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兵
(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傳統課間操上升到大課間活動課程的層面,這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一種嘗試。自此,大課間的活動時間增加到35分鐘,其內容也在傳統體操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校本項目?;顒拥亩鄻踊_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體質、豐富了學生生活。然而,由于教育評價方式的失衡,加之受社會文化娛樂化的裹挾與沖擊,大課間活動出現目標單一化、內容枯燥化、形式簡單化的問題。
很多學校的大課間活動依然以體操為活動的主要內容,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大課間活動目標單一化,導致很多學生只是為了鍛煉而運動,為了運動而活動。
大課間活動期間,部分學生動作僵化隨意,神情懶散茫然,儼然一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架勢。他們不會覺得廣播體操的動作能勝過“男生女生往前沖”的帥氣,也不會認為韻律操的旋律能賽過流行歌曲的節奏。社會文化娛樂化給學生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學校文化教育性和思想性的消解[1],使內容枯燥單一成為學生消極應對大課間活動的借口。
在以體操為主的大課間活動中,學生總是機械地重復獨立而簡單的動作,只為做操而做操。學生的活動空間依然受限,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未能增多。而教師的教法也簡單,基本是就做操而教做操,關注的多是學生的動作和節拍等表面問題。
在做完體操之后,部分學生懶懶散散,嬉耍打鬧,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均缺少了交流的機會。這一段時間可稱作散沙游離的時間,也是管理松散的時段。
學校時不時占用大課間活動時間,讓學生學習或考試。有些學校的大課間活動只在某些時段組織得轟轟烈烈,其余時間冷冷清清。那多是為了迎接檢查或應對評比或匯報表演等短時為之的應景之作。
欲走出式微與異化的迷途,大課間活動需要回歸素質的初衷,走向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本位。學校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并汲取德、美、和諧等育人的元素,豐富大課間活動的內涵,將大課間活動打造成為以健身、育德、審美和文化浸潤等多維目標為價值追求的,體、德、美各育綜合構建的文化育人平臺。
在人與環境、人與他人、人與心靈等關系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如和諧關系、遵守規范、互相尊重、明志自強、陶冶情操等。[2]這些智慧和經驗是提升道德修養和升華精神境界的元素。這些元素也是學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來源。學校德育是教育者通過學科教學和專門活動對學生施加綜合育人影響的過程。[3]故學??蓮膶iT活動比如大課間活動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將“德”的元素植根于學生的心靈,塑造他們的精神和品格,引領他們的道德發展,引領他們成為文化的傳人。[4]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美育資源,有動與靜、剛與柔等民族特色的范疇,有風骨、意境等民族特色的概念,還有孟子的“浩然之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等精神氣質。[5]這些“美”的元素,有益于引導學生認識美丑、分辨是非、健全人格。因此,學校美育可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挖掘和利用其“美”的元素,潛移默化地豐富學生的美學知識,提升其審美能力。[6]大課間活動是學校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它可將運動、藝術和文化有機結合,將體育、美育和德育有效融合,讓學生在輕松的節奏和剛柔的動作中舒展,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浸潤中陶冶,以美健體、以美養德、以美育人。
學校教育需要增進各民族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認同,需要提高各族學生對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漢族和諧相處的思想認識,也需增強各族學生對各民族之間互相依賴的思想意識。以區域民族文化為資源寶庫,學校應從中挖掘民族文化內涵中這些“和”的元素,營造民族團結的氣氛,打造民族特色的文化平臺。比如,學校可利用大課間活動平臺,讓各民族師生都能感受到團結和睦、守望相助的和諧美滿。
針對大課間活動的實踐,學校需要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將其深厚的底蘊滲透到日常教育活動中,營造繼承優秀文化的良好氣氛[7],并結合學校的文化積淀和辦學理念,從目標、內容、形式、管理和價值等方面入手,綜合構建校本特色的課間文化育人平臺,營造以文化人的氛圍,追求文化本位的價值。
辦學理念的形成離不開對學校文化、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養分的汲取,也離不開對各教育因素的融合。大課間活動是以學生等教育因素為基礎的教育工程,它的目標定位可在辦學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大課間活動應包含健身、育德、審美和文化浸潤等多維的育人目標,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8],而不只是為了運動和鍛煉。
南寧市秀田小學秉承“德潤校園,奠基多彩人生”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的文化傳統,充分挖掘了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德”與“和”的元素,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打造出了多彩的教育天地,為大課間活動體、德、美、文等多維目標的確立指明了方向,為大課間活動走向文化本位打下了基礎。
為了減少內容單一化和社會娛樂化對大課間活動教育性和思想性的消解,學校需要結合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以豐富活動內容。區域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其鄉土人情、民俗技藝等均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校以此為基礎建設大課間校本課程,可為大課間活動走向文化本位提供保障和實踐空間。秀田小學結合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點,開發了“多彩教育”系列民族校本課程,其中“德潤操”“舞動民族旋律操”“花山拳操”等校本操,已融入大課間活動中,豐富了活動內容,激發了學生興趣。
大課間校本課程需要與日?;顒?、其他課程或校園文化等相互融合,整合教育資源,建成立體教育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8]秀田小學將大課間校本課程與學校“德潤校園”的文化氛圍結合起來,在“德潤操”的基礎之上設計了融合核心價值觀的棋類課程“德潤棋”,在“舞動民族旋律”的基礎上設置了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編寫了畫冊《民族團結之花綻放校園》等,增強了學生民族團結的意識。
大課間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分層確立,其教學方式也要靈活多樣。在不同的運動場景中,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充滿興趣和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感受到大課間的活力與魅力[8],不再只為做操而做操,也不再機械地重復簡單的動作。
秀田小學對“花山拳”校本操的教學有不同的目標要求。學校要求所有學生都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掌握武術基本功,如低年級學生能跟做動作、中年級學生可獨立完成、高年級學生要有節奏和力度,還要求層次較高的學生進行拳譜訓練,把握套路特點以及學習花山拳的歷史和文化等。[9]在體育課上教學大課間體操時,教學方式也豐富多樣,由一名教師示范動作,另一名教師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熟悉動作套路??煜抡n時,教師還可以進行評比并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每學期結束,學校還要舉行校本操比賽或展示活動,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0]
課外活動管理的好壞,影響著活動質量的高低。大課間活動的管理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多方參與,需要健全管理制度來規范課間活動,減少學生嬉耍打鬧、散沙游離的現象,以提高大課間活動的質量,推進大課間校本課程的建設。
秀田小學將大課間管理上升到制度化層面。從學生管理上看,學校成立了學生檢查小組,檢查各班活動情況并公布得分。學校劃分了各班活動區域,并規定了來回路線,增強了學生的紀律意識。各班成立了學生小組,協助教師教大家學習動作。從教師管理上看,學校成立了大課間操教學小組,組內有的教師示范動作,有的教師講解分析,有的教師管理紀律。大課間活動期間,班主任也必須到場,協助做好考勤和實施工作。大課間活動結束后,教師要進行點評,以明確目標、要求和紀律。[10]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了大課間活動的管理,也推進了大課間校本課程的建設。
欲走出功利的邊緣和異化的泥潭,大課間活動需要走向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本位,從中汲取育人的元素,豐富課間活動的內涵,提升課間活動的價值。學校應努力追求將大課間打造成為體、德、美各育綜合構建的文化育人平臺。
1.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元素
學校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汲取德育的元素,促進大課間活動的價值提升。秀田小學根據傳統讀物《弟子規》創編了“德潤操”,該操汲取了讀物中孝敬意識、互相尊重、遵守規范、和諧關系等德育元素,將體育與德育有機結合,在文化追求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每次開展大課間活動,學生做“德潤操”時的場面都非常壯觀,不僅動作整齊有力,而且旋律優美、節奏分明的音樂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朗朗上口的誦讀鍛造著文化的底蘊。優秀傳統文化所蘊藏的精神內涵,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積淀,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和品德的養成,也保證了大課間活動的質量,提升了大課間活動的價值。[9]
2.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美育元素
挖掘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汲取美育元素,促進大課間活動的價值提升。秀田小學的大課間校本課程汲取了傳統文化中的美育元素,將美學知識、審美能力等融入了“舞動民族旋律操”“繩舞飛揚”等活動中。體育和美育的結合,讓大課間活動在審美追求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拔鑴用褡逍伞睂?、瑤等少數民族的舞蹈與體操結合起來,解決了傳統體操枯燥、單調的問題?!袄K舞飛揚”將傳統體育與現代舞蹈結合起來,讓學生人手一繩,隨搖隨跳蔚然成風。各項活動包容相通,韻律動作協調統一,運動與人身和諧,體育與美育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呈現出“天人合一”的景象。[11]大課間活動減緩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充實了學生的精神生活,也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3.汲取民族文化中的和諧元素
挖掘民族文化的優秀基因,汲取和諧元素,促進大課間活動的價值提升。秀田小學經常組織教師實地調研、探訪民間,挖掘民族文化中的育人因素,汲取民族團結、共同生活、互不分離等和諧元素,并將其融入大課間校本課程的建設中。為了更好地創編和教學“花山拳操”,更好地傳承花山拳藝,秀田小學派多名教師赴寧明縣向花山拳傳人學習花山拳法,感受花山文化的內涵。[9]花山拳是駱越一族在與自然斗爭和抵抗侵略的過程中發展而來的搏斗技藝,它的動作簡單易學。[9]在有節奏的揮拳踢腿與吶喊中,學生的精氣神能得以充分展現。[12]這強化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在民族團結、和諧相處的氛圍中獲得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