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貴州省貴陽市盲聾啞學校 貴州 貴陽 550001)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制定、完善和落實科學的指標體系來提高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對于特殊教育學校而言,一堂有效的課堂,不僅有助于能夠提高殘疾學生的學習質量,更能幫助他們培養思維能力,提升學習能力。
首先,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對于聽障生而言,是陌生而又難以理解的,因為他們無法像常人一樣通過完整的“聽說讀寫”訓練而有效提升英語學習水平。聽力的缺失,甚至讓他們的漢語書面表達存在著主謂賓邏輯顛倒、詞句理解出現障礙等。面對英語課堂,他們往往容易產生緊張、膽怯、和放棄的念頭。因此,為聽障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有效教學應是以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的。特教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地位,他們應當圍繞這個特殊的教學主體提供更多的幫助和關愛。避免觸碰學生的心理敏感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構建良好的溝通關系,為之后的課堂教學打好情感基礎。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察言觀色”,通過學生的微表情和肢體語言,觀察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學習需求。教師要與學生保持平等雙向的互動,要善于運用語言或非語言工具表達對聽障生的關心、肯定及鼓勵等教育情感,樹立平等師生觀,尊重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英語課堂,這有助于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
學習一種語言一定要有語言環境,尤其要讓初中聽障生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備課,將教學整合設計為主體化、情景式的模式。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時,要遵循聽障生思維活動的特點,簡潔易懂地講解方法,重視啟發教學,調動聽障生學習潛能。力求做到:從內容上挖掘,創設貼近聽障生的學習生活,且符合他們學習心理特點的語言教學情景。從形式上拓展,不僅僅停留于傳統的黑板、幻燈片,更可以通過模擬生活當中一些情景使聽障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鼓勵有殘余聽力和語言能力的學生盡量以口語表達或以手語輔助口語表達,對全聾的學生可要求以指拼和書面表達的方式進行互動,讓課堂“活”起來。引導聽障生學習英語的同時,更應理解這門語言、內化并學會運用,而不是機械刻板地背誦和記憶。在創設情景教學訓練時,教師可有意選擇常用詞匯或句式結構,從而加深聽障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創設主題情景教學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比如:利用小游戲幫助聽障生減輕在英語學習中產生的疲勞;或者,利用在英語課堂中的角色扮演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讓聽障生在真情實景中練習英語表達;再者,可通過對比漢語和英語的文化背景,啟發聽障生英語思維方式。尤其在涉及國家名稱、節日、食物等內容時,可帶入不同地域、國家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發展的興趣;最后,還可通過實物、實事發揮作用。形象直觀的觀察、品嘗、甚至實操對于一些名詞、動詞和數詞的教學事半功倍,而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例進行靈活適時地教學引導,也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教師教育創造性和藝術性的體現。尤其當教師面對的是教學對象是聽力缺失的學生,更應注重聽障生身理和心理特點,注重缺陷補償。
多媒體輔助教學。強調以恰當的視覺吸引對聽力缺失進行補償。多媒體的選擇面廣,針對聽障生特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目的性原則。使用多媒體的出發點一定是落實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該目標是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來設計的,指導和支配著一切教學活動,目標設立得太高或太低都不行。而多媒體也不能喧賓奪主,為了豐富形式而沒有實際幫助的多媒體運用是“形式主義”。二是組合最優化原則。沒有一種媒體是處處適用,人人適用的萬能媒體。教師要根據課型恰當選擇,課堂教學包含多個環節,某種程度上說,多種媒體配合使用能幫助聽障生多重感官地接收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圖形解讀。對于一些易于混淆的詞匯或語法,當文字難以表述區分時,不妨嘗試用圖形。比如介詞in/on/to的使用區別;或是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不同時態;再或者以樹形圖的方式總結一個知識點,不僅比語言表述更為形象直觀,也將知識脈絡梳理得清晰、有條理,有利于聽障生理解和掌握。
口訣教學。朗朗上口的口訣,對于聽障生在記憶一些詞匯和語法現象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言簡意賅卻又蘊含規律。比如:
be動詞的用法:我用am,你用are,is連接她、他、它;單數名詞用is,復數名詞全用are;變疑問,往前提,句末問號莫丟棄;變否定,更容易,be后not別忘記;疑問否定隨你變,句首大寫莫遲疑。
陳述句變一般疑問句要領:有、將、是、情上前方,沒有它們do幫忙,一般回答用句首,Yes或No先寫上。
在新課標理念下,評價機制在聽障英語教學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教師需要通過課堂評價機制,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狀態,教師也需通過評價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由于每個學生殘疾程度不同,個體差異化大,教師也需要因人而評,縱向比較,從學生個體發展的角度衡量其是否進步。聽障生相對心理敏感且脆弱,在教學中,教師應多使用正面積極地評價,多肯定他們的內在價值,增強其自信心,多鼓勵少批評,以免學生產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對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表揚的同時適當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或指出一些不足,讓其知道還有進步的空間。
總之,在特殊教育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沒有任何教學經驗是可以原封不動被拿來復制使用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身心有殘缺的群體,每一個個體都是特殊的,面對他們的教學更需要有針對性地特制化,所謂“因材施教,活用教材”這句話在特殊教育的課堂上顯得尤為貼切。作為特教老師,我們還需保持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樂于學習英語、學會思考和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