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琳
(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喀什,844006)
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逐漸被人們關注,中小學生在校發生了一些暴力行為,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為了防止暴力事件一再發生,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基本都設置了預防校園暴力的內容。減少中小學生的攻擊行為迫在眉睫。為何在發生摩擦時,有的學生能夠平息怒火,有的學生卻不依不饒,甚至動手將事情鬧得越發不可收拾?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發現美好的生活從而研究積極心理學,寬恕也隨之成為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熱門研究話題。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小學生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發展特征。
李兆良認為,寬恕包括寬恕自己、寬恕他人與尋求寬恕三個層面。[1]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寬恕他人的層面,即一個人寬恕另一個人。有研究者認為,攻擊行為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傷害意圖或傷害動機,二是攻擊行為后果,而傷害的意圖可以引申為攻擊傾向。[2]文藝為攻擊行為傾向做出了操作性的定義,即青少年在生活中出現的使他人產生痛苦感受以宣泄自身情緒的一種心理傾向。[3]
Enright等人根據認知發展概念提出了寬恕發展的模型,即報復性寬恕、有條件或恢復原狀的寬恕、期待性寬恕、合法要求的寬恕、社會和諧的寬恕和愛的寬恕。[4]這六種寬恕與科爾伯格的公正發展的階段相對應。Enright等人認為,大部分青少年在六年級至初一會進入期待性寬恕,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寬恕水平較高。王京玉的研究顯示,不同年級的中小學生寬恕他人水平的得分差異較大,其中,寬恕他人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六年級和初一的學生,寬恕他人水平得分最低的是三年級和初三的學生。[5]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六年級到初一是一個轉折點,這也是本研究選取六年級到初三的學生作為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發展研究對象的一個依據。然而也有研究者持不同觀點,如王薇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寬恕他人的傾向在青少年晚期和早期不一樣,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6]
目前,國內外關于攻擊行為發展的研究表明,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攻擊行為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如Tremblay認為個體的身體攻擊行為最早出現在嬰兒時期,并且在整個學前期迅速上升,而后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小學生發生攻擊行為的頻率在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并且大部分小學生較少表現出攻擊行為。[7]還有研究發現,個體在青少年時期發生的攻擊行為最多,在初中階段達到頂峰,而在青春期以后個體的攻擊水平會立馬下降。[8]這些研究說明,初中階段是學生攻擊行為發生頻率最高的時期,六年級至初三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普遍增加。但周晨曦認為,初一和初三學生發生攻擊行為的概率較高,初二是關鍵期,發生攻擊行為的概率較小。[9]本研究將從攻擊行為傾向角度出發,研究六年級至初三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的發展狀況。
關于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關系的研究較少,其中,梅亮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有中等程度的負相關,并且寬恕能較強地負向預測攻擊行為。[10]因此,本研究將討論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在六年級至初三的發展狀況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發展狀況。
隨機抽取了一所小學和一所初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被試為六年級至初三的學生(年齡分布在11—18歲),盡量控制被試在年級和性別上的比例。一共發放400份問卷,回收400份問卷,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剔除無效問卷(比如問卷的答案有明顯傾向性或過于敷衍的),最終得到可利用問卷349份,有效率為 87.25%。(表1)

表1 被試的基本信息
1.青少年寬恕傾向問卷
王薇等人編制的青少年寬恕傾向[6]問卷包含報復他人、寬恕他人、懲罰自己和寬恕自己四個維度的22 個條目。將報復他人和寬恕他人合并為人際寬恕,包含12個項目;將寬恕自己和懲罰自己合并為自我寬恕,包含10個項目。采用6 點評分方式,要求被試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對自己進行評價,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6分表示完全符合。借助SPSS 23.0分析得出青少年寬恕傾向問卷的Cronbach’s ɑ系數為0.8,并且各分量表的α系數基本在 0.7以上,表明該問卷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中國修訂版攻擊性問卷
中國修訂版攻擊性問卷包含34道題,并采用5點計分法記分,1 分表示完全不符合,5 分表示完全符合。在計算結果時,第19題運用反向記分方式,分數越高表示攻擊性越強。該量表包括了身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憤怒和敵意五個維度。借助SPSS 23.0分析得出中國修訂版攻擊性問卷的 Cronbach’s ɑ系數為0.863,說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利用班會課或者活動課的時間,研究者以班級為單位展開不記名施測,其中,施測過程中所有班級的指導語是統一的,并且要求被試根據題項的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題項。在問卷完成后統一回收。
運用SPSS 23.0對問卷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將男生、女生作為一個分組變量,對六年級至初三的學生做人際寬恕、攻擊行為傾向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人際寬恕、攻擊行為傾向的性別差異
由表2可知,人際寬恕在性別上的差異不顯著,男生的人際寬恕分數稍高于女生。在總體的攻擊行為傾向上,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在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維度上,男女差異顯著(p<0.05),男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總分高于女生,其中,除了憤怒維度,其余的維度得分都是男生高于女生。
將四個年級作為分組變量,對六年級至初三的學生的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人際寬恕、攻擊行為傾向在年級變量上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4可知,人際寬恕與年級差異顯著(p<0.05),攻擊行為傾向在年級上不顯著。

表4 人際寬恕在年級上的事后多重比較
進一步事后比較發現,在人際寬恕上,六年級與初三差異顯著(p<0.05),初一與初三差異顯著(p<0.05),初二與初三差異顯著(p<0.05)。
通過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相關系數得出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關系在六年級至初三的發展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年級的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相關
由表5可知,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在六年級到初三這個階段呈負相關(p<0.01)。六年級的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相關系數要高于初一至初三的,初一的相關系數最低。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相關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1.人際寬恕的年級差異
在本研究中,人際寬恕在年級變量上差異顯著,從得分情況發現,六年級與初一學生的人際寬恕顯著高于初三。這與王京玉[5]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一結果與本研究的預估結果一致:六年級與初一的學生處于表面寬恕階段,因而分數顯著高于初三學生。本研究的得分在總體上與王薇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人際寬恕水平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初二學生的人際寬恕水平有所上升,所以認為初二也是一個關鍵時期。初三學生的人際寬恕得分最低,可能是因為初三學生面臨升學等壓力,壓力導致他們很容易放大一些小摩擦或小爭執,同時由于他們還不具備良好的解決摩擦或爭執的能力,便會“小事化大”,較難寬恕他人。初二學生的人際寬恕得分較高,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初一學生,初二學生適應了初中生活,同時相較于初三學生,初二學生的學業壓力較小。
2.攻擊行為傾向的年級差異
在本研究中,雖然攻擊行為傾向總分在年級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事后比較中發現,六年級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總分與初三學生有差異。這與預想的結果一致,六年級確實是一個關鍵期。進一步比較發現,六年級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的總分顯著低于初一至初三年級的學生,初三年級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總分最高。雖然攻擊行為傾向總分在年級上差異不顯著,但是,攻擊行為傾向總分在總趨勢上呈上漲趨勢,在初二下跌,這與周晨曦[9]所得到的結果一致,初二也是一個關鍵期。初三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總分是六年級至初三這一階段中得分最高的,在這一時期,生理的發育與心理的成熟之間產生的矛盾以及升學的壓力等,使初三學生的不良情緒和行為不容易受到控制,從而導致了初三學生產生更多諸如攻擊行為的特有問題。六年級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總分最低,這與羅貽雪的研究一直,她發現小學生與初中生的攻擊行為得分差異較明顯,認為中小學生的攻擊行為的發生頻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提高。[11]
本研究發現,六年級到初三學生的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關系在年級上沒有明顯差異,兩者之間呈負相關且相關程度不一致。進一步分析發現,六年級學生的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相關系數較大,初中階段學生的相關系數降低,并且初一學生的相關系數最低。但是,初一學生的人際寬恕得分顯著高于初二、初三學生的得分,可初一學生的相關系數最低。查閱文獻可知,還有別的因素影響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比如,胡艷霞在初中生的憤怒沉思、寬恕與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中發現,憤怒沉思會通過抑制寬恕而增加攻擊行為的發生。[12]這說明寬恕與攻擊行為的關系還受到憤怒沉思的影響。由此可見,初中階段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學生的攻擊行為傾向,人際寬恕只是一部分。
第一,在人際寬恕方面,六年級學生比初三學生的人際寬恕要高,在攻擊行為傾向方面,六年級學生比初三學生發生的攻擊行為要少。第二,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始終呈負相關。第三,六年級與初二是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發展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