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貴,溫新榮
(1.百色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百色,533000;2.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即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理工科類專業課程教師如何在講授的課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在立德樹人上下功夫是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之前高校理工科類專業課程教師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于自然、思維、社會等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并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觀點、學說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學說。任何理工科類學科的發展均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因此,在理工科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對專業課程的學習也是有益的。要做好“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模式轉型,就理工科類專業課程而言,需要認識到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要素,并設計和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對高校的領導,繼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著力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黨和國家的重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各類課程協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立德樹人”是高校的靈魂和使命,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各個高校在黨的領導下,集體進行“立德樹人”觀念的反思,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開展教育教學的改革,為“立德樹人”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例如:百色學院提出依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具備百色精神特質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作用,“課程思政”理念已受到眾多高校教師的關注,并開始進行“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
形成“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新模式需要專任教師育人思想的徹底改變。之前,理工科類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事情,與自己的專業課扯不上任何關系”,自然而然地將教書與育人分離開來。俗話說:“德才兼備者為正品,有德無才者為次品,無才無德者為廢品,有才無德者為毒品”,僅僅有“才”是不夠的,更需要以“德”駕馭“才”,只有“德行”過硬,才能談得上利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年來,在黨的領導、學校的引導下,大部分的專業課教師開始轉變觀念,在授課過程中也逐漸開始重視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當然,專業課教師從“被動”地開展育人到“主動”地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但是,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的趨勢已經得到高校教師的普遍認同。專業課教師思想的轉變配合相應的教育教學實踐必將實現理工科類課程“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一般認為,人文社科類課程較為容易獲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而理工科類課程以闡釋和傳授科學原理、工程技術應用等自然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為主體內容,很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交叉點。[2]然而,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學說,而理工科類專業課程均以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中的某一個學科專業領域為主線,必然與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普遍規律的觀點一脈相承。理工科類專業課程中存在大量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教師應將其融入教育教學過程,發揮其課程育人功能,即實現“課程思政”,切實落實專任課教師的育人職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美好目標,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工科類大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掌握自然規律的目的也是為了服務于人民,為人類創造財富。端正的立場態度,為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我們的高校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培養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使命和任務。大學生要時刻檢視自己的學習目的,堅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教育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更有利于我們對課程中各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決定意識論、對立統一規律、事物的普遍聯系論、量變與質變規律、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觀點等都是我們學習各門理工科課程的基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這些基本觀點,才能進一步領悟源于自然的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并主動地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例如:在“功能材料”課程中,我們會學習到超導材料、貯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磁性材料、半導體材料、光學材料、功能轉換材料等,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對物質的正確理解是我們認識和把握各種材料本質和規律的前提。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對應地,在學習各種功能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加強學習,才能更充分地認識各種功能材料,也只有掌握了各種材料的化學組成、晶體結構、組織特征、物化性質、響應規律等,才能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制造出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工具、器件。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例如:實事求是的方法、歷史分析的方法等。這些正是理工科類課程學習、研究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實事求是”中“實事”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探索,“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在“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學習中,我們需要從實際材料出發,通過觀察、檢測、分析、試驗,總結歸納出材料內部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找到材料內部的聯系及材料之間的差異,指導我們認識新材料、設計新材料。此外,教師應引領學生回顧學科專業發展的曲折歷史,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艱苦探索與持之以恒的實踐,發掘其中蘊含的國家民族興衰成敗的奧秘和文明傳承的密碼,深刻感受祖國發展的艱辛歷程、民族繁榮穩定的來之不易,在提升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踐行工匠精神。
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感是就業的核心競爭力。每個理工科類專業都有相應的倫理價值規范,教師應將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融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教師的耳濡目染,養成本專業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及行為標準,解決其所面臨的倫理困境。教師應引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其在今后的專業活動中具有強烈的倫理意識、遵循正確的倫理原則、表現良好的倫理態度、做出最佳的倫理決策、實施積極的倫理行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每個理工科類專業發展至今,不乏勵志的典型人和事,教師可通過挖掘、整理后以講授、影音播放等形式將其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教育新時代的大學生勇于擔當時代使命,打好專業基礎,提升綜合素質,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拓展國際視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教師應通過講授本學科專業相關產業所處的現實背景、發展動向及未來趨勢,并將國內外的發展水平進行對比討論,引導學生樹立競爭觀念,強化創新意識。在專業課程中,教師應融入本專業相關產業的資源政策優勢、國家戰略定位、國際產業形勢、行業發展前景、學科交叉融合、競爭創新態勢等,既增強世界視野,又強化本土意識,更加明晰專業及相關行業的境況,培養學生勇于擔當、敢于拼搏、追趕超越的競爭意識。當前,在科學技術的很多領域,我國仍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創新是我們實現趕超的唯一路徑,而大學生是當前乃至未來我國創新的主力軍,良好的創新品質不僅需要具備優秀的專業素養,還需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做好長期的職業規劃、追求遠大的職業抱負。“課程思政”的改革,使課堂教學不僅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更成為學生夯實創新底蘊、鍛造創新品格、提高創新能力的平臺。
探索理工科類“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是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的具體舉措。當然,理工科類“課程思政”的改革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課程本身的教學內容,遵循其教學規律,尋找專業課程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最佳契合點。教師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學習、理解課程相關知識,輔以專業倫理教育、產業形勢教育。理工科類專任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技能,還要承擔起育人的職責,謹記“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號召學生,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