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臍以上陽也,法于天;臍以下陰也,法于地;臍為中關。頭為天,足為地。有表無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里?寸尺為表,關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西晉·王叔和《脈經·卷四·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夫陰清而陽濁,濁中有清,清中有濁,別之奈何?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竅,其濁者下行諸經。故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取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一·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治傷寒須識陰陽二證,手足各有三陰三陽,合為十二經。在手背者為陽屬表為腑,在手掌里者為陰屬里為臟,足經仿此。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素問熱論,亦只說足三陰三陽受病。巢氏言:一曰太陽屬小腸誤矣,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宋·朱肱《類證活人書·卷第四》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擁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一·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擁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一·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扎也。若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卷上·肝有風甚》
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里急多言,頭眩目痛,腹滿,筋攣,癲疾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喉中干。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浮如數,無熱者,風也。若浮如數,而有熱者,氣也,脈洪大者,又兩乳房動,脈復數,加有寒熱,此傷寒病也。
——西晉·王叔和《脈經·卷五·扁鵲脈法第三》
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術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也。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名日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清·汪昂《醫方集解·補養之劑》
怔忡者,心中跳動不安,惕惕如人將捕,有思虛便動者,皆屬血虛也。若時作時止者,或痰因火動也,瘦人是血少,肥人多屬痰,若真覺心跳者,尤屬血少,宜四物朱砂安神丸之類,如因驚而得者,蓋驚則神出舍,舍空則痰生也。
——清·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卷十二》
橘紅遇雨揚芳名
廣東化州橘紅,上貢朝廷,遠售中外,為世所共知。橘紅入藥籍雖只在乾隆年間,卻很快就芳名遠揚,身價日高。
如蘇澤堂的一株,《嶺南雜記》說它“治疾如神,每片真者可值千金”。《化州橘記》說它“皮紅,有白毛戟手,香烈而味辛,花實之年,一株可享一千銀”。區區橘紅,何以名氣這樣大?這樣值錢?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誘人的傳說也是其中之一。
據民間傳說,清初有一官吏,性情急躁如火,在廣東化州為官時,曾患咳喘病,遍請當地名醫診治,服藥無效,每逢氣候變化,心情不好,病輒發,甚為苦痛。
某夜,大雨不止,官吏的咳喘病驟然加重,劇咳不止,喘促難臥,無奈夜雨傾盆,延醫不便,急忙叫女婢將日間所服之藥再煎服用。女婢因屋內無凈水,準備到水井中汲清泉,但因雨急路滑,恐怕耽誤時間要遭到斥罵,倉促間便順手悄悄取階前缸中的屋檐雨水倒入藥罐,以此水煎藥。
一會兒藥煎成,官吏服下后自覺舒服,后又再服,咳喘竟大減,以至一夜好睡。第二天,官吏一覺醒來,精神爽快,心中大喜。但轉念一想,又不禁感到十分奇怪,此藥昨日白天與夜晚的療效竟大相徑庭呢?奇怪。
“來人,把昨晚煎藥的女婢叫來。”女婢過來,十分恐慌,見所問正是昨晚之事,更覺膽戰心驚,除了上下牙顫抖之外,說不出一句話。
官吏軟硬兼施,女婢才實言相告。大家遠遠近近地望著房子,紛紛議論著,但又得不出結論。后來,有一幕僚說:“州衙瓦上有橘紅之落花甚多,風雨把落花帶入小缸,是不是橘紅治好了病也很難說。”
后試之,果然如此,于是橘紅便聞名于世了。
——摘自中醫寶典http://zhongyibaodian.com/diangu/a11035.html
陰維者維于陰,為諸陰之會,與陽維皆絡于身,若陰不能維于陰,則悵然失志。其經起于足少陽之筑賓,與足太陰會子脾之腹哀、大橫,與太陰、厥陰會于脾之府舍、肝之期門,與任脈會于任之天突、廉泉。其見證也,苦心痛。
——明·翟良《經絡匯編·陰維脈論》
陽務于上,陰務于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候多語,陰證無聲。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夜爭。陰陽消息,證狀各異,然而物極則反,寒暑之變,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陰證似陽,陽證似陰,陰盛隔陽。
——宋·朱肱《類證活人書·卷第四》
從《小青龍湯》小議清肺排毒湯組方
《小青龍湯》是《中國最美經方叢書》系列之一,而小青龍湯是中華中和醫派最常用的經方,是專門針對外有邪氣而內有寒溫水氣之發熱咳喘而設,其組成是麻黃、芍藥、五味子、干姜、甘草、細辛、桂枝、半夏。國家推薦的新冠肺炎之良方“清肺排毒湯”由多個經方化裁而成,有學者認為其中有小青龍湯的影子,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是其中有大青龍湯的影子,然而事實上醫圣張仲景也不主張把二者分的十分清晰,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明確指出:“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說明在經方使用過程中,關鍵是病機的調理,重在病機的把握。疾病的現實發熱,并非是非熱即寒,非陰即陽,大多是寒熱交雜,陰陽并病,錯綜復雜,所以只要謹守病機,就能取得療效,大小青龍之關鍵是平喘利肺,扶正驅邪,而其中的麻黃是關鍵之關鍵,所以清肺排毒湯中首選麻黃利肺平喘,可以迅速緩解病人的危急重癥,力挽狂瀾!這才是清肺排毒湯之妙招!學習經方之妙,學習經方之奇,在臨床應用中找靈感,在臨床實踐中升華,這才是中醫大發展之根基!
——王成祥、楊建宇摘編自《中國最美經方叢書·小青龍湯》
地龍與蚯蚓
地龍,原名蚯蚓,其身價上升與龍平等,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纏腰火丹”病,他的哮喘病也一起復發了。太醫院的醫官們絞盡腦汁,仍是回春乏術,百無一驗,太祖一怒之下,將所有治病的醫官都監禁起來。后來,一位河南府的醫官想起洛陽有位擅長治療皮膚病的藥鋪掌柜,外號叫做“活洞賓”的,善治此病,于是上章推薦。“活洞賓”來到宮中,見太祖環腰長滿了大豆形的水泡,像一串串珍珠一樣,這時,太祖問道:“朕的病怎么樣”。“活洞賓”連忙答道:“皇上不必憂愁,下民有好藥,涂上幾天就會好的”。太祖冷冷一笑:“許多名醫都沒有辦法,你敢說此大話”。“活洞賓”道:“倘若治不好皇上的病,下民情愿殺頭,若治好了,請皇上釋放被監禁的太醫”。太祖回答道:“若真如此,就答應你的要求”。于是,“活洞賓”來到殿外,打開藥罐,取出幾條蚯蚓放在兩個盤子里,撒上蜂糖,使其溶化為水液。他用棉花蘸水液涂在太祖患處,太祖立刻感到清涼舒適,疼痛減輕了許多。他又捧上另一盤蚯蚓汁,讓太祖服下。太祖驚問“這是何藥,即可內服,又可外用”。“活洞賓”怕講實話而受到太祖責罰,就隨機應變地說:“皇上是真龍天子下凡,民間俗藥怎能奏效,這藥叫做地龍,以龍補龍,定能奏效”。太祖聽后非常高興,立即服下。幾天后,太祖的皰疹落,咳喘止,疼痛消失,又上朝了。“活洞賓”也因此而極盡榮華。從此,地龍的名聲與功能也就廣泛傳開了。地龍,又名廣地龍、蚯蚓,為巨蚓科環節動物毛蚓和縞蚯蚓的干尸,生用或鮮用。中醫認為,本品性味咸、寒,入肝、脾、肺、膀胱經,有清熱息風、清肺平喘、通經活絡、清熱利尿之功,適用于壯熱驚厥、抽搐、肺熱咳喘、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疼痛、曲伸不利、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等。本品性寒體滑,下行降泄,善能清熱平肝,息風止痙。《本草綱目》言其“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有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蚯蚓解熱堿、蚯蚓素、蚯蚓毒素等,有解熱鎮靜、抗驚厥、擴張支氣管作用。現介紹三則地龍食療藥膳方,供選用。①桃仁地龍餅:桃仁20個,地龍30 g,紅花、當歸、川芎各10 g,黃芪100 g,玉米面400 g,小麥面100 g,白糖適量。將桃仁去皮尖,略炒后研碎,地龍酒炒后研細末,余藥水煎取汁,以藥汁和玉米面,小麥面、地龍粉及白糖,制成小餅,撒上桃仁末,烙熟服食,每日1劑。可補氣活血,通經活絡,適用于氣虛血瘀之半身不遂,肢軟無力,語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黃或暗淡無華等。②地龍燉鳳爪:地龍30 g,鳳爪10只,調味品適量。將鮮地龍清水活養24 h,使其吐出泥沙濁液,然后放入鍋中。煎取地龍汁100 ml左右。鳳爪洗凈晾干,置油鍋內炸至爪皮起泡時撈出。用料酒、食醋、蒜泥、姜米、精鹽、濕淀粉勾成芡汁,倒入鍋中,放入鳳爪,小火燜30 min,而后加入地龍汁,再燜片刻即成,3日1劑。可滋養肝腎,利尿活絡。適用于卒中后遺癥,糖尿病足等。③冬瓜燜地龍:地龍30 g,冬瓜500 g,調味品適量。將地龍烘干,研末備用。冬瓜刨凈外表皮,去瓤,洗凈,切塊,在沸水鍋內稍燙至半斷生。沙鍋內放入適量清湯、混合油、蒜泥、淡豆豉等,武火煮沸后,再入冬瓜、地龍末,文火煮至冬瓜熟時,調入精鹽、胡椒粉、醬油、味精、蔥白調味即成,每日1劑。通絡祛風,利水降壓。適用于卒中后遺癥,肥胖癥,冠心病,腎病綜合征等。
——摘自中醫寶典http://zhongyibaodian.com/diangu/a11013.html
白菜蘿卜保平安有據可依
民間有句俗語:“白菜蘿卜保平安”。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白菜蘿卜是可以放心朵頤的安全食品。所以,別看白菜蘿卜價格低廉,但是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卻很高,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經常吃點。白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素有“菜中之王”美稱。白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六千年至七千年,明代李時珍引陸佃《埤雅》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十九世紀白菜傳入日本、歐美各國。明朝時白菜傳入朝鮮,成為朝鮮泡菜的主要原料。今天,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都引種了白菜,白菜種類很多。白菜除作為蔬菜供人們食用之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古代醫書《名醫別錄》里記載:“白菜能通利胃腸,除胸中煩,解酒毒”。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說:“白菜汁,甘溫無毒,利腸胃,除胸煩,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如配蔥白、生姜、蘿卜等煎湯飲,可治感冒;如搗爛,炒熱后外敷脘部,可治胃病。白菜根配銀花、紫背浮萍,煎服或搗爛涂患處,可治療皮膚過敏癥,尤其是對面部皮膚過敏癥有較好療效。大白菜洗凈切碎煎濃湯,每晚睡前洗凍瘡患處,連洗數日即可見效。現代醫學發現,多吃白菜還能防乳腺癌。美國紐約激素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和日本婦女乳腺癌發病率之所以比西方婦女低得多,是由于她們常吃白菜的緣故。白菜中有一些微量元素,它們能幫助分解同乳腺癌相聯系的雌激素。我國是蘿卜的故鄉,栽培食用歷史悠久。蘿卜又名“萊菔”“羅服”,早在《詩經》中就有關于蘿卜的記載。它既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涼拌等俱佳,又可當作水果生吃,味道鮮美,還可用作泡菜、醬菜腌制。蘿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8~10倍。蘿卜不含草酸,不會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更有利于鈣的吸收。蘿卜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蘿卜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熱順氣、消腫散瘀之功效。在我國民間,蘿卜有“小人參”的美稱,有“蘿卜上市、醫生沒事”“蘿卜進城,醫生關門”“冬吃蘿卜夏吃姜,不要醫生開藥方”“蘿卜一味,氣煞太醫”“吃著蘿卜喝著茶,氣得大夫滿街爬”之說。元代詩人曾寫有贊美蘿卜的詩句:“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對蘿卜也極力推崇,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卜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近來有研究表明,蘿卜所含的纖維木質素有較強的抗癌作用,生吃效果更好;蘿卜中的芥子油和膳良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體內廢物的排出;常吃蘿卜可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穩定血壓,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膽石癥等疾病。
——摘自中醫寶典http://zhongyibaodian.com/diangu/a1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