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湖北省襄陽市旅游服務學校(市九中) 湖北 襄陽 441000
目前在一般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之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普遍不是很理想,追根溯源就是教師的教學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其一,教師對這方面的實踐能力并不是很重視。因為在高中階段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而高中教師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壓力。因此大家就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提高自身的文化課成績,不愿意或者來不及顧及其他的能力鍛煉。這就導致學生受到了一種較為刻板的知識灌輸教育,不符合素質教育的推廣要求,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全面性發展;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基礎實踐表達能力得不到提升,各方面的前進都會遭遇阻礙。其二,那就是學生自身缺乏一個高效的溝通環境。哪怕有少部分學生愿意去交流,沒有教師的授意和引導,也不會擁有這樣的環境。這樣一來,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缺乏長期的訓練以及各種各樣的有效指導,很容易導致他們的實際溝通能力停滯不前。其三,那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雖然沒有忽視掉對表達與交流這一板塊的教學,但是其往往是想到了什么就講到什么,和一般教學內容的時間分配大相徑庭,有時還會產生沖突;而當這樣的沖突發生之時,教師一般會犧牲掉對學生表達溝通的鍛煉時間。以上三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與實踐溝通的脫節,造成非良性循環。
從主觀和客觀的方面進行分析,這也是表達與交流的最基本條件。從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表達與交流都是源自于生活,對此必須要對生活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和分析。為什么一定要強調用多角度來觀察生活?那是因為生活有很多面,每一個所觀察或所經歷的生活都各不一樣,所以我們在觀察生活的時候一定要用多種角度,不能只用一種視角去觀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生活也有很多側面,很多有趣的人和事,這樣就可以提煉出很多的寫作素材。當然,對生活的觀察不僅僅是客觀的,而必須要自身落實到真正的生活中去,這就叫取自于生活,取自于大自然。
從主觀的角度來觀察生活,就必須要將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去,有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情況,觀察只是其手段,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況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本身。簡單來說,就是在實際寫作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多要求學生參與到生活中去,觀察自身的事物和人物,激發自身的寫作激情。同時,還可以采用走訪或者是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取對生活正確的感知。
對生活的觀察,主觀和客觀這兩種角度缺一不可,作文的素材全部都源于對生活的感悟,而且在寫作的過程中切忌假大空,不切實際的表達,只有將文字落實到實處,才是真正的對生活的表達。
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是課標中所提倡的價值觀,同時也體現了語文德育教學中的核心觀念,這也是廣大高中生所要一直踐行的,沒有這一中心思想,書面表達就失去了最原本的意義。如果在書面表達中僅僅只提倡個人主義,極樂主義,悲觀主義,那么這些表達所表達的生活永遠都只有一面性,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生活的本質。要想做好書面表達與交流,首先要做好自己,要想自己的書面表達內容充實,首先作者就必須要有所追求,閱人無數,仍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世界上沒有完全相關的兩片葉子,同樣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在學習階段亦是如此,讓發展水平的各個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書面表達方式,繼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高中作文書面表達的創新性與實用性訓練需要針對性教學。有些學生是比較擅長小說的,那就鼓勵那部分學生利用小說的形式來進行寫作,有些學生是擅長詩歌的,那教師就鼓勵那部分學生利用詩歌來進行創作,有些學生則適合寫散文,那教師就鼓勵那部分學生利用散文創作。總之,人有各異,其表達形式也各式各樣,在追求真實的書面表達形式時,也必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只有真正的做到真實且有個性,那才是每一個人真實的表達,那也是表達課程所要踐行的教學目標。
寫作以及書面表達都是為口頭表達打下基礎,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要見到很多人,見到不同的人就必須要說不同的話,這也是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藝術所在。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要求是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頭表達中要自信,不自卑,而且要注意傾聽,尊重他人,這也是人際交流中的最基本。口頭表達在不同的情境中其中傳遞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作用,因此,在于人的交流過程中,要口吐文雅。作為一名高中生,既是一名學生又即將成為一名社會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自我定位,要學會與人共處,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在不同的場合,注意自身的語氣以及詞匯的使用。在表達課上,老師可以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交際題目,讓學生自由發揮,在這其中,對學生的用語進行糾正,這樣學生可以更快的接受表達的正確形式,這樣也才能大大的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素養。
總而言之,表達與交流是不僅是高中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人生中的一門必修課,只有真正的領悟到其中精髓,才能真實的落到生活之中。生活有很多面,觀察生活的人也有很多面,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轉換,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改革,才能打破常規,找到適合現代化學生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