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華,黃海燕,黃偉君,楊秋紅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特教系,廣西南寧,530022)
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進入普通學校班級接受教育,與普通兒童共同學習與成長,在最少限制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1]自 1994 年聯合國《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融合教育觀念以來,打破隔離、回歸正?;逃诔蔀槭澜缃逃l展潮流。[2]我國特殊兒童的三種教育安置方式是以普通學校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為補充[3],《殘疾人教育條例》《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等政策文件明確要求加強推進隨班就讀(我國的融合教育模式)。所以,融合教育是我國法律規定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主體模式。[4]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特別是快速增長的孤獨癥兒童)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已成為主導趨勢,體現了特殊兒童教育權益質量和效益的提升。與此同時,融合教育實踐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小學師生和管理者對融合教育的認知度與接納度普遍偏低,普通學校在理念和專業上準備不足,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障礙多,教育質量有待提升,離社會和家長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這一現狀需要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
一是入學不易。由于入學標準不統一,學校要求不一致、接受能力有限、理念上沒有理解和接受融合教育,心智發育障礙兒童(如孤獨癥兒童)入學普遍難,融合教育入學率為52.57%,大部分被直接或間接推到特殊教育學校。[5]
二是質量偏低。融合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缺乏個別化教育方法和實施路徑,教學模式仍在探索中。融合教育與目前的應試教育如何有機銜接需要實踐研究與探討,不少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成了“隨班混讀”或“隨班就坐”。[6]
三是穩定性差。學校缺乏系統和專業支持,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的學習形成對立和沖突。特殊兒童容易被邊緣化,往往直接退學,或者被動退學,甚至還出現普通學生家長集體排斥特殊兒童就讀的現象,或與大勢所趨相反的回流現象[6],使他們在普通學校難以繼續接受融合教育。
一是法律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實。我國當前有關融合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有些條款可操作性不強,所以落實起來缺乏力度。有的政策在出臺時即缺乏先進性和可行性[7],對特殊兒童就讀普通學校人為地設置了條件。
二是普通學校支持需要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特殊教育的重視不足,缺乏整體規劃,對普通學校在經費、設施和教師編制等方面支持不足,導致特殊兒童融合教育供給不足。發展不平衡客觀上也導致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入學率低、在校穩定性差。
三是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素養有待提升。不少研究調查發現,普通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對特殊兒童、特殊教育的認知誤區多,認為特殊兒童就應該在特殊學校授受教育,甚至對特殊兒童教育懷有恐懼或消極心理。學校對接受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準備不足,教育管理者,特別是校長層面的認知不統一,對新問題、新需求、新形勢預估不足,重視不足,導致融合教育在整體上推進受阻,障礙重重。所以,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素養有待提升。[8]
我國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普及率相對較低,相當部分特殊兒童無法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大部分小學沒有開展融合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并沒有做好融合教育的準備,對融合教育比較陌生,甚至有排斥和畏難情緒。這些都表明了融合教育理念普及和準備工作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小學是大部分特殊兒童接受融合教育的開端,小學也是開始融合教育的最佳時期。對特殊兒童而言,沒有小學開始的融合教育,就沒初中、高中階段的融合。理論和實踐證明,開展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普通兒童和學校三方面的發展都有利,是多贏的。對部分特殊兒童,如孤獨癥兒童而言,他們在3—6歲階段沒有經過幼兒園教育,而是在康復機構接受密切干預,因此,他們對小學與康復機構緊密銜接的需求十分迫切。進入小學隨班就讀成為特殊兒童規范教育的起點,小學階段融合教育為其一生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礎?,F代融合教育理念認為,融合教育不是只對特殊兒童有利,而是對所有學生都有利的教育。[9]在融合環境中,普通兒童更好接受生命多樣化教育,能充分培養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有利于人格的健康發展。對特殊兒童來說,他們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不僅有利于鞏固康復效果、泛化習得功能,還能充分發揮潛能。[10]
特殊兒童經過學前的康復后,習得了學習的基本技能,但離規范的教育模式還有不少距離,所以,特殊兒童需要盡快進入普通小學接受融合教育。小學是承上啟下階段,是打基礎時期,是特殊兒童融入社會的入口,關系其一生的發展。另外,小學階段是最好的融合時機,小學生偏見少、接納度高、可塑性強,有利于特殊兒童融入班集體學習。當然,要提高融合教育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特殊兒童的潛能,幫助他們融入普通學校的學習過程,學校必然需要大量特殊服務的支持。[11]
對學校和學校管理者而言,開展融合教育不僅是學校的法定義務和符合教育發展規律與趨勢的工作,還能提升學校的教育功能和校長的管理素養。融合教育促進學校多元文化、和諧校園、育人使命的達成,使師生認識到生命的多種形態,認識到尊重、包容、接納和教育的相互促進關系。此外,開展融合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進行理念更新和環境構建,需要創新教育方法與學校管理方式。這也能很好地促進校長管理素養的提升,帶領整個學校健康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辦好特殊教育”,標志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殘疾兒童受教育程度、受教育質量和發展潛能是“辦好特殊教育”的重要指標,而融合教育是實現上述指標的關鍵途徑。為充分保障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在信息化時代背景和融合教育視野下,教育理論、知識更新加快,社會期待和評價多元化,教育管理者要清楚認識到,融合教育不是想不想做的事,而是必須做好的事。所以,融合教育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要認識到這樣的形勢,并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校長的理念轉變和管理素質的提升,是推動和促進融合教育的關鍵。
開展好小學融合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理論和實踐證明,一個管理素養過硬的校長,不僅決定著融合教育能否開展,而且決定著融合教育的質量,決定著無數特殊兒童的未來。
小學校長的管理素養是指作為學校規范運行和發展的負責人所需具備的個體素質和能力,是指校長的科學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綜合素養。[12]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在同一環境中接受教育,不是簡單的人數變化,而是教育內涵與外延的深化,使校園適合所有兒童和教師的發展。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校長的管理素養需要提升和加強,內涵更加豐富:從管理內容看,包括教育規劃、課程管理、教學管理、經費管理、人員管理、質量保障、督導評價等;從管理流程看,包括計劃、決策、執行、控制等多個環節。校長不能顧此失彼,必須統籌考慮這些方面,進行綜合管理,使學校處于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一個優秀的校長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和高度,是學校辦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13]
要順利推進融合教育在學校的落實,校長不僅要具備上述普遍的管理素養,還要融合教育的特殊管理素養。融合教育能否開展、質量如何,校長角色具有決定性作用。校長要研究和遵循融合教育的規律,帶領學校創造如下先決條件:無障礙的教育環境、管理層和教師具有自覺且認同的融合理念、特教專業支持、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普通學生及家長的包容接納,以及多元、科學的評價體系。
面對社會對融合教育需求不斷加大和對融合教育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現狀,校長作為領航者,不僅需要有勇氣擔當,更需要有專業知識和管理智慧。小學校長開展融合教育需要具備理念更新、特教專業、組織協調、環境創設、科學評價和應急管理六大管理素養。
校長要破除“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專設教育”的錯誤理念,建立“融合教育是人人都適合的教育”的正確理念。融合教育不是為了個別人(特殊兒童)的教育,而是為了每一個人的教育,尊重每一個個體的不同,并使每一個學生都在限制最少的環境中得到成長與發展。關愛、包容、接納是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專業、個別化和環境支持是融合教育的專業理念。此外,學校管理者要掌握新時代殘疾人觀,殘疾人觀決定一個人如何看待殘疾人、如何對待殘疾人?,F代殘疾人觀認為,殘疾不是個人的事,殘疾是個體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14]融合教育的起點即平等的受教育權,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是其諸多權利中的一種。學校只有內化融合教育的理念,真正將融合教育作為安置形式的第一選擇,才能有效保障殘疾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6]
融合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需要多專業合作的專業工作,需要大量特殊教育的專業支持。管理者和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特殊教育專業素養,包括特殊兒童教育評估、課程設置、特殊兒童教學技能和康復專業技能等。第二期《國家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明確要求向普通學校教師普及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校長要具備帶領教師進行教育評估、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和實施IEP的專業能力。IEP是特殊兒童教育的基石,是特殊兒童相關法律法規和學校教育實施的核心要求。[15]現代融合教育理論要求IEP與普通課程相結合,給普通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更多的合作機會,促使學校更好地實施融合教育。[16]
融合教育實施需要多因素參與和合作,校長需要組織協調好人員、資源和政策落實工作。從人員來看,融合教育涉及管理層、教師、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普通家庭、特殊家庭的家長和學生,需要充分協調好各種“人”的因素。一方面,學校需要建立健全家長參與學校治理的制度,充分發揮每個利益相關者的作用,減少阻力,達成共識,防止特殊兒童及其家長被排斥和歧視。另一方面,我國各地都設有特殊教育資源(指導)中心,為特殊兒童教育提供政策和專業支持,學校需要與當地資源中心保持合作,及時獲取政策、資訊等相關資源,最大限度地保障融合教育順利開展,提升融合教育質量。
環境創設是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成功的基礎,融合教育需要最少受限制環境。校長是創設融合教育環境的發動者和推動者,也是環境設計和管理使用的組織者。最少受限制環境既包括物理空間的無障礙環境(也稱硬環境或物理環境),又包括由人們的態度和行為組成的軟環境。要將特殊兒童接觸健全學生與社會生活的環境限制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17],在硬環境方面,學校需要建立無障礙設施,以及必要的康復訓練設備和資源教室。在軟環境方面,融合教育一方面需要調整班級設置、師生比、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另一方面要通過大量的教育和科普工作,宣傳、構建和諧包容的文化體系,提升全體師生對特殊兒童接納行為的支持。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需要認識到特殊兒童教育應將融合教育環境作為思考的起點而非終點,在融合環境里,既不犧牲普通學生的利益,又不簡單地照顧特殊兒童,而是保障每個學生同樣受益,并促進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
任何管理活動的起點都是目標,重點都是評價。[12]融合教育的評價維度包括學業、行為、環境支持、學生身心發展、醫教結合等。當前我國的應試教育評價仍占主導地位,不利于特殊學生在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甚至會成為學校、教師、其他家長抵制融合教育的擋箭牌或借口,客觀上起到了阻礙作用。校長需要領導學校改變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多元評估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成效。評估的作用一方面是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完善方案,另一方面是對教師和學生的激勵和引導,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融合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在融合教育的學校里,既有普通兒童又有特殊兒童,因特殊兒童在社會交往、表達溝通、環境適應、運動協調和判斷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可控性,所以學校在管理方面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如對校園設施、學生霸凌、人身安全、教師行為、家長群體、學生群體、家校溝通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校長需要有應急管理素養,做好相應的安全和應急預案,并將其納入教學環節中,經常開展安全預演,將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植入每個師生內心。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融合教育正在成為常態,小學成為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第一站。校長自身管理素養的提升既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又是校長個人成長的需要。校長要提升管理素養,以下策略值得重視和應用。
融合教育既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又涉及多學科和跨專業知識。校長既要保持政治站位,研究和熟悉政策、法規,充分利用政策、法規發展好融合教育,又要保持學習力和行動力,用新理論、新知識、新理念武裝大腦。校長應理解并實踐六大融合教育素養,圍繞現代教育要求,刷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重視實踐和行動,建立問題清單,腳踏實地,通過實踐解決問題。
在融合教育的大趨勢下,校長扮演著規劃者、研究者和組織者的多重角色。要成為現代合格校長,形成良好、全面的管理素養,校長需要適應多角色、多功能、多場景的工作狀態,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問題解決導向,把融合教育的實施作為自我成長的契機,提升自我效能感。校長應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融合教育作為整體化、系統性工程,讓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好的成長。
新時代教育管理者需要有學習、反思和強有力的行動力。[18]在融合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校長要從領導者、服務者、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多元視角實施規劃和解決各方面矛盾,要有整體和宏觀格局,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在實施層面,校長要全身心投入,抓重點,解決關鍵問題。融合教育的關鍵在于全體教師的認同與參與、良好的接納環境和完善的課程與評價體系。因此,要構建校級支持體系,在經費、人員和管理流程上進行制度化設計,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保障融合教育可持續發展。
校長要不斷提升管理素養,在融合教育的實踐中培養、支持和依靠團隊,讓每個人都成為融合教育的參與者和獲益者,在融合教育實踐中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進行正向行為支持。優秀的校長善于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校長要不斷創新思路,為教師減負,幫助教師成長,使全體教師和學生成為融合教育堅定的支持者;要創新資源整合渠道,善于總結分享和協調組織,堅持教育大生態理念,與全體教職工、特教助理、家長、普通和特殊學生、社區人員組成融合教育共同體,整合資源,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協作關系,共同推進融合教育。
小學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的起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影響特殊兒童一生的發展。大力發展高質量融合教育,既是“辦好特殊教育”的具體要求,又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現。發展融合教育需要有高管理素養和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小學校長,校長的管理素養決定了融合教育開展的可能性和質量。提升校長管理素養需要社會、學校和校長自身共同努力,應該成為推動當前融合教育發展的緊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