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榮,陳文耀
(1.杭州市夏衍中學,浙江杭州,310017;2.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20年春節前暴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疫情防控宣傳報道層出不窮,信息的透明給疫情防控提供了大數據支撐,也保障了廣大民眾的知情權。但是,由于信息傳播環境紛繁復雜、信息傳播者隨意性的傳播以及信息本身具有的碎片化傳播特性,網絡上出現了真實信息與虛假謠言并存的現象。這就要求民眾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能夠對媒介傳播信息有正確的認知和分辨。對處于思想認知啟蒙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媒介素養教育尤要重視。“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應建立在重審人、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認識的基礎上,以對媒介特性的正確理解和把握為前提。”[1]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教學開展階段,網絡信息的批量傳播很容易引致青少年認知失實和價值觀念的偏差,這更凸顯了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于媒介傳播中構建的各種信息,他們更需要以良好的媒介素養應對信息傳播。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所劃分的四個認知階段,青少年時期是認知建構的關鍵時期,他們在已有圖示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等機制,不斷實現自我對認知的建構。在媒介類型多元化發展、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當下,信息的“把關者”除了是青少年的監護人和網絡信息傳播的“守門人”,更重要的是青少年自身對媒介信息的篩選和辨別能力。“媒介環境已成為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列的‘第三課堂’。”[2]從青少年時代就培養良好的媒介修養和素養,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應該被提上現今所倡導的“立德樹人”全面素質教育的議題。一方面,這有助于培養中小學生對融媒體時代多種媒介傳播方式和內容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另一方面,這可以讓中小學生在“碎片化”的融媒體傳播過程中去偽存真、趨利避害,也可以發掘青年受眾對促進國內融媒體競相發展的積極意義。
媒介素養教育從最初的理論到逐步開展的教育實踐,已積累了一定經驗。然而,隨著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網絡電視等數字化交互式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社會交際都發生了改變,生成了新的媒介文化。“媒介素養教育應當在審視媒介環境變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多維度的剖析和全方位的反思”[3],媒介素養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尤其是對于現在的中小學生群體來說。媒介素養教育如何應對融媒體環境帶來的變化,什么樣的媒介素養教育才滿足當下中小學生成長需要,都是融媒體時代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需要重點研究的論題。
媒介素養教育應該遵循客觀規律,講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由媒介素養教育的自身屬性決定。從國內外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來看,20世紀30年代,英國就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20世紀60年代,日本部分學校開始進行影視媒介教育;20世紀90年代,我國引入媒介素養教育這一概念。1997年,國內學者卜衛予以系統介紹,主要是厘清概念、內容分析等,側重于理論分析,實踐研究比較少。2002年以前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國外概念和理論的引入。學者張開對媒介素養給出相對明確的定義,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是傳統素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對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還有批判性地觀看、收聽和解讀各種信息的能力。2003年之后,隨著網絡快速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開始進入探索實踐階段。學者白傳之等認為“媒介素養是指批判性地解讀和欣賞多種媒介訊息與作品以及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很多國家已將媒介素養教育列入正規課堂教學,其中多以影視媒介素養教育形式開展。
近兩年,我國開始把影視教育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步驟試推行并逐步實施。2018年11月21日,教育部和中宣部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指出利用優秀影片開展中小學影視教育,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普及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2019年7月20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依托平臺優勢,在全國首次舉辦中小學影視師資人才培養項目。第一期培訓主要針對全國高校范圍內影視專業教師進行教學培訓,引導學員成為各地區中小學影視教育的先行者和傳播者,力求通過培訓,幫助各地區中小學建立適合區域特色的影視教育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從而助力并帶動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作為互聯網發展起步的領頭羊,杭州市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作為浙江省特色示范的高中學校,杭州市夏衍中學在浙江省內率先開設傳媒藝術特色班,配備專業的傳媒藝術教師,意在培養在影視藝術領域具有可塑性的高中學段人才。學校多渠道開展傳媒藝術教育,并將這種教育方式發展成學校特色。學校在高中三個年級均開設傳媒特色班,通過傳媒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創造能力。秉持開展傳媒藝術教育的初衷,特色教育不僅要辦出特色,而且要辦出成效,提升實質的育人成果質量。學校在進行影視相關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也讓部分學生發掘出自身具備的藝術特長,每年都有一些學生參加浙江省傳媒影視類統考。這對傳媒影視專業感興趣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機遇。夏衍中學開展傳媒藝術教育,既沒有耽誤學生文化課的學習,也讓學生對傳媒藝術專業加以了解和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分辨能力,還培養了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融合和分化是中小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普遍存在的難題。融合是怎樣更好地把媒介素養教育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學生的在校生活學習融合起來,分化是如何把握學生和學生家長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的分裂與對立問題。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和孩子在接受媒介素養教育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分歧。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在中小學階段要以學習文化課為首要任務,不能在“副科”上浪費時間與精力。這些想法對傳媒藝術教育的認知都存在著偏差。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需要有不同的“受眾”參與到對媒介素養的認知和學習中。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被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從心理上正確認知和接納。只有身邊的多數人認可、支持并提倡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發展才有價值意義。
在中小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也要注重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融合。媒介素養教育不應該作為一門專門的、針對性的素質培養專業課來開展,它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校園活動來開展,在實踐中得出的認知才被人更好地接受。夏衍中學依托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四次大型藝術活動,并與學校傳媒藝術特色教育緊密結合。學校在推行傳媒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提升普及現代化藝術教育的技術手段。學校建有一個面積5688平方米的傳媒藝術中心,內建有演播廳、專業舞臺、形體房、傳媒藝術專業教室、演播室等,為學生專業課水平展示提供了舞臺。為了提升現代化的藝術教育技術手段,學校不僅購置多臺佳能單反相機、索尼攝像機以及攝像軌道、無人機等專業影像拍攝設備,還配備相應的教學實驗室、視聽觀摩室和小劇場,使學校影視教育教學需求與器材設施的匹配可以滿足日常教學所需。
媒介素養教育也需要通過校企之間的合作活動走出去。“新媒介用戶兼具了接收者和生產者身份,參與和表達是必備的技能。”[4]夏衍中學在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方面也頗具特色,學校成立媒體中心,開設媒介素養教育專用教室,指導學生視頻制作、廣播節目錄制、微信平臺運營,將傳媒藝術與課外活動無縫對接。學校成立傳媒藝術特色教師團隊,在傳媒藝術教育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組織學生到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參觀學習,開展“國家憲法日”視頻晨會和誦讀活動,開展“學雷鋒日”公益廣告拍攝,開展“錢塘觀潮”圖片展,用視頻影像記錄“夏中公益角”活動,創作公益宣傳片進行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用影像開展“糧食日·光盤行動”食堂快閃活動,與特戰部隊航拍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照等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辨別信息的能力,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提升了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選修課方面,學校開設影視賞析與批評、影視表演初探、全媒體技能等傳媒藝術類選修課程。通過多門選修課程,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傳媒藝術知識,具備傳媒思維能力,提高媒介傳播鑒別水平,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在具體開展中要針對性施策。缺乏系統規劃和沒有形成體系是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短板,具體來說可分為三個部分:教師、教材和方式。在杭州地區,只有極少數的中小學校配備了專業的影視藝術教育人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夏衍中學配備的是與專業相契合的專職教師,承擔媒介素養教育教學任務。學校“要結合信息化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當下中小學生的認知行為特點,從內在動因與外在推動兩個層面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意識,做好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教育培訓體系建設”[5],搭建起長期穩定、開放交互的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教育平臺,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學校要鼓勵承擔課程的教師參加校外培訓,通過培訓、講座等學術活動積極了解前沿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學知識,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有效和新穎的教學方法,及時準確抓住媒介素養教育教學發展中的熱點、重點及難點問題。同時,學校要重視媒介素養教育科研工作,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建設一支既能滿足學校影視藝術教育的需要又具有實施素質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
在中小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也需要針對中小學生的學段輔以一些參考教材。有研究表明,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確實能夠迅速提高學生分析媒介信息的技巧,而且這種提高有賴于學習材料的實用性以及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熟悉程度。所以,學校要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相關教材的使用、開發和管理工作。只有教材貼合學生實際,契合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才會得心應手,學生才會有興趣參與其中。夏衍中學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尤為重視傳媒藝術教育科研工作,開發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校本課程,自編傳媒藝術教學教材。同時,根據藝術教育的規律和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學校建立了有計劃的、因地制宜的符合各個階段和自身需要的高質量、特點鮮明、受學生歡迎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也需要講究恰當的方式方法,教師“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要教會受眾懂得欣賞媒介、理解媒介”[6]。媒介素養教育與德育工作相融合,把“媒介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定中,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特別注意正確處理文化課程與藝術課程、教育實踐課程與藝術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多渠道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考慮到媒介素養教育的開放性和適用性,夏衍中學專門聘請校外資深媒體人和專家學者,擔任傳媒藝術中播音、編導和表演課程的教學工作。學校專業教師通過與校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實踐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多策劃、參與一些傳媒藝術的創作,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實踐出真知,這種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讓一些具備影視創作專業能力的學生脫穎而出,并通過藝術類考試進入高校深入學習。
媒介素養教育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涵養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學階段,學校以傳媒藝術教育為起點,逐步推行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更為專業地欣賞和領略傳媒藝術的魅力,增強對媒介傳播的認知水平和分辨能力,并在融媒體時代各種媒介信息交互中去偽存真、趨利避害。媒介素養教育對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藝術審美素養,豐富生活閱歷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在融媒體時代,把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和學生的學業結合起來,把媒介素養教育和學生的校園活動結合起來,把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和融媒體的更新發展結合起來,這些都是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需要重視的地方。同時,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該賦予學生更多參與的權利,把傳統的單向教育轉化成一種立足于實踐的互動式教育和隱性影響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