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琴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加強,出入境人數屢創新高,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旅游外語人才十分緊缺。在我國,外語教育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渠道。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部201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大學英語課程分為通識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此外,《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也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作了相應要求。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應成為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確切地說,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交際的人之間在語言、文化方面有差異。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有很多,但內容大體相近。如國內知名學者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分為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1]高一虹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通過語言、非語言的方式進行有效、得體和適宜交際的能力或素質。它包括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2]
高職旅游英語專業旨在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適應現代旅游業一線服務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及職業素養,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較好的服務及管理知識和技能,面向高端酒店、國際旅行社、5A 景區景點等高端旅游企業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2019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的合并意味著旅游人才需具備深厚文化積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境內外旅游市場的需求。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逐漸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旅游英語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到教學大綱、教材等方面,都能找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元素。有的通過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編寫校本教材、舉辦跨文化方面的講座、委派教師境外學習等方式培養教師和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盡管如此,由于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限,跨文化能力培養與語言教學脫節,學生跨文化實踐機會缺乏,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提高不夠明顯,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效果不夠顯著。
1.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限
由于師資緊缺,旅游英語專業教師除了擔任本專業英語課程外,同時承擔大學英語和其他專業英語類課程,每周課時量在16節以上,教學任務繁重。他們的主要精力在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上,對跨文化敏感度不夠,進而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跨文化元素是隱匿的,需要教師花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挖掘。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來自書本,實戰經驗不足。近幾年,英語教師國際合作交流機會有所增加,但大多因時間短暫,合作交流內容不同,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收獲甚微。
2.跨文化交際教學與語言教學脫節
國內外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比較多。這些研究普遍認為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密不可分,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統一,并與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目標相結合,才能提高外語教學水平。[3]高職旅游英語專業開設的課程有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聽說、英語寫作和翻譯等,也有學校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但課時不多,教師和學生大都重視語言形式,注重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關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結果,忽視了語言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然而,脫離文化的純語言教學就像是空中樓閣,無文化根基的交際效果不會理想,違背了語言學習的初衷。
3.學生跨文化交際實踐機會不多
高職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與外國友人交流,只能在一定的仿真環境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配合,完成教師布置的口語練習,從而完成交際任務。但偶爾碰到外國友人,學生不知如何開口,經常提出“Did you have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alone?”這樣的問題,使外國友人十分尷尬。
4.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旅游英語專業教師課務繁重,加之信息化教學技術薄弱,使用起來費時費力,大部分教師寧愿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和手段,集中講解語言點,句法語法滿堂灌,省事不費力,從而忽視語言交際的功能,使學生失去了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機會。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說:“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的原有含義就是混合式學習或結合式學習,即各種學習方式的結合,計算機輔助學習方式、視聽媒體的學習方式與傳統學習方式相結合,自主學習方式與協作學習方式相結合等。”目前最常見的混合式教學是替換模式(replacement modality)和補充模式(supplement modality)。替換模式強調課外在線學習,減少課堂授課時間;補充模式是將課外在線學習作為傳統課堂學習的補充。Goodyear 強調:“所謂混合,不僅僅是面對面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更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下與輔導方式的混合。”[4]
2020年1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快了混合式教學的推廣使用。教育部2月初發文,要求各高等學校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各大高職院校紛紛開展在線教學,有的從現有國內一千多門課程中,為學生挑選課程,也有通過平臺錄播講課視頻,供學生在線學習。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在線平臺有MOOC 中國、愛課程、慕課網、中國外語高校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學堂在線、智慧樹、職教云、藍墨云、微信助教、微信墻、Ismart學習平臺等。
混合式教學的主要優勢有以下三點。第一,豐富教學活動。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師,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線上線下師生、生生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二,延伸教學內容和時間。通過微課、教學視頻或其他方式,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補充,打破課堂教學時間的局限性。學生利用線下時間反復學習和鞏固,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第三,改變傳統評價方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評價方式更為多樣,包括課前線上學習評價、課上學習評價和課后線下鞏固構成的形成性評價,也包括教師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
旅游英語專業除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外,還可以從其他語言類課程中挖掘跨文化元素,在制訂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聽說、英語寫作等課程的教學目標時,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文化教育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采用多種教學資源,合理布局教學內容,加強目的語文化知識與母語文化知識的互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核比重,有效推動高職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高職旅游英語專業英語教師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關系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效果。學校在提供外部環境和政策支持的同時,教師要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全面掌握目的語和本土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撰寫教學計劃時,教師須羅列各單元隱藏的目的語文化內容,對比本土語文化,把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精心設計課前準備環節,創新課堂活動,加強課后實踐,改革教學評價,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連貫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提前將所學單元的相關課件、微課或其他音視頻材料等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材料的學習和相應的練習。同時,教師要挖掘跨文化元素,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第3版)第5單元“Spend or Save”的教學中,學生除掌握文章的知識點以外,還應了解中美文化的價值觀、消費觀差異。為此,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觀賞美國電影《刮痧》或《老友記》等影視作品,要求每位學生找出至少5處反映文化差異的地方,發布到在線平臺討論區。教師隨時監督學生線上討論情況和作業完成的情況,并在課堂上加以點評。
融合數字化媒介的跨文化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和效果。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講解學生反映的重難點,學生結合自身的跨文化經歷進行發言,與其他學生分享交流,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際情景,做到語言教學與跨文化能力培養兩不誤。例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3版)第4單元“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時,通過混合型教學模式,學生已知美國文化五大代表和中國文化代表。以此為基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舉行一場關于中美文化象征的討論會,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或視頻表達觀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英語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又提升了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感性、接受性和包容度。
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時,教師要注意加強課后實踐教學,彌補課堂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在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評價手段和方式更是靈活多樣,可以實現線上線下評價、師生共評、生生互評、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結合。教師要充分利用線上平臺,鼓勵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在線討論和互評,引入學生的自主學習反思性小結,以此全面系統地評價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有效體現跨文化英語教學的綜合培養目標。[6]
本研究通過分析旅游人才需求,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思路。建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混合式教學日益成熟和在線學習平臺建設日趨完善,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在線平臺的教育優勢。高職院校要建設在線課程、優化跨文化教學資源、處理好線上線下邏輯關系,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水平,促進旅游外語的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