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君,李 霞
(內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內江,641100)
德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護航作用,如今德育已被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指出,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1]這四個核心素養均以立德樹人為基點展開,其本質內容就是德育。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更要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感染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給學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榜樣。
首先,生物教師需要具備德育意識,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在課堂教學或者課外活動中融入德育觀念與思想,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其次,高中生物學科教研室可集體開展討論或備課,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但是一眾人的思維是無限的,教師之間相互彌補、共同探討,這也是一個思想道德強化的過程。最后,學校可以開展常態化的德育講座,請優秀的思政課教師講授自己的實踐經歷或網上觀看精品思政課,強化教師的德育意識。德育教育和德育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這一系列的集中學習和訓練,教師的德育意識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為方便高中生物教師更好地在教學中實施德育,現就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德育內容進行了整理。(表1)

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課程(必修)中的德育要素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涵彰顯出生物學科與生命健康教育息息相關。教師需要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體系,挖掘出與生命健康相關的內容并構建生命健康教育體系,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的誕生、生長、發育、變異、衰老及死亡,對生命呈現出珍愛、敬畏、尊重和保護之心,從而由個人到他人、由學校到社會地都來關注并重視生命健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學生成為健康中國的敦行者與促進者。
例如,在學習“受精作用”“生殖和發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受精及孕育過程,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讓學生明白生命從孕育到誕生的過程并不容易,教導學生珍愛生命。在學習“動物激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男女第二性征的發育,適當延伸性教育知識,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細胞的癌變”一課中,教師可以講解癌癥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珍愛生命。在學習“人類免疫調節”時,教師可結合2018年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教導學生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和控制傳染病,但是不合格的疫苗會危害人體健康,從而滲透生命健康、法律道德等知識,倡導學生共同守護健康中國。[2]
科學精神是反映科學發展內在要求并體現在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一種工作狀態。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嚴謹、務實、理性執著的態度,追求真理、敢于質疑的創造性思維以及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無一不是學生學習的典范。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史或實驗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可以引導學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幫助其樹立崇高的精神信仰。
例如,在講“雜交水稻”時,教師可給學生拓展“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救活了中國億萬人民,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在國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但是,當袁隆平面對眾多國外的邀約時,他卻說:“我是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價值在中國才能真正得到體現。”[3]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袁隆平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此外,教材中還有很多隱藏的事例,教師可根據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的問題(病毒是生物嗎?病毒與動植物這些生物有什么不同?病毒如何生存和繁殖?),引導學生探討2003年的SARS病毒和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以及疫情期間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體現出的強大民族凝聚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又如,在講“蛋白質”這一章節時,教師可為學生補充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的相關故事。在實驗室設備條件異常簡陋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堅持完成了這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胰島素的人工合成,打破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界限,這是人工改造生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外,還有八年耕耘,研究豌豆雜交實驗,最終揭示出遺傳規律的孟德爾;敢于質疑,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基因連鎖互換定律的摩爾根;研究DNA雙螺旋結構的沃森和克里克……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科學家們勇于挑戰困難、探索新知、敢于質疑以及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
隨著科技的進步,克隆羊多利的誕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試管嬰兒的成功、太空育種等生物技術案例,使轉基因、克隆等基因工程技術被人們所熟知,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甚至有些人想運用這些技術來挑戰人類道德的底線。在講解“基因”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實例,貫穿基因安全教育。
例如,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公布一對CCR5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以及社會輿論。[4]教師可就此熱點事件導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基因安全問題。另外,在“人類遺傳病”的學習中,教師在講解遺傳圖譜時,可以給學生拓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關于血親結婚的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5]讓學生自主討論這樣規定的原因,之后,教師再潛移默化地進行基因安全教育,告誡學生近親結婚所產生的后代患遺傳病的概率會增大,從而引起學生對于基因安全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婚姻觀。
環境問題一直被全世界共同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6]的觀念,而生物學科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在高中生物學科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其穩定性”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兩章中,教師可指出我國乃至全世界各國現階段存在的各種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積減少、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教師可列舉一些新聞報道,展示一些觸目驚心的圖片以及數據,讓學生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倫理道德。例如,我國在青藏鐵路施工期間,為了不影響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在路基修建上專門為它們設計了涵洞。在葛洲壩水利工程建設中,考慮到大壩建設將破壞中華鱘的生殖遷移,為此專門成立了長江中華鱘繁殖研究所。中國在經濟建設的同時仍然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強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縱觀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其中包含很多辯證唯物主義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在生物必修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能量的供應和利用、細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凋亡等章節的學習,理解生命源于物質,依托能量不停循環,致使物質不斷變化。在生物必修二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探討基因的本質與傳承,了解生物進化與適應的過程。在生物必修三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從人體內環境的穩態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知道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整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運用發展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規律指導學習和實踐,逐步建立關于生命的物質性、整體性、統一性、層次性、結構性和系統性的科學思想與觀念。[7]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學的時間有限,因此可以利用課外活動達成德育教學的工作目標。
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課上,教師可帶領學生探索生命生長發育的本質,培養學生探索真理的精神,同時教導學生敬畏生命。此外,在實驗課上,教師可叮囑學生愛護公共物品,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分組實驗時,進行團結分工協作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組織學生野外實習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導學生珍愛生命。[8]
在學習完“細胞的基本結構”一章時,教師可布置課后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利用泡沫塑料、橡皮泥、木板、紙板、紙片、塑料袋、線繩、大頭針等材料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既讓學生鞏固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及細胞器之間的相互協作知識點,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團隊精神。學習“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如用包裹中藥丸的球形蠟制盒做磷脂分子的頭部、用廢舊電線做尾部、用泡沫塑料做各種蛋白質等,讓學生對生物膜的分子組成和空間結構有深刻認識,同時又達到廢物利用、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
生物教師還可以和學校各部門相互協調開展主題活動,比如植樹節進行植樹造林活動,世界水日進行水質調查等活動,國際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無煙日進行相關的宣傳海報制作并開展相關講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可以加強愛護環境、保護水資源、珍愛生命、潔身自好等思想道德修養。
總之,德育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教師在進行生物學科教學設計的同時要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實現學科知識與德育合,真正意義上達成“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切實做到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