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煜
(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200)
進入信息化時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上顯示出一些不足,而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學生具備學科核心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向學生講授知識,學生接受教師教授單一的聽、說、讀、寫的內容。[1]筆者希望將STEAM教育理念與初中語文教學結合起來,突破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禁錮,開拓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深入改革。
“STEA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五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STEAM教育理念現多指重視多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思維創新和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STEAM教育理念有以下四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以項目為導向,主張讓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來學習知識、鍛煉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強調不同學科交叉的重要性,以達到增添學習趣味性、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相較于結果,更注重過程,讓學生在課程中學會學習和思考,擁有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在學習中犯錯,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以增強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獨立思考的學習者。
STEAM教育理念還強調課堂案例設計的拓展性與延伸性,目的是挖掘學生的潛在智力與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綜合性人才。因此,在STEAM教育理念下整合與創新初中語文課程,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提高創新能力、提升實踐應用意識,從而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深入改革。
在STEAM教育理念下整合與創新初中語文課程,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自我意識,轉換自身角色,突破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禁錮,開拓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和實踐創新意識。
一是保證初中語文教學的自主性。例如,在教授《背影》時,教師可以運用STEAM教育理念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初中語文課程離不開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重視學生的實踐運用,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感受語文的魅力。例如,在教授《木蘭詩》一文時,教師可以合理運用STEAM教育理念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消除學習古文的恐懼心理,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古文學習結合起來,提升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是凸顯初中語文教學的時代性。STEAM教育理念具有較強的時代性。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包含人文積淀、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問題解決等十八個基本要點。[2]教師在STEAM教育理念下整合與創新初中語文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語文知識、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升核心素養,進而讓初中語文課程真正成為課程體系與學生成長之間的橋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STEAM教育理念強調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多是直截了當地進行知識灌輸,課堂較為枯燥。而初中生正處于發育階段,教師長時間的講解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及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有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和求新、求異心理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愉悅中接受知識并掌握技能,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習題和教學活動等都較為貼近當代中學生的生活,也更適應時代和社會轉型的發展需求,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每一冊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都新增了“活動·探究”單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也更多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活動·探究”單元的設計符合以項目為導向的STEAM教育理念,主張讓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來學習知識。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和喜好,充分利用好教材,并在日常教學中多加入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口頭表達意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構建和諧的互動課堂。
此外,教師要正確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倡導自由開放的課堂。例如,在上名著閱讀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利用一些媒體資源,使抽象、晦澀的書本內容具象化,然后引導學生回歸書本,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活動,如劇本表演、讀后感分享會、作品賞析會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又如,在教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該單元的活動任務單開展相應的活動。該單元的主題是學習演講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取適當的演講視頻,讓學生通過賞析視頻把握演講詞的特點,感受演講者的魅力,體會演講者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學生提供一些話題,讓學生嘗試撰寫一篇演講稿。最后,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舉行一場小規模的演講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師做好點評或活動總結,幫助學生在感興趣的基礎上加強對演講詞的學習。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能力的培養;重視課內傳授,輕視課外實踐。但是,語文教學實質是一種實踐教學,新課標也提倡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初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很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STEAM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提倡將學科知識融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做一個獨立思考的學習者。[3]因此,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創設便于學生理解的情境,設計多種探究活動,挖掘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增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包括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活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寫作和動手能力。例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倡導低碳生活”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垃圾分類”“世界環境變化”等熱門話題,讓學生在課后搜集材料,分小組做主題展示匯報。這樣既創造了符合時代特色的情境,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搜集材料、演講和寫作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與實踐中不斷成長。
又如,在帶領學生閱讀《西游記》時,教師可以更多借助插圖、影視等資源,幫助學生再現書中的經典場景。情境創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語言。在學生熟悉了名著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把握書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特點,讓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享受讀書的快樂。又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學生熟識的場景,鼓勵學生動手寫一篇小小說。情境的再創造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學習小說的寫作技巧。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初中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接觸的信息量逐漸增加,他們的知識面也逐漸擴大,現有的書本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應更多關注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STEAM教育理念強調學科之間融合的教育模式,強調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強調學科的綜合性。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單一學科、單一領域的框架,加強語文和其他學科的融合。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力。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教師在教學中不應照本宣科,而要挖掘語文課程資源和其他教育資源的聯系,通過學科的相互融合,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講授《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和美術、歷史、物理等學科教師展開交流并集體備課,從多學科角度對這篇說明文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幫助學生充分了解石拱橋的歷史淵源、構造、獨特美等。[4]學生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學習同一篇課文,可以發散思維,內化課堂知識,升華情感,轉變態度和價值觀。
再如,在教授詩歌時,教師可以把詩歌與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藝術享受中感受詩歌的美與韻味。以《詩經》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詩經》中的很多詩歌畫成一幅畫或寫成一篇書法作品;可以讓學生采用歌曲吟唱的方式把《詩經》中的詩歌吟唱出來,用音符創造一個美的意境,從而傳誦古典詩文。教師還可以嘗試帶領學生為一些宋詞譜曲,并根據音樂和詞的意境編排一段舞蹈,或者鼓勵學生把一些詩歌做成動畫,拍成一段小視頻。通過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教師可以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近些年來,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備受教育界關注,而STEAM教育理念是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新興教育理念,把其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能讓語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在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語文課程的整合與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設教學情境,增強語文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注重多學科結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力。將STEAM教育理念下的課程創新應用于語文課堂中,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意識,凸顯初中語文教學的時代性,真正實現初中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在STEAM教育理念影響下,未來的課堂可能不會局限在某一學科,而是需要多學科教師分工合作,打破單一學科、單一領域的框架。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觀念和自身角色,突破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禁錮,開拓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