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超 羅志敏


摘要:在歐洲區域“智慧專業化戰略”背景下,芬蘭赫爾辛基區域政府依據“四重螺旋”創新模式邏輯原理,依托阿爾托大學創建了地域性“四重螺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式強調區域政府、大學、產業、公民社會聚合網絡組織結構和功能互涉、創新資本循環的運行機制。獨特地域使能環境、內外有效性共同治理、公民積極參與、學術資本支撐是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式成功運行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四重螺旋;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聚合網絡;運行機制
芬蘭作為典型的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體,諸多創新指標均居世界前列。《全球競爭力報告2017-2018》顯示,芬蘭創新能力位居全球第三;高等教育與培訓質量位居第二; 大學與企業研發協同能力位居第二;科學家和工程師可利用性位居第一。[1]《歐洲創新記分牌2018》報告顯示,芬蘭單位人口新增博士畢業生數量為歐洲第三;創業能力為歐洲第二;社會協同創新能力為歐洲第六;公共部門研發強度為歐洲第三;企業研發強度居歐洲第一;單位經費產出專利量為歐洲第一;綜合創新能力為歐洲第三。[2]這些卓越的創新表現與芬蘭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大眾創新創業密切相關。近年來,在歐洲區域“智慧專業化戰略”背景下,以“四重螺旋”為基本實現模式的“開放式創新2.0范式”開始興起,它“是一種以整合協同、共同創造共享價值、創新生態系統等為典型特征的新一代開放式創新范式”[3]。為推動區域創新創業模式轉型發展,芬蘭赫爾辛基市埃斯波地區依據“智慧專業化”和“開放式創新2.0范式”的“四重螺旋”創新模式邏輯原理,依托歐洲最具創新性的阿爾托大學,創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性的政府-大學-產業-公民社會“四重螺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有效推動了區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和新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一、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式的邏輯基礎——歐洲區域“智慧專業化戰略”
為增強歐洲區域創新能力,2010年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智慧專業化戰略”(Smart Specialization Strategy),旨在克服國家創新系統相對于特定區域創新系統和全球知識創新網絡所存在的缺陷,促成具有特定地域特色的區域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區域經濟向高度智慧化、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增長方式轉型,從而在全球創新價值鏈生態網絡中形成具有互補性的智慧專業化分工格局。智慧專業化戰略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將科研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以全新方式深度對接,通過發現創業過程、多利益相關者協同機制等方式確定特定地域創新優先戰略領域;二是在科研創新政策執行過程中始終關注區域創新特定環境,準確甄別特定地域科研創新的學術資本、人力資本、經濟資本、政治資本和社會信息資本自身優勢,充分發揮特定區域創新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協同放大效益和不同創新資本之間的正外部效應。智慧專業化支持國家和區域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將稀缺的創新資本集中于某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領域;同時關注創新薄弱地區,充分將區域產學研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創業知識應用于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轉型,通過引領不同區域科研創新體制“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雙導向改革,促使國家科研創新政策地方化、非線性化、社會網絡化、資源共享化,共同創造基于特定地域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4]地域性創新生態系統強調政府、大學、企業、公民社會等創新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多主體開放式協同創新空間網絡。
地域性創新生態系統是由特定地域的多主體、多形態、多節點、多層次多維聚合的靜態結構模式和非線性網絡化開放協同的動態運行模式兩方面構成的知識集群和創新網絡,并將政府-大學-產業-公民社會“四重螺旋”作為智慧專業化戰略的實現模式,即強調特定地域創新創業環境中政府、大學、產業、公民社會等各行為主體動態競合、共同演進、共同專業化的生態運行機理。作為非線性、開放式創新模式,“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實現不同線性創新鏈或科研鏈之間的“互涉”和“互育”。對此,華盛頓大學教授卡拉雅尼斯(Carayannis EG)提出:線性和非線性創新鏈的疊合能夠共同生成非線性創新系統網絡。當大學參與應用研究,企業參與基礎研究時,就能夠為大學、企業以及其他組織(如大學相關組織、“基于媒體和基于文化的公眾”、“公民社會”等)之間的混合網絡式協同創新提供可能性機會。卡拉雅尼斯還在大學-產業-政府“三重螺旋”非線性創新模式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產業-政府-公民社會(基于媒體和基于文化的公眾)“四重螺旋”創新模式。[5]“四重螺旋”創新模式表達了各創新主體在多邊網絡和混合組織情境中的行為互動和功能互涉機理,代表了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的新樣態。大學作為“四重螺旋”的重要行為主體,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以協同方式發揮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知識轉移、創新創業等多重功能。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就是基于“四重螺旋”理論邏輯而興起的新型實踐模式。
二、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式的聚合網絡——四重螺旋主體構成
在歐洲智慧專業化戰略框架下,阿爾托大學充分利用地域優勢資源,在區域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斷加強與創新企業、公民社會、創新用戶之間的深度協同創新關系,并將各種創新資本和區域發展深度整合,按照“四重螺旋”創新模式的邏輯要素構成了政府-大學-企業-公民社會四位一體的聚合性創新主體網絡。
(一)區域政府公共部門
阿爾托大學位于赫爾辛基—優烏西馬亞區,作為區域政府公共部門,赫爾辛基—優烏西馬亞區域委員會在區域創新系統中扮演著區域內各創新創業要素之間的協調者角色,針對創新創業共性問題促成共識,從而實現區域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還扮演著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使能者角色,通過政策支持、中間組織平臺搭建、財政資助等政策工具積極推動公共部門、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部門和公民社會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6]該區域還設有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是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公共資助部門,旨在支持具有創新性和高風險性的研發協同項目。
(二)區域學術機構
阿爾托大學作為該地區最重要的學術機構,創建于2010年,是由赫爾辛基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大學、赫爾辛基經濟學院三所著名研究型大學兼并而成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導向的歐洲頂尖研究型大學。其發展目標定位于世界一流創新創業型大學,并通過兩大使命服務于區域創新創業:一是充分發揮教育、研究、創新“知識三角”整合功能服務于區域創新創業和新經濟轉型發展;二是通過與有創新創業愿景的多利益相關者深度協同,為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撐。[7]另外,位于該地區的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是北歐最大的頂級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研究機構,也是阿爾托大學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重要的學術機構,通過協同機制為其他區域創新主體提供專業咨詢、項目測試、技術認證、知識商業化等服務。
(三)區域產業部門
該地區擁有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國高科技公司,如諾基亞(Nokia)和微軟(Microsoft),這兩大跨國公司作為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行為主體,與當地學術機構建立了深度協同的戰略伙伴關系。兩家公司聯合創立了“應用校園”(AppCampus)學術創業孵化器項目,旨在支持阿爾托大學師生創新創業活動,推動有商業潛力的初創企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微軟移動公司( Microsoft Mobile )通過成功轉型已發展成為阿爾托大學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企業主體。另外,芬蘭政府聯合多家創新創業風險投資公司構成了風險投資公司網絡。如芬維拉公司(Finnvera)作為高度專業化的風險金融公司,為該地區新創公司發展提供必要的風險資金支持。芬蘭工業投資有限公司( Finnish Industry Investment Ltd.)作為一家政府設立的國有風險投資公司,旨在通過風險資本和私營股份投資工具來促進區域創新創業。
(四)區域公民社會組織
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生態系統具有高度全納性、包容性和開放性,不但包括傳統的政府、大學、產業三大創新主體,還將區域公民社會和創新用戶納入其中。這里的公民社會和創新用戶包括專業用戶、普通用戶、創新用戶組織、消費者、公民、公民社會組織、區域媒體公眾等。如位于該地區的芬蘭商會(Finnish Chambers of Commerce)就是阿爾托大學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創新用戶組織。該協會主要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作為創新用戶協會,一方面為創新創業用戶提供專業化指導,提供審計監督、商品檢驗、資產評估、商業法律等服務;另一方面游說政府、議會有關部門,對創新創業立法、稅收及經濟政策制定等發揮影響。[8]“伊格魯影響”作為該地區創新創業社會組織,旨在支持區域創業者致力于區域創新創業和社會大挑戰關鍵問題的解決,并與阿爾托大學共同體以及其他相關區域創新組織密切合作,以便對當地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產生積極影響。
三、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式的運行機制——功能互涉與資本循環
在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四重螺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依循智慧專業化生態邏輯,阿爾托大學、地方政府、區域創新企業、社會組織或創新用戶四大利益相關主體圍繞特定地域創新優先戰略,以開放協同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通過競合、共同演進、共同專屬化動態運行機理實現其良性螺旋式上升的動態循環,在高度網絡化創新環境中發揮內外循環的知識再生和溢出效應。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包括功能互涉生態運行機制和創新資本螺旋式循環生態運行機制,共同推動了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良性運行。
(一)功能互涉生態運行機制
1.阿爾托大學與其他行為主體的功能互涉機制
阿爾托大學作為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學術機構,充分利用芬蘭政府的資金支持和自身的學術優勢,激勵學術人員積極參與區域創新創業活動,與外部區域創新利益相關者建立協同創新關系網絡,通過跨學科、跨部門協同創新創業項目貢獻于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自2010年以來,阿爾托大學加強了與當地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創新用戶以及其他公民社會組織等行為主體密切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并依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雙向模式建立了多樣化創新創業平臺,如設計工廠( the Design Factory)、創業桑拿(the Startup Sauna)、城市工廠(the Urban Mill)等,將大學創新創業活動融入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充分利用所在城市優勢創新創業資源,聯合不同科研創新行為主體參與區域創新創業活動。設計工廠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多部門參與的區域創新創業空間;“阿爾托社會創新營”(ACSI)旨在促使區域創新多利益相關者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2018年新成立了“黑客松”創業平臺,旨在促進創業研究和實踐共同體發展,充分整合學生、大學、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創辦的創業活動項目。[9]通過這些平臺,阿爾托大學將區域知識創新各利益相關者聯合構成協同網絡,將區域各創新要素高度整合,協同內外部創客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產生協同放大效應。
2.區域政府與其他利益相關主體功能互涉機制
在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生態系統中,地方政府發揮著多重功能,來激勵社會創新各利益相關組織打破邊界壁壘和增強區域開放式創新思維和行動。赫爾辛基市政府針對地區特色實施創新創業共同競合戰略以及區域創新創業共同發展目標議程,特別強調區域內外多層次、多主體、多形態、多節點協同創新創業項目設立,并組織各利益相關主體對區域創新創業進行共同治理。近年來,區域委員會(the Regional Council)與優烏西馬亞經濟發展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運輸和環境中心(Centre for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等區域政府部門密切合作,聯合啟動了優烏西馬亞創新創業計劃(Uusimaa Programme)。該計劃依據“四重螺旋”生態邏輯,構建了集市政決策機構和區域發展組織、創新企業、高等教育機構、第三部門和公民社會等創新主體為一體的開放互動創新生態網絡,推動赫爾辛基地區創新智慧專業化。[10]
在芬蘭政府“區域創新和實驗”(Regional Innovations and Experimentations,AIKO)計劃下,區域政府聯合阿爾托大學、區域科研機構、創新企業和公民用戶建立區域創新和實驗生態網絡;通過專項資金創建創新創業示范項目的試驗場,為區域行業特定的研發創新“卓越中心”提供多樣化財政支持;設立Tekes智能采購項目,加大政府創新公共采購,拉動區域創新創業活動;與Tekes、當地企業、大學和公民社會創建“西部新城增長與發展走廊 ”( West Metro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rridor)平臺,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提供了能源、健康醫療、社區服務等實體化空間平臺支持;通過知識共享云(knowledge-sharing clouds)、頭腦風暴(brainstorm-clouds)、體驗工作坊(experiential workshop spaces)等虛擬空間和“T3空間網絡原型”(T3 Space Network Prototype)中間公共服務組織,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使能者角色,加強了區域創新多利益相關主體的深度協同。[11]
3.公民社會與其他行為主體功能互涉機制
在“四重螺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公眾”和“公民社會”具有知識創新和應用的高相關性,通過不同途徑參與區域創新創業活動,如生活實驗室、工廠實驗室、社會創新網、開放數據實驗室等新興創新創業組織,都有創新用戶或區域公民的積極參與,從而形成了高度開放、高度包容的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一新的開放式非線性創新生態系統模式下,科研和創新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以學術共同體為核心的研發實驗室,更加注重區域創新用戶在加速創新原型過程中的作用。公民社會通過眾創文化、公眾話語、媒體信息傳播等途徑影響創新決策并參與創新過程。為激勵公民參與到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2014年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出臺了《開放科學與研究路線圖》,旨在促進芬蘭公民積極參與開放科學研究過程,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芬蘭政府還組織芬蘭社交數據歸檔、國家圖書館、芬蘭學習型社會聯合會(Federation of Finnish Learned Societies)、計算機信息系統科學中心有限公司(CSC-IT Center for Science Ltd)、芬蘭開放知識(Open Knowledge Finland )聯盟等利益相關組織協同支持公民參與區域科研創新生態網絡;在歐洲技術與創新框架下,芬蘭政府在該地區創建了歐洲“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基地,為公民社會和用戶提供創新產品的體驗、試驗和應用的機會,進而促進區域智慧專業化新經濟增長。[12]
4.區域創新企業與其他行為主體的功能互涉機制
阿爾托大學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擁有一大批如諾基亞(Nokia)、微軟(Microsoft)、微軟移動等世界知名創新企業以及區域新創公司,已成為芬蘭創新企業最密集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創新企業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多方支持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其創新產品研發優勢,全面分析區域公民創新用戶需求和創新產品體驗反饋等相關信息,牽頭創建區域技術創新網絡集群,加強與阿爾托大學及科研機構之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協同創新關系,不斷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從整體看,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實踐模式各行為主體之間構成了功能互涉生態運行機制(見圖1)。阿爾托大學充分發揮其學術資本優勢,為當地經濟發展和企業培養與輸出創新創業人才,向當地社會和企業轉移其科研創新成果,為企業和公民用戶設計創新創業方案,同時吸納企業、公民用戶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科研創新過程;通過科研創新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咨詢,充分發揮智庫角色;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發揮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創新服務功能,為大學、企業和公民用戶提供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等必要的財政支持,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基礎設施條件和體制機制保障,支持公民和創新用戶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過程,全面搜集創新用戶創新創業需求和反饋信息,完善創新創業政策;企業積極參與區域協同創新過程,研發和生產商業創新產品和服務,為大學提供必要的研發資金支持,充分利用學術專家和用戶的專業知識技能,系統搜集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的相關信息;用戶和公民為大學、企業和政府積極提供其創新產品需求和體驗反饋的相關信息,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測試創新產品和服務,積極參與研發創新過程,并通過良性社會輿論影響政府創新創業決策行為,提高創新創業政策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從而使區域創新創業政策更具可操作性。
(二)創新資本循環生態運行機制
從一般意義上講,“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各螺旋體都具有子系統特質,各子系統都圍繞區域創新發揮其獨特的創新資本價值。知識資源是“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通過螺旋式上升的循環流動轉化為社會經濟資本和技術資本,從而實現其創新價值,其運行機制主要是由各子系統行為主體通過生態互動實現創新知識循環,并遵循“教育系統—經濟系統—公眾系統—政治系統—教育系統”的循環邏輯順序(見圖2)。一方面,這四個子系統都具有自循環的獨特性,另一方面,這四個子系統都與學術域保持著高度相關性,通過與學術域互動實現其知識外溢效應,即圍繞知識創新形成良性的創新資本螺旋循環機制。[13]在芬蘭阿爾托地域性創新生態系統中,教育系統主要是指阿爾托大學及其師生、科研人員、學術創業者等行為主體,他們是區域知識創新所必需的“學術人力資本”,通過新知識生產和知識轉移貢獻于區域創新過程。經濟系統主要指該區域高技術創新企業、服務業以及風險資本金融業等行為主體,他們擁有區域創新必需的創業、產品、技術、資金等“經濟資本”。公民社會系統主要是指基于媒體和基于文化的該區域創新用戶或社會組織,區域公眾能夠生成區域創新所需的“信息資本”和“社會資本”。政治系統主要是指赫爾辛基和埃斯波地方政府公共部門,這一系統能夠生成區域創新的政治愿景,并能夠組織和治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政治系統具有“政治和政策資本”。
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具有各自專屬性優勢的“創新資本”循環互動實現創新知識資源流動。各螺旋系統之間的良性創新知識循環充分顯示了那些具有潛在創新價值的知識各子系統的資本投入和產出的功能。如果一項創新性知識“投入”貢獻于任一個子系統,就能帶來某種知識創新“產出”。因此,任何子系統的創新性“產出”可以通過兩條路徑來實現:一是帶來“創新性專業知識”的“產出”;二是帶來新“創新性專業技能”的“產出”,并回歸到創新知識循環。通過“四重螺旋”的創新知識循環,各子系統生成的創新性專業技能“產出”進一步轉變為下一子系統的創新性專業知識“投入”。如赫爾辛基地方政府將區域創新政策、設施、資金等知識資源投入到阿爾托大學和科研院所時,就是阿爾托大學新的知識資源“輸入”,作為科學研究的新動力為科研人員提供開展知識創新所必需的工作條件,進而生成更加豐富的創新“產出”。同時,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知識資源投入能夠推動阿爾托大學人力資源開發和運用,從而實現阿爾托大學人力資本 “產出”效應。這種人力資本“產出”又進入到赫爾辛基地區經濟系統,成為經濟系統的知識資源“輸入”,從而通過經濟系統內外循環創造出高級知識經濟的附加價值“產出”,推動可持續知識增長和高級知識經濟新發展。赫爾辛基地區經濟系統生成的創新價值“產出”又成為該地區公民社會系統的創新“輸入”。在公民社會這一螺旋體中,通過基于媒體公眾的信息資本和基于文化公眾的社會資本的“產出”為當地政府的政治系統提供新的知識資本輸入,通過向政治決策者傳遞公眾的創新愿景、需求、問題以及反饋等信息推動政治決策者對創新過程的科學決策。赫爾辛基地區政治決策為“四重螺旋”有效運行提供了符合本地區創新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政治和政策資本,進而生成區域知識創新的規劃建議、可持續投資的創新資本“產出”。政治系統的這種“產出”通過知識循環又重新回歸到阿爾托大學系統、區域經濟系統、區域公民社會系統,開始新的螺旋上升循環。由此實現了阿爾托大學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資本螺旋式循環運行機制。
四、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式的成功經驗
(一)獨特性地域使能創新環境的孕育
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有效運行是由多樣化的獨特區域創新創業使能環境要素共同作用的邏輯結果。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地方政府通過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將優質創新創業資源引入區域學術機構,從而有針對性地為該地區培育卓越人力資本和創新成果;二是區域龍頭創新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密切協同形成有利于本地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行的產業價值鏈和多層次、多主體、多形態、多節點的創新企業全球輻射生態網絡;三是該區域各創新行為主體積極培育高抗風險創業文化,以有效應對與區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大挑戰問題,并積極與區域內外創新利益相關者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四是區域技術服務中心、企業“孵化器”、區域創新公共服務機構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中介組織作為重要使能要素,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知識交換、創新產品商業化以及創新創業網絡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該地區獨有的世界著名諾基亞網絡、微軟移動、通力(KONE)等大型創新公司,世界著名的創新創業大學—阿爾托大學以及大量衍生公司、世界一流區域科研-教育-創新“知識三角”生態環境等多樣化使能因素共同促成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及其有效運行。
(二)進取性公眾用戶參與創新創業的激發
“四重螺旋”超越傳統的“三重螺旋”的邏輯要素是作為第四螺旋的公民社會或公眾用戶,包括作為行為主體的公民或用戶,也包括公眾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公眾媒體等。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充分激發區域公眾文化、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和媒體交際方式等,一方面通過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創業文化推動該區域高級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公眾話語、媒體信息傳播、公眾輿論等也幫助區域政府規劃創新創業優先戰略。近年來,隨著該地區諾基亞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衰落,國家和社會媒體對區域創新創業思想的認識發生了根本轉變,開始對區域創新創業持積極態度。在諾基亞時代,芬蘭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很少關注新創公司的創新創業活動,公眾往往把新創公司看作是“即將破裂的泡沫”。后諾基亞時代,芬蘭社會媒體以新的話語方式散播新創公司信息,充分肯定學生和社會公眾主導的草根創新創業運動,形成了濃厚的區域創新創業文化環境。這為阿爾托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新活力。在構建地域性眾創生態系統中,應充分發揮公民大眾在創新創業中的新生力,鼓勵區域公眾和創新用戶通過調查研究提供用戶需求的相關信息,并能夠在產品開發后期直接參與創新過程以幫助測試創新產品。公眾用戶不但是創新成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創新過程的信息提供者和參與者,具有提出新型創新成果建議的權利,從而實現公民社會和用戶與該地區政府、大學、區域創新企業等跨部門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同互動。相應地,其他三類螺旋體的行為主體也通過提供不同的創新工具、信息、平臺、技能等支持該區域公民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三)有效性內外治理的保障
阿爾托大學“四重螺旋”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成功運行離不開其高效、協同的創新創業內外治理環境。長期以來,芬蘭政府一直致力于“解除管制”“權力下放”的國家治理模式;同時,芬蘭《小企業法案》確立了國家創新創業多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先進模式。因此,芬蘭具有世界上最卓越、最有效的公共治理體制。這為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治理使能環境。在此環境下,阿爾托大學享有高度自治決策權,實行內外多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董事會制度,大學領導層秉持“創新服務”治理理念,突出領導思維、戰略思維和跨學科思維的治理方略。這種模式有利于大學與社會各要素之間深度對接,適應了外部社會創新創業環境的快速變化。這為阿爾托大學地域性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自下而上和內外協同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必要的使能性治理環境。阿爾托大學高層管理采取“支持服務而非指令”的創新創業組織戰略管理模式,為學生主導和公眾參與式草根創新創業運動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創業運動與地方公民創業共同體的深度融合實現了阿爾托大學地域性開放式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組織化發展。阿爾托大學內外共同治理結構和充分賦權,順應了學生主導草根創新創業運動的組織內生力。因此,在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空間中,引領者應通過賦權治理為眾創提供必要的決策空間,通過協同治理為眾創提供必要的協調空間,通過創新服務型領導為草根創新創業提供必要的生發空間。
(四)創業性學術資本的支撐
學術資本是創新創業的知識動力源。為提升卓越學術研究能力,阿爾托大學通過相關優惠政策激勵卓越青年科研人才享有終身教職職位;通過高層科研創新人員流動機制吸納國際高層科研創新人才。阿爾托大學采取全方位協同創新模式,與政府、其他大學、企業、公民社會等行為主體創建了多主體、多層次、多形態、多節點的“四重螺旋”開放式協同創新集群,這些戰略舉措促成了卓越學術資本。2010-2017年,阿爾托大學成功獲得了58個芬蘭“國家卓越中心”和50名國家科學院教授、295名芬蘭科學院高級科研人員以及108名芬蘭特聘項目(FiDiPro)的專家;115名研究人員獲得歐洲科研委員會(ERC)科研資助。[15]卓越學術資本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必需的知識資源優勢。阿爾托大學依托卓越學術資本形成了濃厚的學術創業文化,并根據自身學術資源優勢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突出問題深度對接,通過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和培育,激勵大學師生根據地方需求積極開展學術創業活動,使大學教師和學生與區域創新企業、政府公共部門、社會組織通過生態互動、協同研發、知識交換等形式發揮其“動力源”和“加速器”作用。阿爾托大學通過設計工廠、風險企業、阿爾托創業協會、創業桑拿加速器、DASH 黑客松等諸多創客空間以及學生“草根”創業運動,培育了深厚的學術創業文化和大眾創新創業環境。
參考文獻:
[1]World Economic Forum.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R].Geneva Switzerland:World Economic Forum,September 2017:458.
[2]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18:Europe must deepen its innovation edge[R].Brussels,June 2018:69.
[3]武學超.開放式創新2.0范式的理論闡釋——內涵特質、實現模式及大學向度[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9):27-31.
[4]European Union.Smart specializ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R].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8:26.
[5]武學超.西方學者對模式3知識生產的多視角理論闡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1):147-151.
[6]Helsinki-Uusi.maa Regional Council.Mission,Vision and Tasks [EB/OL].[2019-03-12].https://www.uudenmaanliitto.fi/en/regional_council/mission_vision_and_tasks.
[7]Aalto University.Shaping the future:Vision,mission and strategies 2016-2020[EB/OL].[2019-03-16].http://www.aalto.fi/en/midcom-serveattachmentguid-1e5ffcbea81c566ffcb11e5957e815724da 913a913a/aalto-yliopisto_strategy_english.pdf.
[8]Finland Chamber of Commerce.What we do[EB/OL].[2019-03-12].https://kauppakamari.fi/en/what-we-do/.
[9]Aalto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startups [EB/OL].[2019-03-16].http://www.aalto.fi/en/cooperation/entrepreneurship/.
[10]Helsinki-Uusi.maa Regional Council.Cooperation and networking [EB/OL].[2019-03-16].https://www.uudenmaanliitto.fi/en/cooperation_and_networking.
[11]Helsinki-Uusimaa Regional Council.Smart Specialization in the Helsinki-Uusimaa Reg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4-2020[R].Helsinki-Uusimaa Regional Council,2015:16.
[12]P.Lappalainen,M.Markkula and H.Kune.Orchestra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Espoo Innovation Garden[R].Laure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 Built Environment Innovations RYM,2017:48.
[13]Elias Carayannis,David F.J.Campbell.Mode 3 knowledge production:systems and systems theory,clusters and networks [J].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6,5(17):1-24.
[14]ACSI.About ACSI[EB/OL].[2019-03-18].http://impactiglu.org/acsi/.
[15]Aalto University.Key figures [EB/OL].[2019-03-16].http://www.aalto.fi/en/about/reports_and_statistics/.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