的培養則往往容易陷入“一勺燴”的尷尬局面。課程設置需要照顧到更加多元的學生訴求,設計更強調內容的“均衡”,過于強調某一領域的教學容易限制學生的發展方向。以我校的戲文專業為例,學生在選擇戲文專業時并沒有很明確的自身定位。專業培養面對更為復雜多元的學生需求時,教學內容不得不兼顧戲劇、電影、電視三大藝術形式,同時還涵蓋了史論和創作兩個不同方向。這樣看似“面面俱到”的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實際上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專業性”。以本文討論的劇作為例,劇作課程的體量和內容結構的完整性皆因此出現了問題。在我校戲文專業2017年前的培養大綱,學生四年需修習的160學分中,劇作相關課程只有15學分(5門各3學分),占比不足10%。在專業必修課要求修習的50學分中,劇作課程有2門6學分(分別為“編劇基礎”和“電影劇本寫作”),占比12%。劇作課程的數量少,在整體課程結構中占比較低。如何通過有限的課程資源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是對劇作課程在綜合類院校開展提出的巨大挑戰。
與藝術類院校相比,綜合性大學在學生劇作教學的培養環境上有著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專業氛圍”和“行業關聯度”兩個方面。眾所周知,影視是綜合藝術,“表、導、演、攝、錄、美、音、制”每個專業都有各自切入創作的思維和手段。各專業領域的創作皆需要學生對作為整體的影視藝術有基本的了解,并以此為前提實現自我功能定位與價值認知。在專業培養中對影視藝術各領域知識普及的全覆蓋在藝術院校的院系結構中是較容易實現的,而綜合類院校囿于自身專業設置和師資結構則難以實現這一需求。學生在綜合性大學學習劇作時容易陷入“孤島”狀態,因缺乏對創作其他流程的了解,劇作觀念的建立容易出現偏差,滑入純文學寫作的誤區。這恰恰是劇本寫作最大的忌諱。
劇作創作與文學創作的另一個差異是:文學創作的作品是藝術的最終呈現內容,而劇本創作的作品是知識藝術創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這一根本屬性的差異決定了劇本創作是一門強調實踐能力及與創作流程接軌的課程。專業類院校與行業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能夠為師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并以此滋養和規范課程教學,實現“理論”和“實踐”在課堂內外的良性互動。而綜合類院校的劇作課大多還延續著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單一的理論講授對提高學生的劇本寫作能力所能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即便教師意識到這一問題,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實踐環節,與行業市場的脫節也讓所謂的“實踐”陷入“自娛自樂”的窘境,效果并不理想。
當然,與藝術類院校相比,綜合性大學開展的劇作教學也有自身的優勢。綜合性大學中一般都有較完整的專業結構體系,分散于不同院系的諸如“社會學”“漢語言文學”“心理學”等大量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文化滋養。這是綜合性大學在編劇人才培養上與專業藝術類院校相比最大的優勢。
劇本寫作歸根結底是讓學生學習“以劇本的形式去表達對社會、生活和人的思考”。表達的形式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一切手段最終將回歸到內容本身。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綜合性大學更為全面豐富的學科專業資源,借力學科交叉支撐課程教學,就可以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讓學生學會如何更多元、深入、敏銳地捕捉社會、生活和人,最終落實到學校的編劇人才培養差異化優勢上。
基于綜合性大學開展劇作教學的實際情況,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在“外部擴展”和“內部優化”兩方面下功夫。“外部拓展”指的是協調好校內各院系課程的互認和共享。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專業應開放出一定的選修課空間,破除壁壘,讓學生選擇其他專業的課程。以我校戲文專業為例:在2017年的培養計劃調整中,通過與學校溝通,專業最終開放了6學分的選修課,允許學生在專業培養計劃規定的選修課以外跨院系任意選擇3門課程修習。這項工作在各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本文不一一展開討論。劇作課程的“內部優化”是指在有限的空間內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在課程結構、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因地制宜的教學改革,找到一條不同于藝術類院校的差異化培養道路。筆者基于教學反思,總結了以下兩點經驗。
針對綜合性大學專業學生培養“一勺燴”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個人規劃,采取分層分類培養的策略,分清“基礎”與“特長”的關系,并以此構建設計課程體系。2017年以前,本校的影視劇本寫作教學都依賴專業核心課程電影劇本寫作開展。該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每周4學時。在72學時的課程內,主講教師需要完成對學生“劇作思維塑造”“劇作理論講解”和“寫作技巧訓練”三方面的能力培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樣的教學任務在諸如北京電影學院這樣的專業院校中,往往需要連續2學年4—5門獨立的課程來共同支撐)通過對學生的就業跟蹤調研發現,本校戲文畢業生真正從事影視編劇策劃工作的學生占畢業總人數的比例不足20%。這讓學校不得不思考如何平衡“將來并不希望從事編劇工作的大部分學生對該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希望從事專業工作的那部分學生對課程的專業化要求”之間的關系。
面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劇本寫作課程的“知識層級”和“能力階段”劃分入手,厘清“基礎”和“特長”的關系。戲文學生無論以后從事理論研究、影視批評還是實踐創作,都需要充分理解劇本的思維,掌握基本敘事理論和編創能力。這是基礎培養目標。而劇作結構、節奏,處理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掌握劇作的視聽創作技巧則更多是針對一部分未來希望從事編劇策劃的學生,屬于特長需求。
基于對以上關系的梳理,我校戲文專業在2017年重新設計了劇作課程體系,將電影劇本寫作課程一分為二,拆解成短片劇本寫作和類型長片寫作兩門獨立的課程。短片劇本寫作取代原本的電影劇本寫作,列入專業核心課程,目的是讓學生集中、快速地通過小體量短片,完成從劇作觀念思維到基本技巧的訓練,實現對所有學生的基礎能力塑造;將類型長片劇本創作增列為專業選修課,為希望將來從事編劇工作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特長培養,著重講授類型敘事范式、結構設計、人物塑造和寫作技巧等專項技能。在短片劇本寫作課教學完成后,建議有興趣從事編劇行業的學生繼續選修類型長片劇本創作及其他專業諸如田野調查、消費心理學等相關課程拓展創作視野。
基于以上調整,專業內為劇本寫作教學爭取了更大的空間。在短片劇本寫作的基礎教學層面,也能更有的放矢,實現“抓大放小”,目標更加明確地開展學生的劇作基礎能力培養。
在“外部空間”得到有效拓展后,教師就有機會對以基礎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內部空間”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設計,規劃一套脈絡更清晰的內容體系。針對劇本教學的基礎階段,課程的核心是讓學生理清“寫什么”與“怎么寫”的關系。
學生學習寫劇本,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其次才是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寫什么”是“道”,“怎么寫”是“器”。課程教師首先應該確立多元、自由的創作培養理念,在“寫什么”這個問題上,教師的職責更多的應該是鼓勵、引導和提煉,而絕不是規定。[1]筆者常常會在課上說“寫什么是沒法教的”,這不是教師推卸責任,而是告訴學生:創作內容需要自己去“觀察”和“發現”。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劇本寫作課程學會的核心能力應該是“對生活的關注和感知”,這也是最終創作個性和差異的體現。即便學生將來不從事影視編劇創作,“觀察和感知生活”也是他們從劇本寫作基礎教學中習得的重要素養。一個人經驗的邊界就是其想象力的邊界,教師應在課程中鼓勵學生從自己熟悉的內容入手,開始自己的早期創作嘗試,告訴他們“熟悉才可能寫好”的道理。[2]在這一階段,教師往往會面臨學生“內容同質化”“跳不出個人小情緒”“想象力匱乏”等問題。在學生意識到問題存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對“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認識。“直接經驗”創作需要創作者自身向內挖掘、反思、探尋自我生活和成長經歷。而“間接經驗”則更多地來自閱讀和觀察,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優秀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關注社會新聞等手段獲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共同構成創作素材庫,滋養想象力。
以上課程板塊的設計可以較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劇作初期認識劇本創作,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思考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在實際課堂的教學流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的理論講授開始前安排生活觀察分享環節,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在上周的觀察內容,還可以嘗試以一位學生的分享為例,現場討論基于分享內容的短片劇本創作,帶領、引導學生學習從生活素材到劇本故事的提煉和設計過程。[3]
在“寫什么”部分的教學,筆者安排了16個課時,這個部分以學生提交一個自己希望寫作的200字短片故事創意為階段性作業。筆者會在這部分教學結束時加入一段關于創作“命題作文”的討論。學生無論以何種身份進入這個行業,在從業之初都很難獲得他們心中絕對意義上的“創作自由”。通過對“命題作文”的討論,筆者希望讓學生建立起更加理性專業的創作觀,對自身水平、創作環境和創作目的有更理性的認知,并學會在合作的思維下展開創作,在有限的范圍內追求表達的自由。
“寫什么”之后是“怎么寫”,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基本劇作思維和技巧訓練上。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故事創意基礎上展開劇本化拓展。在實踐能力訓練教學階段,筆者認為:捋順“故事”“講故事”及“以電影的方式講故事”的關系是重點。“故事”板塊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到劇本不是對經驗的直接套用,而是經驗素材的故事化處理,通過訓練,強化他們對主題、題材和故事創作目的、價值的理解。“講故事”的板塊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基本敘事觀念,著重訓練學生對視點、結構等故事講述技巧的理解,讓學生明白一個好的素材如何通過更有效的講述機制來實現“吸引力”的建構,強化學生的“受眾思維”和“互動思維”。“以電影的方式講故事”板塊是基礎劇作教學中重要的內容,它著重訓練學生的劇本寫作視聽思維和分場寫作的時空觀和節奏感,核心任務是讓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影像化創作理念,分清劇本作為一種“文字創作”與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的差異性,學會劇本寫作的基本格式規范和思維特點。[4]
“寫什么”的內容更多涉及的是具體教法和訓練,這一部分在當前市場上的眾多劇作書籍中已有充分的論述,囿于篇幅,本文不展開討論。
國內專業藝術類院校的數量并不多,可以接受系統專業劇作培養的學生鳳毛麟角。但隨著國內影視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行業對編劇的需求存在著巨大的缺口。綜合性大學如果能依托自身優勢,以更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更全面的知識結構支撐影視相關專業在劇作課程上探索和改革,將對國內編劇人才的培養和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