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軍,侯曦煜,曾 斌,任典寰,胡 真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211)
“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人體解剖是每一個醫學相關專業學生(以下簡稱“醫學生”)的必修課。遺體捐獻是解剖學遺體標本當前最重要的來源[1],遺體捐獻者(以下簡稱“捐獻者”)為醫學發展甚至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以“物”的形式捐獻出自己的身體用于解剖學教育、研究外,捐獻者捐獻自己遺體這一決定本身也體現出了他們人道、博愛、奉獻等優良的精神品質和偉大的人格魅力。如曾有捐獻者說過“寧可學生在我身上劃錯二十刀,也不愿見到學生將來畢業當醫生時,在任何病人身上劃錯一刀”[2]。這些無疑推動了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盡管如此,由于受封建思想中“入土為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等觀念的影響,我國當下遺體捐獻的數量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3]在主持匯編寧波某高校接受的遺體捐獻者的生平事跡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已完成遺體捐獻者往往在其生平中有很多閃現人性光芒的先進事跡,如他們在生前表現出的愛國、敬業、嚴謹、淡泊、勇敢等品質都值得后人學習。
思政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重要途徑。高校的思政教育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4]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站在思政育人的視角,捐獻者的先進事跡無疑是很有價值的思政教育素材。無論是在思政類課程中,還是在解剖學等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又或是在第一課堂外與遺體捐獻相關的思政教育活動中,都可以采用各種形式發揮這些先進事跡的思政教育價值,幫助學生立德立志、成長成才。
相比于其他先進榜樣事跡,捐獻者先進事跡在被用于對醫學生的思政教育時將發揮出一定特殊的教育價值。事實上,過往在一些院校存在上解剖實操課時,有醫學生對解剖對象——“大體老師”不夠敬畏、尊重的現象,有些學生在操作時退避三舍、嫌臟怕臭,偶有甚者還拿遺體、器官開玩笑。[4]這表明部分醫學生在思想層面上可能僅僅將“大體老師”等同于其他解剖課物件或動物解剖標本,卻沒能意識到遺體標本是捐獻者高尚品質與人格尊嚴的延續。
因此,若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思政教育讓醫學生充分了解學校接受的捐獻者,尤其是其解剖課直接接觸到的“大體老師”的生前先進事跡,將有力改善學生對待“大體老師”的態度,讓他們受到捐獻者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感染。這種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將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的人本主義情操,使其更加看重生命價值、熱愛醫學專業。在上課過程中,學生也將會以更加嚴謹、認真的態度進行解剖操作,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醫學技能的精進,造福其未來面對的患者。而在引導學生領略“大體老師”在先進事跡中體現出的高尚品格之后,這些直接的了解會更可能讓學生承繼捐獻者的品格,有利于其人格的發展和職業道德的培養,適應社會對醫學從業者道德品質的新要求。
榜樣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種比較普遍、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指通過運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將榜樣的形象、事例生動地展現給受教育者,促使后者學習與效仿,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5]文獻查閱顯示,目前尚未見到有關基于榜樣教育運用捐獻者生平事跡開展思政教育的專門研究。
根據榜樣教育的過往研究,并非所有的榜樣事跡都能取得同等良好的教育效果。[5]在參考榜樣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結合捐獻者先進事跡的特點,總結得出教育者在選樹捐獻者先進事跡作為思政素材時,應考慮的注意點。
第一,真實性。大學生正處于邏輯判斷能力和批判思維快速發展的時期,如果思政教育的素材本身有明顯的編造成分,那么很可能被學生辨析出來。運用這樣的素材進行思政教育,非但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因此,教育者在選樹、整理遺體捐獻者的先進事跡時,首先應保證其真實性。事實上,并非每一位捐獻者都有可大書一筆的先進事跡,因此,如果被用于解剖的“大體老師”沒有特殊先進事跡,教師僅對其捐獻遺體的人道主義奉獻精神等加以介紹即可,切不可為塑造其高大全的形象而憑空捏造事跡。
第二,感染性。在整理素材時,教師應該注意通過文字的編排,層層推進,讓學生能夠真正被捐獻者特定的人格魅力與品質所感動,讓他們體悟到那些先進品格的可貴之處。
第三,引導性。在素材的編排上,教師需盡量避免對捐獻者的先進品格進行平白陳述,造成強行灌輸感,而應通過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思索捐獻者生前事跡中體現出的美好品格及這些品格與其捐獻行為之間的聯系。
第四,激勵性。適當從社會、時代、行業等較高的視角贊美捐獻者的先進事跡,有利于醫學生了解其事跡和捐獻行為的崇高感,對捐獻者進一步產生崇敬感,激勵醫學生立志為更遠大的目標尤其是醫學發展和人類健康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五,內群性。所謂內群性是指讓學生認可學習對象是自己所屬群體內部的一分子,如此更加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即增強其成功學習、踐行榜樣事跡的自信心。因此,在選樹典型捐獻者的事跡用于廣泛意義的思政教育時,教師要特別注意人物的代表性和事跡的時代性,避免學生產生對人物或事跡的疏離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過分追求塑造捐獻者高大全的形象,這對增強內群性也有積極作用。[6]
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思政教育早已不僅僅是思政類課程或思政教師的任務,醫學類院校可以充分采用包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內的各種形式,挖掘各類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捐獻者先進事跡的思政教育價值,對醫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
思政課程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通過“自上而下”式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知識仍是思政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醫學院校可在常規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在醫學專業班級的思政課堂上引入與課堂主題相適配的捐獻者先進事跡,或者直接開設以“本校所接受捐獻者生前先進事跡”為主題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思政課程,以榜樣教育的形式發揮其思政教育價值。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在非思政課程中,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對學生在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等方面加以指引。在人體解剖課程中,教師可充分挖掘捐獻者先進事跡的思政教育價值,在開展解剖教學(尤其是解剖實操)時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一些院校的解剖學課程做過以下一些嘗試,并取得過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一,開課前,教研室將每一位“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跡進行有效整理;第二,在第一次解剖實操前,任課教師對待解剖“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跡進行宣講,在默哀之后再開始正式實操;第三,最后一次實操課后,教師再次簡單回顧“大體老師”的先進事跡,要求學生對遺體進行認真的清理與縫合并舉行告別儀式,以示感恩。[7]
捐獻者先進事跡同樣可以通過學校職能部門以及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舉辦的某些課外學生活動發揮思政教育價值。例如,學校可邀請已經簽署遺體捐獻協議而尚在世的捐獻者來校開展講座;相關社團指導老師可帶領學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或節假日給尚在世的捐獻意向人或已完成捐獻的捐獻者家屬開展感恩式志愿服務,通過近距離接觸讓學生們更好地感受捐獻者的人格魅力;負責接收遺體的教研室可在捐獻者家屬同意的前提下組織學生旁觀捐獻流程,莊重的氛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明白遺體標本來之不易、捐獻者及其家屬的奉獻精神之偉大;學生會可組織學生在校內外開展關于捐獻者先進事跡的宣講活動,在進一步傳播捐獻者的精神力量的同時,讓準備參與宣講的學生產生更深刻的心得體會。
環境作為育人的第三課堂,同樣是捐獻者先進事跡發揮其思政育人作用的重要陣地。一些地方院校建成了捐獻者的紀念場所,這十分有利于捐獻者在醫學生的心中形成人格的延續。醫學類院校還可以在解剖實驗樓開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宣傳本校接受捐獻者的生平先進事跡的教育墻或教育走廊。
學校要充分調動各類融媒體資源,促進捐獻者先進事跡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讓更多醫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其精神內涵。學校既可以運用校園廣播、校報校刊、閱讀手冊等傳統媒體對捐獻者先進事跡進行較為深入的報道,也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提升事跡傳播的廣度,有條件者還可以考慮通過紀錄片等形式對之加以記錄和頌揚。
教師是醫學院校保證捐獻者先進事跡對醫學生的思政教育意義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一環。學校應首先讓教師深刻體會捐獻者先進事跡和人格魅力的重大意義,為之所觸動,如此才有可能引領學生依此得到品格的錘煉和理想的升級。同時,教師在運用先進事跡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應努力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的有效性,避免出現
教學方式單一、偏離教學目標等情況。學校也可配套地制訂相關考核辦法,勉勵教師依此進行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院校在決定采用捐獻者的生前事跡開展思政教育時,一定要取得捐獻者本人(生前)或其家屬的同意。而由于此類教育的探索尚不成熟,學校、教師也應該重視學生對此項教育的反饋,及時針對效果不佳的狀況予以調整,并總結、推廣已開展教育的長處。
2017年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堅持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基于榜樣教育運用本校捐獻者生前先進事跡對醫學生開展具有特色的全方位思政教育將大大有利于醫學生的立德立志、成長成才。相關醫學院校和教師應重視捐獻者先進事跡的思政教育意義,科學選樹用于思政教育的事跡素材,將之有效組織、整理并成功實施于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之中。而在一些學校成熟開展之后,可適當將具有普遍意義的事跡教學素材推廣至非醫學類院校、非醫學類專業學生甚至社會人士的思政教育中,使捐獻者先進事跡在更廣泛的層面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可以相信,這將有利于提升社會中捐獻遺體的總體意愿,緩解我國醫學院校遺體標本不能充分滿足教學需求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