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珊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西城街道辦事處)
鄉鎮政府內部控制的完善程度決定著地區政府是否為地區大多數人民的需求而努力奮斗。但現階段,鄉鎮政府人員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認知存在誤差,重視程度不足,地區政府工作進程中常出現局部混亂,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現階段鄉鎮政府工作的重點。
鄉鎮人民政府的內部控制主要指在政府內部建立不同等級、不同職責人員間相互牽制的制度,確保政府人員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開展工作,保證政府工作的基礎效益。
內部控制機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加強對政府人員工作進程與工作結果的監管,避免了傳統績效評價中可人為操控因素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工作人員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身的職責而非投機取巧,有效提升政府部門基礎職責的完成成果。
如何將有效的資產合理運用到促進地區發展中是鄉鎮政府工作的重點,財務信息對資產運用的合理性有重大影響。加強內部控制,一方面可以使財務人員主動的參與到資產使用的進程中,而非單獨依據結果進行評判,提升財務信息的實效性;另一方面,使政府內部財務部門不再孤立存在,提升其他人員對財務人員工作的監管力度,確保政府財務信息的準確性[1]。
加強內部監管可以使政府工作更加規范化、高效化,避免政府人員在基礎工作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內部控制可以有效提升政府資金分配的合理性,避免了大量的不必要開銷。鄉鎮政府可以將更多的人員與資金投入到地區建設上,為地區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現階段鄉鎮政府工作中,內部控制地位較低。主要政府領導更傾向于將工作重心放在地區發展。不可否認的是,地區發展為鄉鎮政府工作的重點,但內部控制的輕視常會導致政策向下落實困難,給予部分人員貪污腐敗的空間。
所以,鄉鎮政府主要領導要加強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視程度,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則,主動接受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監管,減少內部控制工作落實進程中的阻力。在部分內部控制缺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可要求政府人員定期上交與自身工作相關的監管報告,幫助政府人員建立內部控制的意識與習慣,促進內部控制的全面推進,為內部控制詳細制度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與員工認知基礎。
在傳統概念下,內部控制的主要價值為風險調控,但大多數政府人員認為政府并非盈利單位,不存在風險,導致內部控制工作缺乏重心,開展方向較為迷茫。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首要任務為改變政府人員對政府工作的固有認知。政府雖不追求經濟收益,但國家對鄉鎮政府的撥款往往伴有明確的目的,如常規撥款期望地區穩定、居民幸福;加大撥款期望地區某方面快速發展。這意味著政府資金的支出伴有明確的非主體預期收益。因此,政府在運營進程中承擔著預期收益難以滿足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預算風險,主要指部分鄉鎮政府在預算進程中僅依據去年支出進行簡單的估量,缺乏足夠的前瞻性與實效性,使內部資金分配不夠合理,需要進行臨時資金調轉;第二,支出風險,主要指政府內部對于人員工作與資金使用缺乏細致的規劃,導致部分項目花費超額而部分項目缺乏充足的資金;第三,核算風險,主要體現在政府內部財務人員日常工作參與程度較低,核算進程存在部分資金核對難度較高,嚴重地區存在財務人員做假賬難以被發現。
與風險相對應,鄉鎮政府內部控制的主要任務應集中于:第一,加強對轄區的生產、經營等各方面的了解,避免政府規劃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確保政府工作的針對性;第二,加強對政府人員日常工作行為的監管,明確每一筆資金的支出方式與支出原因,杜絕亂用公款現象的出現;第三,強化財務部門與政府內部其它部門的聯系,減少由于部門間聯系不緊密而導致的工作疏漏。
清晰的職責范圍是內部控制開展的基礎。現階段鄉鎮政府中,由于基層人員能力差距過大,同級人員責任界限不明確、上級人員越級處理事務的情況經常發生。不可否認的是,在政府人員能力與數量存在不足時,這種方法可以提升政府辦事效率,但從長遠來看,此種模式會導致政府內部責任主體不明確,基層管理混亂,影響鄉鎮政府的規范化發展。
首先,要對政府部門內部的人員與工作進行梳理,制定工作制度明確劃分政府人員的職責范圍與從屬關系,保證政府人員在職責范圍內開展工作,為內部控制提供明確的主體與監管內容。
其次,政府主要領導在日常工作中要避免越級處理事務現象的發生,針對突發事件要按照劃分的職責范圍指導相應的員工進行處理,發揮自身帶動作用,保證工作制度的順利實施。次級領導處理綜合性較強的問題時,要避免直接對非從屬職員下達通知,應該與同級領導進行溝通,保證工作制度的尊嚴。
最后,基層員工要嚴格按照工作制度開展工作,對于自身職責范圍之外的工作可以提供基礎幫助,但絕不參與任何決定事項,保證職責界限的清晰。對于非直接領導下達的工作要向主管人員請示后執行,確保政府單位管理的規范性。同時,由于政府工作流程化較強,對于能力缺失的員工,可為其提供詳細的工作流程指導,保證其能完成職責范圍內的基礎工作,確保政府部門的正常運行。
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重大意義,政府部門要加速政府工作信息化,為內部控制工作的精確化發展提供保障。如提升資產管理信息化可有效提升資金的監管力度,減少公共資源的胡亂支出;如職員辦公信息化可以詳細記錄每個員工的工作流程,減少內部控制對職員態度的依賴性,加速內部控制落實的進程,促進內部控制細節化發展[2]。
信息技術的應用保證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運行,但內部控制能否高效開展,仍取決于員工的支持程度。管理人員要在員工績效考核標準中加入其對內部控制的態度與對內部控制作出的貢獻,從職員的個人收益入手,提升職員內部控制參與的積極度,鼓勵職員在工作中發現已有制度存在的問題并設計解決方案,加速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進程。同時,對于作出重大貢獻者,管理者可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應給予相關人員一定的直接經濟獎勵,鼓勵全體職員參與到內部控制的建設當中,促進內部控制取得最佳效果。
鄉鎮政府內部控制決定了政府工作的效率與規范程度,政府部門要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抓住工作重點,明確政府職員的權責劃分,不斷優化內部控制的手段與方案,提升政府內部控制的成效,確保地區政府始終為地區人民的幸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