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偉
(貴州省威寧縣小海第二中學 貴州 畢節 553100)
我國的素質教育下主張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許多學校如今都開設了美育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同時也在對舊有的課程進行開發,從中提取美育價值。在初中的音樂課程中,除了對學生的演唱能力、合唱能力以及音樂感知能力進行培養以外,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提高學生對優秀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美學教育。
1.1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相對于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來說更具有趣味性、藝術性和互動性。在欣賞教學的課堂上,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對各種類型的音樂片段、經典曲目進行播放賞析,能夠使學生脫離單調枯燥的課堂,感受音樂中蘊含著的音律美與作者表達的感情,在賞析中產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音樂天分,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1.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育是對學生的美學教育,審美能力是進行美育的基本必備素養,初中的音樂欣賞教學能夠通過學生對音樂內容進行欣賞評析,與教師、同學之間交流分享意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分享交流的互動中,學生能夠對音樂作品產生自身獨特的看法,也能夠吸取別人的觀點來完善自己的欣賞層次,從而對音樂作品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這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水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欣賞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與傳統的注重仿唱的教學模式不同,而是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互動時豐富自己的觀點,對音樂作品提出新的感想與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真聆聽,仔細思考,還會在整個過程中逐漸開發新的觀點,對音樂作品中的內容進行細致的深度挖掘,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2.1 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在初中的音樂課堂上,學生往往對既定教材中的內容缺乏興趣,從而對音樂課堂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這是因為教材中的音樂曲目對于學生而言并沒有很好的貼合實際,也沒有符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這就很難使初中生在音樂課堂上進行專心的學習。在欣賞教學的音樂課堂模式下,教師需要對欣賞的曲目進行篩選,既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與深刻意義在里面,又要使學生對曲目感興趣,或者是能夠貼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能夠覺得音樂就在身邊,是時時刻刻都能走近的藝術,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音樂課堂積極性,專心的進行音樂欣賞,配合教師的教學。
2.2 增強課堂上的溝通互動,增加課堂開放性。開放的課堂是教學方法的開放,教學態度的開放和課堂氣氛的開放,在開放課堂中,才能夠有利于學生真正的發揮自我、釋放自我,踴躍的投身于音樂課程的欣賞教學之中。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欣賞的音樂曲目進行點評與觀點的表達,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同時教師也應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積極地與學生交換意見,進行溝通。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往往針對同一內容,學生之間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也需要教師保持開放的教學態度,是他們能夠獲得教師的尊重與鼓勵,從而更加大膽的進行思維的探索。
2.3 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僅僅能夠從聽覺上感受音樂的美,這種感官方式較為單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將音樂視頻、演唱會現場等內容展現給學生,或是在欣賞輕音樂時,為學生展示能夠有助于放松的圖片。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也增加了視覺上的享受,從而能夠對音樂的欣賞更加的全面且深入,也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使學生對音樂更加感興趣。在一些音樂欣賞之后,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排練音樂劇等課后活動,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是興趣的延伸,又是展現自己的機會,也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各方面的藝術細胞,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的欣賞教學有效性與學生自身有著很大的關系。學生在教育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對音樂欣賞教學進行適當地改革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發展與學習的實際情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音樂的欣賞教學課堂中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培養對音樂等藝術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