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琪
摘要:川西林盤是千百年來巴蜀人們與大自然相互合作產生的一種農耕文明。川西林盤他自身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鄉村聚落形態,他自身也具有生態功能。同時它還擁有生產和生活于一體。川西林盤是一種物質載體的巴蜀文化,它是由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而表示的,它不僅能保護生態環境,還能保護林盤中的耕地。
關鍵詞:川西林盤;生態環境;水利灌溉;生物多樣
在成都平原的上空可以看見大地上的萬畝良田,大大小小的路網穿插在這片綠地上,使這片綠地形成無數個呈聚合狀的聚居地。川西林盤是中國獨有的生態聚居地,這也是世界上獨一的一個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的跨度數千年至今還施展作用的一種農耕文化區域[1]。川西林盤的變遷順應了川西平原農耕的社會經濟情況,是傳統農耕經濟的產物[2]。
一、概述
在川西林盤國內外的研究中,國外很少有其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由國內的一些本土學者完成。所以我在上網查閱了有關于季富政教授的有關于川西林盤的文件,和川西林盤有比較全面的研究的著作,其中他著有《巴蜀城鎮與居民》,《四川小城鎮名居精選》,在這些書籍里面他選擇了巴蜀的一些地區城鎮和居民,然后用個案分析的方法,分析出巴蜀城鎮與居民在建筑文化上的意義。
林盤是與生俱來的巴蜀到生活的生存模式,而且在中間環節的進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它在整個四川省成都平原典型的定居點;他是巴蜀的祖先與自然互動,蜀文化的載體是圍繞入境攜帶的產品。林盤狹義的概念是指在成都平原上流傳一個農家小院居住空間。
二、川西林盤的特點
(一)獨特的文化
四川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區域,據歷史記錄,大批量的移民四川已經發生過幾次。移民的浸透對本地文化有很大的影響,當地的文化,由于不吸收外來文化,所以這兩個相互碰撞,造成了一種適合本地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形成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蜀文明兼容加上東南西北并存,融合好當地和國外的一些文化,從而表現出各種風格和特點。蜀文明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遺跡群的成都平原老城區,到了商代后期有名的三星堆;從西周的成都金沙遺跡,到了戰國時期成都商業街關葬禮,蜀文明表示出它的文化容納性。
川西林盤定居點已經有幾千年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其自身具有獨特的特點。其中四川養殖業歷史悠久,所以對于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川西平原具有這種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這里也是一個擁有良好環境的地方,在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同時又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充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農耕文化提供了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共生的生態
動物和生物物種川西林盤是多方面的。林盤中的各種動物,以及各種不同的植物和許多微生物和生態綜合體,他們保持社區和物種形成的穩定發展。依據實地考察,大多數的竹林和闊葉樹種混交林為主盤,大部分的光盤森林資源保留的較好,有時甚至可以看到直徑比較大的參天大樹,它們為鳥類和小動物們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三)較小的形態
在川西林盤中的整個林盤中,因為城市道路和成都平原之間產生的溝壑,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水系縱橫交錯,在他們的錯落之間與水密蜘蛛網的空間里面,形成“林盤”這種網狀的圖案。在林盤里面,大大小小的散布著規模較小的農場村莊,庭院建筑及周圍多為30-50M竹半徑。
三、川西林盤的美學特征
(一)民居建筑上的美
川西的住宅布局比較開敞,因為自古以來漢族的居住模式都是以庭院的模式存在,所以基本組合都是以“院”的形式存在。但是川西民居的“院”不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樣規規矩矩,而是整個平面規劃布局比較層次不齊。由于四川是一個炎熱潮濕的地方,所以在川西大多選擇木穿結構,屋頂斜坡以防屋頂積水,在封檐的時候選擇較薄的處理方法,其整個屋子開敞通透。
川西平原的植被生長較好,植被大多四季常青,所以居民在選擇修建建筑時,選用色調偏冷的色調,形式上多以樸素為主。屋頂多為青瓦,灰磚墻,褐色梁柱,木料或者棕色為門窗。當然,由于經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居民就地取材,以青瓦為主,墻選擇用土墻、石塊或者木墻、邊夾壁墻等,這就形成了鄉土氣息濃厚的美。
(二)環境上的美
林地、民居、農田、水系一起組成了川西林盤,一眼望去,在一大片的林盤中星星點點灑著幾叢樹林,走進一看,一叢叢樹林里面大多數為竹林樹木,里面的民居依著這些樹木建造。在整個林盤中這個四個要素加起來,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復合型的生態系統,因為林盤它本身就具備了景觀生態學中的的模型其中包含有農田(基質)-林地(斑塊)-道路水系(廊道),這些把林地與農田完美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很大面積的綠洲,在這個綠洲里面,里面的植物調節氣候、改善環境,里面的居民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生存,所以人與自然形成了一種生態環境上的美。
(三)人與自然的美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充分表達出了造園之高的意境,同樣的川西林盤是自然而然而形成的一種景觀,再加上人們在住所周圍大量種植樹木,讓四周形成一個“回”字形,樹包裹著屋,屋依靠著樹,這也正是體現了自然之道。自林盤形成以來,林盤自身處于自然中并與之相互相合作,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關系。所以從場地特質來看,林盤的形成除了具備風水學價值,還按照哲學觀點,因地制宜,發揮場地的特點,形成自身特色[3-4]。
四、川西林盤的價值探析
千百年來,林盤自生成以來,它不僅是以一種居住的模式而存在的,它自身還存在了四川的水利與農耕文明。因為以前大部分的移民,林盤因為各地文明的碰撞與相溶,再加上四川本有的氣候特色,林盤的生成得以延續至今。林盤不僅保護著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同時還對成都平原的生態多樣性起到了維護作用。林盤不僅是四川特有的文化,其在生態環節中起到了不可思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小丁:《農村傳統民居價值探析》,《理論與改革》2009第4期,第151-153頁。
[2]方志戎,李先逵:《川西林盤文化價值探析》,西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版,第26-30頁。
[3]高彬,謝偉藝:《尊重場地特征,巧用自然要素——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和動物科學院景觀規劃》,華中建筑2008年第26期第5版,第155-157頁。
[4]侯偉:《棄河郊野公園設計》,現代園林2009年第10版,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