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坤
(貴州省威寧縣大街鄉高華教學點 貴州 畢節 553100)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明確指出:“我認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教師充分鼓勵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機會讓其能夠自我表現,往往能使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鼓勵式教育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
所謂鼓勵式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學中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肯定自我、表達自我、展現自我,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完成學習任務。即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表現比較平庸,教師也應該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發掘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勇往直前。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
小學美術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科目,較受學生歡迎。小學生往往較為喜歡畫畫、做手工等,然而,由于部分教師在美術課教學中傳授的內容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一些學生雖然喜歡畫畫,卻不一定喜歡美術課。同時,部分教師對學生的作品期待值較高,常常會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也會以較高的標準評判學生的作品,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此外,部分學校、家長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對其意義認知不夠深入;一些學生不喜歡教師在美術課上過多傳授技巧,對于自己的作品并不自信。因此,當前小學美術教學存在一定問題有待解決。
3.1 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學生是一個個鮮明的個體,具有鮮活的、真實的生命形態,因此,其往往會有個性化表達的需求。然而,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于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需求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喜歡強行將學生的思維拉到自己預設的軌道,導致部分學生在創作時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如,在畫人物肖像畫《我的老師》時,一些學生喜歡想當然地為教師畫上眼鏡。此外,其對人物的塑造沒有表現出一定的個性化特征。其實,美術原本就是一種藝術創造,藝術創造具有個體創造的成分,如果所有學生創作的作品都是大同小異的,那么藝術教育本身的價值就難以得到彰顯。為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即使部分學生在創作中的表達較為夸張,教師也應該對此加以鼓勵。
3.2 鼓勵學生積極體驗。美術學科較為關注學生的體驗。每名學生由于個性不同、感受力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其對美術的體驗和感知往往是不同的。然而,在當前的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更強調對于美術知識與繪畫技能的傳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對美術的體驗與感受。這導致部分學生在上完美術課后,往往缺乏對于教學內容的體驗感。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生活處處有美術,因此,美術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基于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體驗,拓展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美術,走進美術世界,讓美術豐富學生的生活。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諦,從而熱愛美術,并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3.3 鼓勵學生展現自我。心理學表明,學生有充足的機會展示自我,能夠促進他們較好、較快地自我成長、自我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掌握較高的創作能力,也不在于培養畫家,或指導學生獲得美術獎項,而在于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讓學生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讓學生勇于展現自己,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更多有趣的內容,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因此,教師應該在美術課程中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展現自己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思維。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鼓勵式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反思、改進之處。如,對于學生上課時的表現,一些教師常常給予的評價是“說得很好”“想得不錯”“畫得很棒”等。這類評價較為常見,表面上看是鼓勵式教育,其實評價的語言比較空洞、不具體,并沒有說出具體哪里“好”、哪里“不錯”、哪里“棒”。而且,這樣的評價適用于大多數學生,缺乏針對性,這可能導致部分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因此,教師在運用鼓勵式教育鼓勵學生的過程中,要將鼓勵具體化,細致分析學生的作品及其在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在分析的過程中找到學生表現出的閃光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
筆者從鼓勵式教育的內涵著手,分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鼓勵式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小學美術教師擔負著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創新素質的職責,可謂任重道遠。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對學生的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與展現自我,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