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縣兩河鎮兩河初級中學 廣西 全州 541500)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主要指因父母雙方或者一方長期流動到其它地區而被迫留在農村、交由其他監護人照顧的16周歲以下的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不僅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還會阻礙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甚至會危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下面就對農村初中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措施進行探討。
1.1 自卑。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自己沒有依靠和保護,加之初中生在心理上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因此,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敏感度較高,極易產生自卑等心理障礙。在學校生活中,常常表現出不自信,害怕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擔心別人用鄙視的眼光看自己,害怕失敗……由于客觀環境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的感覺就會越強烈,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1.2 孤僻。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是幼兒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際關系。依戀的程度與性質,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行為和性格特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學校,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主動與其他同學交往,他們往往躲在角落里羨慕別人能開心地生活,羨慕其他同學敢于大膽地表現自己,卻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和同學交流,害怕自己的表現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1.3 性格與行為偏差。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上、價值上的偏離和性格發展的異常。一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愛,而想要在生活當中尋找關愛,因此,對身邊的朋友要求很高,要求別人什么都圍著自己轉,一旦發現朋友對自己的關注不夠,就會責怪、發脾氣;一部分孩子把這種缺失的愛,用自己認為的愛情來彌補,陷入早戀的泥沼;一部分孩子因為缺乏愛,而開始埋怨父母,對父母毫無感恩之情,常常與父母吵架,不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部分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表現為脾氣急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甚至打罵同學、老師和長輩。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的影響,出現了違紀或犯罪行為。
2.1 提高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由于留守兒童在家當中沒有父母的教育,總是與年齡較長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們在生活之中難免會因為家庭教育的缺陷產生一系列的心理情感教育問題,因此,在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階段,社會各界應當給予廣泛的重視。對于我國初中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給予重視,對于學生們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降低或者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教師一定要選擇一些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夠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方面,社會應當動員各項的力量去積極幫助留守兒童,彌補留守兒童在家庭親情上的教育缺失,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成長氛圍和環境,在性格培養上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性格習慣。
2.2 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等。要著力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也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來源之一,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要對“留守兒童”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從不同的角度幫助“留守兒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緒問題,維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緒,使其正確面對現實,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慮等不良心理。
2.3 榜樣的力量不容忽視。初中生雖然在某些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和主張,但是處在尚未定型階段的他們可塑性極強,容易模仿他人,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榜樣,注重言傳身教,以高尚的品德和節操感召學生。要建立完善的班委管控制度并執行,班主任應該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為了保證這項工作的持久性,班主任要將自己的工作作風和對待留守兒童的態度明確下來,必須在自己完成的前提下再要求學生,運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感化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2.4 優化校內班級日常生活和教學管理。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如何使學生有效避免心理波動及各類心理問題,是學校應關注并解決的。教師通過日常管理得以更多地接觸學生,因而要密切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行為及狀態,發現問題要及時分析問題癥結,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包括必要的心理疏導,及時化解學生情緒或心理郁結,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融入輕松愉快的趣味性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的參與度,并有效緩解其學習、情緒帶來的壓力,實現課堂管理與心理輔導的有效融合,發揮教育學生于無形的作用。同時,為了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將留守兒童有意識地分配在不同小組。
農村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是具有挑戰性的。班主任應該時刻關注并且防止外界不良因素對留守兒童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僅要引導好每一個留守兒童,還要時刻關注家長和社會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應該切合實際制訂強有力的方針和指導政策并執行,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為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