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第四初級中學 王洪娟
己亥末庚子初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領略到了祖國的強盛與逆行者的偉大,在我們感嘆贊美強盛與偉大的時候也發現了很多不和諧。相比較外來的污蔑,來自內部的聲音更讓我們痛心,在教學中加強德育的融入刻不容緩。
現在初中生的父母大多數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個性中的方方面面對學生有著極大影響。基于學生青春期性格、脾氣等方面的變化,課堂上若是使用強力的“灌頂”教育,實在達不到“醍醐”之效。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接受過基礎的英語教育,從最初的聽說讀寫過渡到了英語詞法、語法等理論上的內容,學生最初對新知識的興趣逐漸消失,再加上近乎說教的德育內容,讓學生提不起興趣。初中英語教材中故事性、情節性強的文章有很多,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幾個學生進行簡短的表演,讓學生通過這種表演的形式體會到教材內容的內涵意義。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漫畫卡通等都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組,利用新興的自媒體拍些短片,教師提要求,學生自編內容,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德育,最后各組之間進行評比,以激勵學生自主投入。
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榜樣不是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的,神話里的榜樣在學生眼中只是故事,于學生成長無益,而學生身邊的榜樣是最有代入感的,學生的可塑性和創造性最可貴,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也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時,學生才會有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時時刻刻可以達到或者超越榜樣才是最好的動力。
常常聽到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太不好帶了。資訊爆炸的年代,獲取知識的渠道太過豐富,學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師知道的還多,驕嬌二氣甚重,隱隱有輕視教師之意。有一影視劇中的橋段:一語文教師課上講解傳統文學,學生中一人小有名氣,網上已有數篇文字登堂入室,全班引以為傲,視之為偶像,對教師所講內容頗為不屑。教師無奈以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為題與學生偶像互相提問,教師勝,課堂安。這就是現在的客觀環境,對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提供了無數的素材供學生吸收,素材可能是一部英文原聲電影、一首英文歌曲,也可能是外國政要的言論等,素材的來源是無拘無束的,但素材僅僅是素材,以初中生的三觀吸收起來很吃力,讓這些素材成為有效且有德的正面知識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大半個學期的網課教程,很多教師成了網紅,這對學生有著積極的意義,師生雖然無法面對面交流,但通過互聯網,師生之間更容易建立起平等的溝通。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過程中必然要接觸到其背后的文化體系。西方的文化最近三四百年是世界上的主流文化,與我們自身中華文化內涵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中華文明的復興過程中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認知往往是從初中英文學習開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對西方文化產生出兩種近乎對立的看法:一部分學生生出向往之心,在以后的過程中逐漸西化,想要在一定的條件下走出去,接觸更加純粹的西方文化,更有甚者會發表一些不和諧的言論;另一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會對西方文化生出不屑甚至抵觸之意,對比西方與我中華文化之后批駁其不足之處。這兩種學生不在少數,任其發展對學生未來都不是好事,教師的疏導此時就尤為重要。尊重與疏導本身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在形成世界觀的年齡段強行教育會有極大的反彈,出自本心的尊重才能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從而達到疏導的目的。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育過程中融入德育關系到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疫情期間在家學習的氛圍肯定無法和學校相比,行為思維的散漫不可避免,教師要想把學生的思維牢牢掌握在學習方面,興趣是最好的手段。這不僅要求教師要有超脫課本束縛的勇氣,更要增加自身眼界與文化修養,要借助互聯網了解學生的思想內容與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對于英語教學過程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教師要引領學生正確認知。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互相尊重是基礎,有了尊重才能有德育的融入。教師要做學生的“領頭羊”,引導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