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宏元 黃鵬
摘要:前交叉韌帶損傷是體育中常見的損傷,前交叉韌帶損傷在青少年女性運動員中尤其高發。在足球運動中,前交叉韌帶損傷風險很高, 因此對于青少年女足運動員,我們要更加關注其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預防。現在有很多關于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預防方法,但是針對女性運動員,尤其是女足運動員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將總結和探討不同方法對青少年女足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損傷預防的影響。
關鍵詞:前交叉韌帶損傷;女足;預防
1.背景
每年都有大量女足運動員的前交叉韌帶出現損傷,前交叉韌帶損傷在青少年運動員中尤其高發。女性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幾率是男性運動員的4-6倍[1]。為了預防前交叉韌帶損傷,我們需要了解女性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損傷高發的原因。
2前交叉韌帶損傷預防
2.1青少年女性與前交叉韌帶損傷
青少年運動員通常指12-18歲的運動員。在此年齡段,女性運動員講經歷青春期的一些列變化,包括激素,下肢生物力,以及心理上變化等。首先由于體內激素變化,女性運動員在月經期間其前交叉韌帶更容易損傷。其次,女性脂肪分布和重心在青春期的變化,使女性運動員生物力學產生變化。經歷青春期后,女性的膝外翻角度增加,并出現大腿前后肌群力量不均衡,核心力量弱都增加了運動中落地任務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風險。
2.2 足球與前交叉韌帶損傷
在足球運動中,大部分前交叉韌帶損傷卻非接觸性的[2],而是非接觸性的。足球運動有大量轉向,快速減速,落地等動作,因此足球是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運動。此外足球還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參與人數眾多,因此在足球運動中前檢查韌帶損傷十分常見。
2.3足球中危險因素
身體的關節屈曲對落地有緩沖和保護作用,越多的關節屈曲參與落地,對膝關節直接作用的力就越小。有研究表明髖關節屈曲[3]可起到對前交叉韌帶的保護作用。此外,膝關節的屈曲對落地的緩沖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女足運動員的膝關節和髖關節在縱跳落地時的屈曲角度明顯小于男性運動員,這也就給女足運動員帶來了更大的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風險。
由于男女生理構造不同,女性膝關節有外翻現象比男性更明顯[4],這就會使女性運動員在運動中對前交叉韌帶的應力增大。相比男足運動員女足運動員在落地時會有臀部額外的內收動作,增大的內收動作會使膝外翻的角度增大,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對前交叉韌帶的力,增加前交叉韌帶的損傷風險。
神經肌肉控制定義為一種下意識的對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動態穩定性控制。下意識的對肌肉進行激活在運動中損傷保護十分重要。同樣,相對于男足運動員,女足運動員在落地,轉向,急轉等動作中神經肌肉控制與男性運動員不同。
青少年女足運動員的股骨內收伴內旋,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角度小,股四頭肌過度激活,腘繩肌激活不足都導致前交叉韌帶損傷風險增大[5]。
2.4現有前交叉韌帶損傷預防方法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預防一直是足球損傷研究中重要的一個課題。除了一般性的預防訓練和熱身之外,專門的前交叉韌帶損傷預防訓練方法也不斷被研發。針對高風險因素如膝外翻,膝關節嚴重損傷史,髖關節內旋,腘繩肌力量不足,也有相對應的訓練方法。
雖然很多專門針對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預防訓練方法被發明出來,但是大部分的預防性方法是的受試者是成年人,或者男足運動員。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對成年人或者男性運動員有效的結果就一定適用于青少年女性女足運動員。
3.結果
F11+熱身能有效降低雙腳落地任務的膝外翻角度,但卻無法改變其他活動的中的膝外翻角度。
實時生物力反饋系統能顯著減少縱跳落地時膝外翻角度。
核心控制訓練無法減少膝外翻角度,但卻可以減少急轉,變向運動中的膝關節屈曲角度。
神經肌肉控制訓練可以增強股外側肌和半腱肌的激活,并可以有效減少賽季中的損傷。
4討論
運動員的非接觸式前交叉韌帶損傷具有多種病因,其中一些潛在危險因素決定了損傷機制。在所有非接觸式前交叉韌帶損傷病例中似乎都沒有孤立的危險因素。相反,風險因素的組合可以更好地預測哪些青少年女足球運動員受傷風險偏高。因此,僅包含針對一種風險的干預措施的任何干預訓練都是不夠的,如上所述,干預措施應該是多方面的。
將落地訓練作為干預措施在某些方面顯示出效果,并且可以減少降落時受傷的風險。但是,如果沒有力量訓練,諸如膝外翻,髖關節旋轉等危險因素將無法徹底改變。落地和轉向任務訓練必須結合腘繩肌肌,臀肌和髖外展肌力量訓練,并加上合適的的減速技術。神經肌肉訓練,體能測量,動態敏捷性和體重核心控制等其他訓練計劃也可以有效減前交叉韌帶損傷,因此這些干預措施也應包含在訓練中。
無論是在賽季之前,期間還是之后,都應高度重視預防訓練的高依從性。否則,以上所有訓練的有效性將無法保證。
可以通過縱跳,側跳等許多任務來篩選前交叉韌帶受傷程度較高的球員,并且當我們能夠識別出前交叉韌帶受傷風險高的球員時,預防性訓練的效果最好。通過這些高損傷風險指標,可以實現個性化的前交叉韌帶損傷預防干預。
參考文獻:
[1] DiStefano, L. J., Padua, D. A., DiStefano, M. J., & Marshall, S. W. (2009). Influence of Age, Sex, Technique, and Exercise Program on Movement Patterns after a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 in Youth Soccer Play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3), 495–505.
[2]Fernandez, W. G., Yard, E. E., & Comstock, R. D. (2007). Epidemiology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U.S. High School Athlet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4(7), 641–645.
[3]Fernandez, W. G., Yard, E. E., & Comstock, R. D. (2007). Epidemiology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U.S. High School Athlet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4(7), 641–645.
[4]Fernandez, W. G., Yard, E. E., & Comstock, R. D. (2007). Epidemiology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U.S. High School Athlet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4(7), 641–645.
[5]Gould, S., Hooper, J., & Strauss, E. (2016).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s: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Outcome. Bulletin of the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 (2013), 74(1),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