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凱
(貴州省織金縣雞場苗族彝族鄉中學 貴州 畢節 552100)
因材施教的提出,目的是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選擇適合每個孩子特點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每位學生都有所收獲,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因材施教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利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是在動手能力還是在創新能力上,都相對比較強。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當中,每一個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是不一樣的,在對待問題的態度上也存在著一定差異,由此便導致他們的解題方法、解題思維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并且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于數學比較感興趣,而有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于數學問題難以理解、無法解答,產生恐懼心理,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導致了學生的數學成績差異相對較大。教師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就需要把因材施教理念作為教學的根本導向,根據每一個學生所面臨的具體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解題方法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也就能夠較大程度地顧及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當中,應當具備一定的質疑能力,也就是對于自身所學習的知識點,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所學內容有所質疑,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首要條件和先決條件,也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部分。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當獨立地完成相關的學習內容,而學生的獨立性也應當在其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能一遇到問題就與同伴商量、與教師溝通,或者利用網絡來查一些資料。就算遇到不會的問題,也應當首先自己獨立思考,實在無法解決時,參考答案,看過答案之后進行反向推理,步步推敲,掌握解題方法和技巧,以便逐漸形成自己的系統解題思路。當學生對于某一個數學知識點充滿興趣、渴望理解的時候,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提出一些疑問,自己會主動地探究和分析其中的內容,尋找當中的具體解決方法,最后得出答案解決問題。在日常教學工作當中,教師也會經常發現,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非常擅長提出質疑,往往是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對這類問題的進步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的框架結構。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他們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去理解和吸收相應的知識,同樣的知識點,理解和吸收的記憶相對較深,學生應用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題目的能力,也與其他的同學相比更強。所以初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重點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求學生在課堂當中主動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帶著質疑去進行學習。
在初中學習階段,由于課程的增多,學生的學習任務相對較重,學習的時間也相對較少,初中生所面臨的學習知識量極為龐大,平常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開展課外學習活動,而且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其自身的性格原因,相對比較內向,也不太愿意參加這類課外活動,從而導致學習活動開展的次數相對較少。平時主要由老師主動地組織開展此類活動,部分學生在組成小組參加活動時,也會遇到諸多的問題,拒絕交流、不愿合作的現象經常出現,由此便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相對比較低。而針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教師在重視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于學生的互動學習意識的培養。目前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為了進一步地迎接中考所需要做的努力,也就是為了滿足中考考試的需求,在考試當中取得成功,因此通過合作型的學習方式,能夠較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夠成為學生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在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更多地要求學生面對難題,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充分發揮團體的力量,這樣一來學生遇到什么問題就能夠解決什么問題。
在初中教學的過程當中,許多初中數學知識貼近生活,都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僅靠課本上的知識無法滿足學生需求。俗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挥凶寣W生動手操作,自己得出結論,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就初中幾何來說,主要學習平面圖形,對空間立體圖形接觸的較少,學生立體空間的理解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弱,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應當加強實踐解題能力的培養,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解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上冊《展開與折疊》這節課時,由于正方體的展開方法多種多樣,教師鼓勵學生先想象,然后放手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并在全班展示交流他們的成果。通過交流學習,讓他們自己歸納總結出各種展開圖。這種“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方法,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實踐、探索和交流,以便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學中,通過開展一系列數學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解決問題,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在愉悅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