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榮
人物作文的核心在于人物,一直以來學生對人物作文應該寫什么、怎樣寫存在很多認識誤區。有的學生認為描寫人物一定要詳細寫出人物相貌的特點,表現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有限的字數內無法合理取材,將人物作文變成單純的人物介紹與說明。所以,教師要改變學生的寫作觀念,從全新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人物作文寫作的目的、方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下面,筆者就結合語文教材談一談人物作文的教學方法。
一、文隨人變,破除固定模式
一直以來,學生寫作文都在湊字數,完成任務,很少考慮寫什么和如何寫。經常按照固有的模式填充,這樣的人物作文既不能展示人物的形象,又不能帶給讀者新鮮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寫作角度,打破固有的寫作模式,從人物自身的特點出發,進行個性化寫作。
例如,在學習《鄧稼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描寫鄧稼先的獨特手法。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以鄧稼先這個人物為主題應該如何寫作?”學生會回答:“先描寫外貌,后描寫動作,再描寫生活習慣,之后寫一些事情,最后抒發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問:“作者是如何寫作的?”學生通過閱讀會發現:“作者對于鄧稼先沒有從外貌、動作、生活習慣這些方面描寫,而是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鄧稼先一生的主要事跡。”教師可以問:“文中的鄧稼先形象生動嗎?你們能在腦海中想象他的樣子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會回答:“鄧稼先是一個刻苦鉆研、無私奉獻、不求名利的人。我們仿佛能夠看到他在實驗室中專心科研的樣子。”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夠明白人物作文不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據人物特點來重點描寫。
二、多個事件,展現人物形象
在寫作人物作文時,事件是寫作的重點。而學生會認為凡是重點的部分都應該在篇幅上占較大比例。因而在有限的字數內難以從多個角度表現人物,事件敘述也會顯得很繁瑣。教師要改變學生對事件描寫的認識,引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自由控制篇幅,嘗試用多種事件相互輔助表現人物形象。
例如,在學習《回憶魯迅先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多個生活小事塑造魯迅形象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的走去。”“魯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等事件描寫,問學生:“這些事件所用的篇幅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篇幅很短,一筆帶過。”教師問:“這些事件有什么關聯性?”學生答:“從生活小事上集中體現出魯迅先生不拘小節,專心寫作的生活態度。”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知道事件描寫可以是集中的,多個事件可以嵌套起來,相互輔助塑造人物形象。
三、反差對比,增強閱讀趣味
反差和對比是常用的表現手法,在寫作結構的設定上,學生也可以嘗試表現出人物在之前與之后的變化情況。一方面讓人物更具有動感,另一方面能夠讓作品有起有伏,增強閱讀的趣味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以結構表現人物的觀念,在反差與對比中突出變化,帶給讀者感悟。
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設定的寫作結構,先閱讀全文,問:“全文講述了什么?”學生答:“講述了呂蒙從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變成受人稱贊的博學之人的過程。”教師可以問:“全文的結構可以怎樣劃分?”學生結合全文能夠發現“蒙辭以軍中多務”表現了一開始呂蒙對于學習還十分輕視。“蒙乃始就學”表明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有了學習的意識。“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表現出呂蒙學問大有長進,連魯肅這樣的飽學之士都對他刮目相看了。學生可以理解作者采用呂蒙學問的提升塑造出呂蒙善于學習的特點,表達了讀書的重要性,從而賦予作品深刻的內涵。
綜上所述,人物作文的寫作應當是靈活的。在寫作時學生要具備全新的寫作視角,開展個性化的寫作,打破固有的寫作模式,從人物自身的特點出發,讓寫作充滿個性;教師要改變學生對事件描寫的認識,引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控制事件篇幅,嘗試運用多種事件相互輔助來表現人物形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以結構表現人物的觀念,在反差與對比中突出變化,帶給讀者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