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菲,王小琴
(中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敬業指用專心致志、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業、事業與職業。黨的十八大把“敬業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一部分。自黨的十九大以來,習總書記強調全社會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與敬業風氣。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的建設者,培育他們正確的敬業觀是新時代的一項重要課題。
當代青年大學生呈現可塑性較強、思維活躍、潛力大等特點,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在校期間學習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將來在社會中也會從事不同的職業。但是,由于他們還是剛從高中步入大學的青年,心理不成熟,社會閱歷較缺乏,不夠重視學業,逃課、應付作業成為普遍現象。大學中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是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所必備的,也是用人單位所考察的重要方面。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在擇業時只注重薪資報酬而忽視發展前景,在工作時只注重工作“量”的完成,而忽視了“質”的提高。大學生是開拓創新的主體,他們在進入社會之前具備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敬業觀,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中才能認真負責、無私奉獻、情系人民、心懷祖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貫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敬業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含著愛國、友善與誠信等品德。培育大學生的敬業觀,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既有德又有才的新時代青年。對目前的大學生而言,敬業很大一部分體現為學好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產生熱愛本專業與未來職業并以做好本職工作為樂的價值理念與價值取向。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敬業觀,有利于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從而為他們實現個人理想奠定基礎。大學生作為各行各業的潛在精英,他們的敬業狀態直接關系著未來社會的發展狀態。中國夢不僅是國家的夢,更是個人的夢。大學生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也為國家做出很大貢獻,每個個體都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力量。
敬業觀作為價值觀的一部分屬于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新時代的敬業觀要求人們在兢兢業業的基礎上還要勇于擔當、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道德培育、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培育、創新意識與奉獻精神培育可為大學生形成愛業、勤業、樂業的精神狀態奠定基礎。
愛業是敬業的前提,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有肯定性的認知是愛業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大學生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幫助大學生探索職業世界,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與社會發展要求確立目標,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可引導大學生重視學業,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打好專業基礎,更新知識系統,主動增強本領,從而贏得職業優勢。
學會敬業的過程無疑也是學會做事與做人的過程。職業道德實際上是一種軟約束力,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當前有不少人將職業與謀生,乃至謀利畫上了等號,敬業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的道德資源。[1]商人以次充好、醫生過度用藥、干部貪污腐敗等現象屢見不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敬業意識淡薄,職業道德失守。因此,職業道德教育可引導大學生明確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樹立全局觀。高校應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專門課程,引導他們明確未來職業的道德要求。
盡職盡責是敬業的必然要求。盡職盡責就是對待自己的工作要認真負責、盡心盡力、善始善終。當前,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中敷衍了事,甚至經常性地中途離職,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責任意識與實干精神。責任感是敬業的關鍵部分,責任感越強,對工作投入精力越大,能量與潛能越容易被激發出來,在事業上也越易取得更大成就,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培育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需要。
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是辯證統一的。責任是擔當的內在要求,擔當是責任的外化表現。習總書記在與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講話時提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2]。大學生是青年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擔當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學生擔當起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的訴求,使得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敢作敢為,對應解決的問題、應負的責任,頂著壓力、迎著風險也要去做好。
樂業是敬業的精神動力,只有樂業的人才能將自己的職業上升到事業,而創新意識與奉獻精神正是樂業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大學生要想成為本行業的行家里手須加強學習,既要總結以往的經驗,又要做到不照抄照搬,從而開拓創新與超越自我。延安市的創新創業模范劉延平,總結自己工作時的菌類養殖經驗,不斷學習先進技術,帶頭在家鄉發展蘑菇養殖和菌草種植產業,帶領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大學生也要懂得沖破舊觀念,將創新思想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奉獻精神實質上是敬業的靈魂。因此,新時代的高校要培育大學生義無反顧地為國家與民族貢獻力量的忘我精神。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僅僅因能獲得薪水而工作,還要懂得奉獻,將事業化為自身的內在要求。如此,高校要促使新時代青年守住初心,不貪圖名利、不好高騖遠,在奮斗中謀幸福。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敬業思想。學校、家庭與社會可以傳統文化作為培育大學生敬業觀素材的來源。傳統文化中有耳熟能詳的敬業成語,如盡忠職守、任勞任怨、精益求精、敬業樂群等,也有歷久彌新的敬業詩詞,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還有源遠流長的地方特色家訓文化中的敬業文化,如山西祁縣喬家的重義輕利文化、靈石王家的誠信做人做事文化、聞喜裴氏的正義清廉文化等。高校要對傳統文化中的敬業觀去粗取精,結合當前的實際賦予其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內涵,利用新興媒體進行宣傳,如以深受大學生群體歡迎的微信為載體,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功能進行宣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敬業奉獻模范進行頌揚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優良作風。過去有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鐵人王進喜,現今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他們都是敬業奉獻的模范,可作為培育大學生正確敬業觀的資源。習總書記不僅倡導在全社會培育敬業觀,更是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敬業的時代典范。[3]在平凡的崗位上也不斷涌現出不平凡的敬業典型,如鄉村郵遞員王順友,他跋山涉水20多年準時無誤地把每封信送到用戶手中,但他能夠以苦為樂,認為這是他的職責所在。高校可將他們的事跡融入課堂教育與校園文化中,通過校園廣播、校園報紙宣傳,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另外,高校可表彰學生、教師中的敬業模范,樹立先進標桿,也可邀請杰出校友講述工作經歷,使大學生對敬業精神有更直觀的認識。敬業奉獻榜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新時代大學生的風向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敬業觀。
當代大學生正確敬業觀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過程。敬業認知是敬業踐行的基礎,敬業踐行是敬業認知的目的和歸宿,通過敬業踐行又能更好地深化敬業認知。因此,敬業踐行在對大學生敬業觀培育的過程中不僅必不可少,而且還應該將其作為常態化的培育方式。一方面,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舉辦多種實踐活動,如可定期舉辦志愿者活動、扶貧支教活動等,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還可結合歷史事件紀念日與重大節日舉辦主題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高校可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讓企業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與必要的實踐場地。高校也可組織學生參觀較好的企業文化,感受員工工作時的精神狀態,通過這種文化氛圍的渲染,更加明確敬業的真實內涵。經常性的敬業踐行有利于深化大學生的敬業認知與敬業情感,磨煉大學生的敬業意志,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總之,大學生敬業觀的培育是一個漸進且復雜的過程,高校與社會需加強對大學生敬業觀培育的重視,將大學生敬業理念學習與敬業實踐養成統一起來,營造敬業者光榮且受人尊敬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