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捷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桂林,541001)
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凸顯。職業教育承擔著數以萬計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作為職業教育活動主體的中高職學生,他們入學考試錄取成績較低,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方法等方面弱于本科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筆者希望運用行為矯正學中的一些技術,探討如何通過控制一些前提刺激,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比率,以此促進職業院校學生自身學業的進步。
行為矯正方法是心理治療中的一個傳統方法,它是客觀而系統地處理行為的有效方法。行為矯正方法的含義有二:一是根據行為學習理論,經條件作用的過程,改變個體已有的不當行為或矯治不良的習慣,而令個體獲得健康生活;二是采用認知學習理論,用以改變個體的態度、觀念、思想等較為復雜的心理歷程,從而達到改變某種不良行為的目的。行為矯正方法最終目標是幫助個體消除不期望行為,建立起期望行為。行為矯正方法有很多,刺激控制技術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刺激控制技術就是通過操縱前提刺激(包括對物理或者社會環境的某些方面的控制),提高期望行為的發生比例,并降低干擾期望行為的不良行為的發生頻率。當事人可以操作的前提事件主要有三個維度:行為的先行刺激、行為的強化價值、行為的反應難度。
行為的先行刺激包括行為的辨別性刺激(簡稱SD)和促進性線索(簡稱SP)兩類。為了提高期望行為發生比率,并降低不期望行為的發生比率,施行人需要對期望行為和不期望行為的先行刺激實施操縱,呈現期望行為的SD和SP,消除不期望行為的SD和SP。
例如,部分職業院校學生業余時間不喜歡看書,只喜歡打游戲和玩手機。學生意識到這樣不好,也希望自己能花點時間靜下來看書。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準備一些有意義且必須要看的書放在床頭或者桌上,與手機或者電腦并排放置,保證取書與取手機及開電腦一樣方便;制訂計劃,規定每天一定的時間看書,并把計劃粘貼在桌面或床頭顯眼的地方,隨時提醒自己。這樣做就是幫助學生設定一些先行刺激,便于學生呈現“看書”的期望行為。同樣,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消除不期望行為的SD和SP。比如,減少手機與電腦上的游戲軟件,盡量少與別人討論玩游戲的體會等。總之,增加這些期望行為出現特定刺激和提示線索,同時減少不期望行為發生的引發性刺激和提示線索,可以實現對自身行為的有效控制。
為了增進期望行為和減少不期望行為,施行人不僅可以操縱行為的先行刺激,也可以通過改變當事人的機體狀態和環境事件,以控制行為的強化價值來實現。控制行為的強化價值包括提高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和降低不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
提高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可以通過改變個體先前的身心狀態和環境狀態來實現。例如,為了提高某一行為訓練的效果,施行人可以在安排用餐之前進行訓練,要求達到一定的效果才能用餐,當個體身體處于食物缺失狀態,食物的強化價值就會提高,從而提高訓練效果。同樣,降低不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可以減少不期望行為的出現。例如,不少學生白天課堂上昏昏欲睡,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功能分析顯示,導致這一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晚上在宿舍聊天太晚。如果宿舍同學約定晚上按時睡覺,那么白天課堂打盹的價值就會減低。總之,通過改變當事人機體狀態和環境事件,可以實現控制行為的強化價值,增強期望行為,減弱不期望行為。
為了增進期望行為和減少不期望行為,施行人還可以通過安排一種前提,來減少或者增加從事這種行為所需的努力。控制行為的反應難度包括降低期望行為的難度和提高不期望行為的難度。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兩種行為具有相同的強化效果(功能等值),那么反應難度小的行為比反應難度大的行為更容易發生。如,學生把每天需要記的英語單詞記在小本子上,隨身放,隨時記憶,就輕松得多。反之,增加不期望行為的反應難度,例如,大學體育課上,學生請假比較多。如果增加請假審批手續,讓學生覺得非常麻煩,不是迫不得已的原因,學生也不再請假,從而減少了請假的現象。總之,控制行為的反應難度,能有效增加或者減少行為的發生。
唐紅(化名),女,19歲,某職業院校學生,財務管理專業。3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顯示,她一共有2門課程不及格,及格的課程大多也是六七十分。在初中階段,她的成績是班上前幾名,到了職業院校成績則一落千丈,平時雖然花的時間不多,但考試那幾天也是很拼命。她很著急,來到咨詢中心尋求幫助。和咨詢人員交談后,咨詢人員了解到,她是一個很外向、肯幫忙、朋友多的學生,每天下課后,總有同學或老鄉來找她聊天、訪友、聚餐、逛街,晚上,每當想在宿舍看書時,經常被同學拖住,不是在宿舍里聊天,就是約到校園里談心。時間過得很快,一晚上的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她經常連教師布置的作業都忘記做,結果,每次考試前都很緊張,會學到很晚,想把成績趕上去,但要復習的東西太多,時間來不及,結果考試成績總是很不好。
咨詢人員與唐紅交流后,明確了唐紅的問題所在,即她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太少了。咨詢人員與她一起分析了她的問題,認為可以用刺激控制法來幫助她增加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唐紅與咨詢人員一起制訂了下列計劃。
1.唐紅在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留出2小時用于復習功課和做作業,周六、周日每天必須保證3小時學習,并做出學習計劃,在學習計劃上標出這個時間段。
2.唐紅決定在規定的學習時間里,必須到圖書館或者教室里去學習,因為在宿舍里,即使她想學習,也總有朋友來打擾她,讓她的分心,而選擇圖書館或者教室就不會再有人來干擾她。
3. 唐紅要找一個每天都堅持學習的朋友,互相匯報學習的情況,互相鼓勵與監督。
4.每周初,唐紅將學習計劃寫在一張紙上,把它貼在床頭,告訴朋友在這些時間里她要學習,不要打擾她。
5. 唐紅將學習用的書和筆記本等學習用具裝進書包,以便一有時間就可以學習。(如課程被取消的時間里,或者兩節課之間的時間)
6. 唐紅在房間的日歷上標出所有考試和交作業的時間,每天晚上劃掉一天,這樣就可以清楚看出離考試和交作業的時間還有多長。
7. 唐紅與咨詢人員簽訂了一個有關學習時間的行為契約。
以上七個步驟都是幫助唐紅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每個步驟都包括對學習行為的前提操縱。下面,我們從前面的三個維度來分析這個計劃的有效性。.
第一,控制行為的先行刺激,即幫助當事人呈現期望行為的SD和SP,消除不期望行為的SD和SP。從幫助當事人呈現期望行為的SD和SP上看,為了增加學習時間,唐紅把書裝進書包里,一有時間就到教室或圖書館學習,因為教室與圖書館里的桌子、書包里取出的書本與筆記本等,都是學習行為的SD。此外,為了促進期望行為的形成,唐紅安排了引發期望行為的SP,即將用于學習的時間在學習計劃上明確標出來,將每周的學習計劃張貼在醒目的位置,這里的“時間標注”“張貼計劃”都是學習行為的SP。
從幫助當事人消除不期望行為的SD和SP上看,舍友和朋友找唐紅聊天,是她減少學習時間的SD。為了消除這些不良的競爭行為的SD,唐紅要到教室或者圖書館去看書,那里沒有干擾她學習的人。此外,唐紅將學習計劃張貼出來,并要求朋友在這個時間內不要去打擾她,也進一步消除了不良的競爭行為的SD。
第二,控制行為的強化價值,即提高當事人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和降低不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從提高當事人期望行為的強化價值上看,首先,唐紅在她的學習計劃中清楚地標注各種考試和交作業的日期,每天晚上劃掉一天。看到考試日期和交作業日期的日益臨近,唐紅會因為擔心考試失敗而焦慮,而學習恰好可以減輕這種焦慮感,從而使學習更具有強化價值作用。其次,唐紅與咨詢人員簽訂了有關學習時間的行為契約,其中規定的履約行為可以得到咨詢師的贊同,不履約行為則會被咨詢師懲罰。為了得到咨詢師的贊同和避免懲罰,唐紅就會增加其學習行為。
第三,控制行為的反應難度,即當事人降低期望行為的難度和提高不期望行為的難度。從降低當事人期望行為的難度上看,唐紅平時就注意把要用的書與筆記等學習用具放進書包里,這樣她就可以隨時背上書包就走,降低了學習行為的反應難度。
從提高當事人不期望行為的難度上看,唐紅堅持到教室或圖書館里學習,使和同學聊天變得比較困難,若她想聊天就必須要從教室或圖書館回到宿舍,這就提高了想聊天的反應難度。如果她在宿舍學習,聊天玩耍就要容易得多。因此,唐紅到教室或圖書館學習的行為,即消除了干擾期望行為的競爭行為的SD,也增加了競爭行為的反應難度。
大量的研究證明,用刺激控制技術來促進行為改變是有效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對期望行為的特定刺激SD或提供促進性線索SP方法的研究。當需要提高某種期望行為發生率或減少不期望行為的發生率時,選擇三個維度中任何一種程序和方法,或者幾種程序和方法都是可以的。但這里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我們把刺激控制技術運用在正常群體的行為改變上時,特別是那些需要經過主觀努力才能獲得的期望行為時,一定要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愿望和需求。在唐紅的案例中,唐紅有改變現狀的需求與愿望,并愿意積極配合,刺激控制技術才是有效的矯正方法。二是刺激控制技術使當事人實現了目標行為后,就完全取消刺激控制,這是不利的,當事人仍然需要保持一些刺激控制,如必須到圖書館或者教室里學習、繼續制訂學習計劃保證學習時間等,要維持這些刺激控制,靠的是個人的自我監督與不斷建立目標來維持呈現期望行為的SD和SP。三是刺激控制的方法經常與其他技術方法結合使用。如,在刺激控制安排后,若學生能做到,則可以得到各種形式包括代幣的積極強化,這是與提高行為發生率的技術結合;若學生不能做到,仍表現出不期望行為,則安排各種厭惡刺激,這是與降低行為發生率的技術結合。案例中,唐紅與咨詢人員簽訂了有關學習時間的行為契約,契約上雙方會約定,做到了會得到代幣等積極強化物,做不到就會采取取消休息娛樂時間、增加學習時間等當事人不愿意的厭惡刺激。一般而言,刺激控制的方法與其他技術結合使用的情況要比單獨使用多得多,這在矯正較為復雜的問題行為時更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