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貴州省畢節二中 貴州 畢節 551700)
學習能力是學生發展英語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之所以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學生一旦形成了學習能力,會自主地投身到英語閱讀活動中,在不斷地閱讀實踐中,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積累語言知識,鍛煉英語思維,提升閱讀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呢?學生是英語閱讀的主體,要想使他們真正地投身到閱讀活動之中,教師首先要點燃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閱讀。在組織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驅動學生自主閱讀,需要以所閱讀的文本為切入點,尋找滿足學生興趣的內容,在課前、課中等環節,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在組織Earthquake教學之前,教師通過分析該單元的閱讀文本,可以發現,這是廣大學生極為熟悉的話題:地震,且不少學生在電影、新聞中,早已聽說過唐山大地震。立足該閱讀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在閱讀之前,可以為學生錄制關于唐山大地震的微視頻,鼓勵學生課下自主下載觀看。在微視頻中,還可以具體地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唐山大地震是如何產生的呢?唐山大地震的發生過程是怎樣的呢?在如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自然會產生閱讀興趣,同時結合閱讀文本和微視頻內容,展開自主分析,從整體上建立對文本的感知。在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課前對唐山大地震的認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探究。在參與這樣的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學生不僅可以產生閱讀興趣,還可以真正地掌握閱讀權利,自主閱讀,獲取閱讀經驗,為發展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核心素養培養中的語言能力是以原英語課程標準中聽、說、讀、寫這四項基本技能為基礎的,同時增加了“看”的要求,旨在整體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閱讀是學生輸入語言,分析語言的主要渠道。在閱讀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如果教師單純地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忽視語言的積累與分析,則會導致學生的語言發展停留在語言技能訓練上,限制閱讀能力的發展。可以說,語言能力不僅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最基礎的要素,還是學生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組織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閱讀文本,采取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應用語言,發展語言能力,真正地提升閱讀能力。因為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發展有限,在自主分析文本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部分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如何分析文本。此時,就需要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結合文本主題或內容,向學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進入文本,分析文本,積累語言,實現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英語核心素養中提出的文化意識盡管繼續沿用原課程標準中的稱呼,但是文化意識的內涵卻超出了原課程標準的范疇。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能再機械地引導學生探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了,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學習情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大都是文化的結晶。在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部分學生之所以難以建立對所閱讀文本的深刻認知,是因為缺乏文化意識,沒有搞清楚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向學生展現文化內容,講述文化內容,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信息,還可以使學生在文化內容的輔助下,對文本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在組織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或向學生呈現文化內容,或引導學生探究文化內容。我們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中所選取的閱讀文本,其主題大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且文本內容中大都展現了西方文化。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之初,教師可以立足文本內容,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為學生創設中西文化對比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性的發揮下,對認知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建立積極的閱讀情感,還會在認知沖突的驅動下,進入閱讀文本中,對中西文化內容展開探究。
思維品質是應用核心素養的主要維度之一,與一般的思維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重點指向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在思維品質的作用下,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英語學習思維,提升英語學習水平,還可以在個性認知的作用下,建立對英語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在組織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鍛煉思維的機會,使學生在思維的作用下,由淺入深地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質量。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的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實現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思維品質。對此,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圍繞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不同的探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