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潘華女
(1.黑河學院文化旅游學院,黑龍江黑河,164300;2.黑河學院,黑龍江黑河,164300)
旅游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民生活品質日漸提升的現實表征。在我國現代科技與網絡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極大地帶動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文化旅游、紅色旅游、歷史旅游、民宿旅游相融合的產業格局。與此同時,這對我國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然而,在人才供給層面,我國旅游業卻存在明顯的“供需錯位”現象,即學生到崗后,難以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所學理論知識與旅游事務相脫節,進而導致學生難以從學生轉變為職工,無法真正參與到旅游崗位之中。[1]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學校的人才培養和我國旅游市場的實際需求不契合,旅游崗位與教育目標不對等。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機制,逐漸成為旅游管理專業主要的發展目標。而切實落實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機制,則是破解高校旅游人才培養難題、滿足旅游產業實際需求的關鍵要素。因此,高校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人才。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旅游產業對素質高、能力強的應用型旅游人才需求逐漸增加,敦促高校不得不加大對人才培養的力度,提升生源質量,擴大學科建設規模。但現階段,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存在重知識傳授輕理論實踐、重考試成績輕素質教育的問題,使旅游人才呈現出理論知識豐富、職業能力薄弱、實踐意識低下的問題。可以說,這種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學校沒有根據社會動態構建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體系,使教育模式一直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專業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及教學理論一直局限在理論傳授階段,難以從素質教育、能力培養、職業發展的層面,探尋出全新的教育途徑,極大地制約了旅游管理專業的快速發展。
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對師資力量和實踐平臺有較高的要求。[2]然而,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旅游專業實踐平臺在實踐效果和整體規模上與旅游產業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且78%的教師都屬于教學型教師,嚴重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崗位工作經驗,在教學層面上對培養應用型旅游人才造成了阻礙。這些因素使學校難以根據社會市場發展的需求構建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而實踐平臺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鞏固學生理論知識、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學校如果缺乏相應的實踐平臺,會導致學生培養局限在理論教育及知識積累的層面,難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無法有效地推動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相對薄弱,存在輕實踐、重理論的學習問題。首先,在教育層面上,學生群體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小初高階段便形成了嚴重的固化思想,對考試成績的要求較高,但對動手能力的培養卻持有“可有可無”的態度。其次,在新經濟形態下,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速開始逐漸放緩,許多小微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創新創業的代價,使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的學生沒有足夠的信心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最后,在教育模式及教育體系上,旅游管理專業缺乏相應的課程體系,無法從課堂教育的層面上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為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及擁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梳理旅游產業的發展趨勢、人才需求情況,深入行業研究,轉變專業教育理念,逐步構建“崗課賽協同,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調動政府、企業、高校等教育力量,高校實施崗位、授課、比賽相互融合的培養機制,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使課堂教育與社會發展充分結合,進而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崗課賽協同,政校企融合”的培養體系是以校內外協同發展為主體,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前提,所形成的政校企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3]通過落實該體系,旅游管理專業能夠培養出更具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學生,能夠構建推動產業變革、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系統。在理論研究層面上,該模式可以有效彰顯企業、學校、政府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和作用。在具體構建思路上,旅游管理專業應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市場需求情況,切實做到“崗課融合”“課賽對接”,激發學生課外實踐和課內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首先,在培養理念上,旅游管理專業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吸納現代教育經驗,形成以人為本、以市場為發展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即在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及經驗的傳授下,關懷學生、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看待課程體系,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這樣可以使高校在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其次,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要構建動態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應用型人才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滿足行業建設要求的復合型、專業型、實踐型人才。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培養出真正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保障課堂教育與行業發展相結合、實踐教育與社會經濟相契合。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高校所構建的培養體系缺乏動態性、可行性,就會導致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脫節的問題一直存在,嚴重影響旅游管理專業的全面發展。因此,構建出靈活的、動態的、能夠根據市場變化而變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最后,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要重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應用型人才的理論內涵不僅體現在實踐人才培養上,更具體表現在崗位任勝力、合作能力、抗壓能力、職業素養、創造能力、管理能力、道德教育等層面上。因此,高校在構建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應將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的內容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在獲得實踐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同時,掌握其他層面的崗位知識、理論知識,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
為切實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及理論應用能力,高校應聯合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兄弟院校,開展系統學習、調研工作,開展組織研討、專家論證等學術交流活動,逐漸形成聯合旅游協會、發展改革委、社會保障局、人力資源、龍頭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4]具體的實施路徑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組成:第一,高校、企業及相關政府部門應聯合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構建實訓實習基地,開發課程資源,確定宏觀格局;第二,相關政府部門應根據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現狀及人才培養情況,聯合旅游委員會舉辦專業賽事,譬如導游大賽、市場營銷大賽等;第三,高校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相關政府機構主辦的“創新創業培訓”活動,使學生在培訓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創新創業能力;第四,高校可以與旅游企業構建“訂單培養”機制,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構建促進發展,提升課堂教育和社會需求的銜接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高校還要積極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從旅游企業中引入擁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技術型教師。
首先,崗課融合。旅游管理專業在深入探析導游、前臺、餐飲、客房等核心崗位群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群體的主體意識及職業發展需求,構建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機制,并根據相應的職業標準將崗位知識和課程內容、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融合起來,提升崗位培養的實效性與有效性。
其次,課證對接。旅游管理專業應將餐飲管理與服務課程同酒店服務員資格證相對接,將旅游法規、導游業務、導游基礎課程與導游資格證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群體的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最后,課賽對接。高校應將導游業務、餐飲管理等課程與導游服務、中餐主體設計等技能大賽相對接,使創業基礎課與我國各類創業活動相聯系。此外,高校要落實導師制度,將實踐訓練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緊密地聯系起來,鼓勵教師帶領4—6名學生,展開相應的旅游管理實踐活動。而在制度層面,高校應完善“約束、激勵”機制,支持專業教師帶領學生群體參與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創業項目等活動,使課外活動成為學生評價工作的主要內容。
旅游管理專業應通過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工作,挖掘出優質的課程資源,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一,高校要構建慕課機制和在線課程體系,如導游業務、商務禮儀等課程,使學生結合行業發展實際,看待專業理論知識,從而更充分、更確切地掌握專業技能,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第二,高校要通過在線課程或慕課,構建翻轉課堂體系,彌補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將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媒介,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的效率。第三,構建動態化的教材機制。我國傳統的教材體系與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存在“供需錯位”的問題,導致學生難以從專業教材中獲得最前沿、最全面的行業發展知識。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在構建教材體系時,要采用實體教材與虛擬教材相結合的方式,即用實體教材保留旅游基礎知識、方法及體系,用虛擬教材延伸旅游管理知識范疇,使學生更加了解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第四,高校要以學生為核心,引導學生注重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優化學生培養體系,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利用網絡教育平臺提升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交流質量,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資源,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
在構建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旅游管理專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企業、高校、政府在人才培養中的教育功能,使課程與證書、崗位、競賽相對接,通過崗課融合、課賽對接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將課外實踐與課內實習融合起來,真正實現課外課內相互聯動的教學目標,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