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仙
摘要:有計劃廢止制度是美國工業化設計和消費主義的核心,是美國市場競爭的產物,并且對很多國家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此制度在增長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地球資源的浪費。作為21世紀的設計師,要遵循怎樣的設計價值觀、怎樣的未來設計趨勢顯然已經成為設計師需要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有計劃廢止制度;未來設計;可持續發展;綠色設計
一、美國工業化設計及設計師職業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現代主義思潮在歐洲激烈展開的同時,美國迅速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強國和工業設計大國,一方面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量的軍事和經濟需求刺激了美國的工農業生產的高漲,在經濟迅猛增長的同時,也為設計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是1927年前后美國陷入了經濟大危機,使市場競爭的更加激烈,大企業為了適應市場,成立專門的企業內部設計部門,從而逐漸使美國的工業設計成為市場競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一代設計師們的設計理念也從包豪斯時期遵循的“形式追隨功能”逐漸演變為在美國商業競爭中的“形式追隨市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漸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市場,同時設計已經成為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開始逐漸對設計有了明確的要求,企業為了引導消費不斷推出新的有效手段,并形成了風靡一時的流線型設計風格,對兩次世界大戰的汽車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企業采用對汽車的外形樣式進行設計,成為一種市場有效的促銷方式,在此基礎上并逐漸形成了“有計劃廢止制度”。
二、有計劃廢止制度
自20世紀60年代后受到眾多批評的“有計劃廢止制度”,其實最早是由美國房產經紀人伯納德·倫敦于1932年在一本名為“用有計劃廢止制結束大蕭條”的小冊子中正式提出。1954年,美國工業設計師魯克斯·斯蒂文斯曾將這一計劃定義為“刺激消費者早一點擁有更新潮、更優秀、但未必更需要的產品”,從而使得這一概念在工業設計界普及開來。
后來美國通用公司總裁斯隆和設計師厄爾曾大力推行定期更換汽車式樣的設計模式:設計新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地考慮以后幾年之內不斷更換部分設計,也就使汽車的式樣最少在兩年之內有一次小到變化,在三到四年之內有一次大的變化。這是一種通過改變產品式樣不斷造成消費者心理老化的策略,隨后便很快地波及到其他的設計領域。但是只追求改變產品式樣而汽車性能并沒有得到同步發展,造成美國汽車在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中,輕而易舉地被外形簡單、性能卻十分優異的日本汽車超越。
“有計劃廢止制度”在滿足了人們日常使用功能的同時,它確實有效地把握住了人們對于精神層面需求逐漸提升的強烈心理特征。使人們不斷追求對產品外觀的設計,注重樣式和色彩的變化,以此來滿足人們當時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所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雷蒙德·羅維是美國工業設計史上最為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他說過“我最喜歡的曲線是銷售業績上漲的曲線。”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美國工業設計是為市場服務的典型特征。從這一點來說“有計劃廢止制度”的提出還是比較成功的。
三、基于有計劃廢止制度影響對未來設計的思考
“有計劃廢止制度”在當前社會中的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了部分設計師、設計理論家、環境保護者及諸多企業的關注。雖然這種制度已經和經濟、企業緊密相連,同時也在世界各國造成深刻影響,目前也沒有絕對有效的措施將其徹底結束,但我們可以推動二手車銷售、廢品回收再生等方式盡量把資源浪費壓制到最低。作為21世紀的設計師,我們應該追求一種更富有人情味、同時又具有耐久性的設計風格,從此角度出發,環境保護觀念和綠色設計思想是設計師們進行反思的必然結果。
第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對設計工作者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對人們來說,設計不僅要滿足生理及功能需求,也需要滿足精神需求及精神享受。其中精神需求大致包括合理需求和滿足欲望及虛榮心的心理需求。在美國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設計師們通過自己的新穎設計,不斷引領消費者購買更新潮、更優秀、但未必更需要的產品,讓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從這些新潮的產品當中得到滿足,以增加生產者的利益。久而久之,隨著人們消費習慣被改變,也逐漸給自然環境帶來了災難和負擔。由此可見,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設計與消費的關系,設計不僅提供的是生活用品,而且是引導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我們應該發揚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避免追求華而不實的產品。
第二,倡導節約的生態觀。消費主義繁盛時代使消費者原有的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被追逐新型號、新款式的新消費習慣取代,不但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開支,同時也造成對有限的地球資源的浪費,逐漸推動了“用完即棄”的消費模式和大眾文化的形成。二戰后,與之相反的一種所謂“合理設計”的觀念應運而生,即強調設計應適于人們的實際需求,反對設計人為的浪費資源和能源。這一觀念得到了環保主義者的支持,并發展至今。因此,面對21世紀的設計,我們更應該向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方向探究,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應該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只有保護好人類生存的自然界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學的基礎上,努力去實現將人和自然統一的設計。
第三,推廣可持續的綠色設計觀。綠色設計的起源也應該回溯到20世紀60年代,針對當時流行浮夸的設計潮流,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曾出版了《為真實世界而設計》的理論專著,強調了設計工作的社會倫理價值,認為設計師應認真地考慮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力圖抑制污染和大面積自然資源的破壞,成為全人類等待解決的問題。當代設計更應該倡導設計的綠色化,應該不停地探索如何用最簡單、最環保的包裝把產品推向市場。在設計的過程中,都應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和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秉承綠色設計的三個設計原則“Reduce”、“Reuse”、“Recycling”,而實現綠色設計,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四、總結
面向21世紀的設計關系到未來發展的課題,已經成為設計理論研究的焦點。對于未來設計怎樣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們需通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倡導節約的生態觀、推廣可持續的綠色設計觀的方式去探究和實踐。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都要倡導保護自然、保護我們的家園,設計師則更加有義務和責任讓人類生活和世界未來更美好。
參考文獻:
[1]吳承鈞,商陽.《淺談有計劃廢止制度對美國工業設計的影響》.大眾文藝[J],2015 (1).77.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182-185.
[3]劉哲.《“有計劃廢止制度”對書籍裝幀設計的啟示》.藝海[J],2011(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