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麗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200240)
職業學校的學生很多是學習上的“失敗者”,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往往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會理所當然地選擇退縮、放棄,導致學習中自我效能感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貫穿于學生學習體驗的整個過程并產生影響。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生確立學習目標的大小和學習興趣的高低,影響著學習中學生遇到困難時的態度和處理難題的方式,更決定著學生為實現學習目標付諸努力的程度。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進入良性循環,教師需從關注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入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在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動作之前對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的自我感受。[1]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是在學習過程中個體對自我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效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判斷。班杜拉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指個體的學業能力信念,通過自我效能感能夠判斷學生學習成效能力的強弱。因此,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為:學生對自己學習數學所具備的能力和水平高低的主觀判斷。[1]
從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可知,自我效能感能決定個體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影響個體在困難任務前的態度,影響個體新行為的習得及習得行為的表現,影響個體活動時的情緒。[2]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學習行為的主觀意識強弱又直接關系著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強化學習意識,為目標付諸行動并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從而促進學習進入良性循環。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有著積極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對學習環境及行為方式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和難度大的學習任務,遇到困難從不輕言放棄,勇于堅持自己的選擇,具有高昂的斗志,善于動腦與探索,能靈活使用各種學習策略,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
自我效能感以各種方式對學習的認知過程產生影響,如學習目標設置、成敗歸因方式、數理思維模式及對學習預期情景的建構等,并通過對行為控制點的知覺來影響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思維,進而影響學習的效率。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復雜的學習任務情景中,善于利用已學知識有效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構建成功解決困難的現實情景,促進個體學習能力的不斷強化。
面臨困難或陷入困境時,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的應激狀態、抑郁程度和焦慮反應等情緒表現。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多熱情開朗、情緒飽滿、富有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控制學習的狀態,遇到困難不會出現過多的應激、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他們能夠對學習結果做積極的歸因分析,即將學業成功歸結為自身能力強,從而更加激發了內部學習動機,把失敗歸結為自身努力不夠,并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能取得學業的進步。
相對智力因素而言,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在學業成績的獲得中也不容忽視。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面對困難時學習的持久性和耐力,決定著學習動機水平的高低。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對自己的期望水平比較高,學習的努力程度和堅持性強,能盡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并獲得好的學業成績。
就目前的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狀況來看,很多學生自我效能感低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從內在因素而言,導致中職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自信心偏低,學科基礎知識薄弱,影響其后續知識的學習能力;二是學習觀念不正確,認知錯誤,主要表現為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低下,學習缺乏主動性,直接導致平時學習的效率低下并影響學習的最終自我評價;三是學習方法和技巧不當,學習策略不對甚至缺失,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及學習興趣缺失,學習缺乏獲得感;四是自身智力因素的影響,少數后進生存在明顯的記憶障礙,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其知識掌握程度及理解其他知識的能力。[1]從外在因素分析,首先,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唯成績論思想依然嚴重。成績不好,家長沒面子,學生感覺抬不起頭來,嚴重挫傷自我效能感。其次,不少家長對子女的學習狀態學習方法漠不關心,只看重結果,這種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的養成。[1]最后,學習效果評價也存在一定問題。目前的學校多通過成績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缺乏時效性、激勵性和過程性,造成學習過程中成功體驗的缺失,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效能感。
針對以上狀況,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關注中職生學習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和技巧的同時,注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學習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它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數學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數學思想的認識和應用是數學能力的核心,學習數學思想并靈活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對學生學習中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很有幫助。例如,函數與方程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能將抽象枯燥的知識體系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降低學生知識理解的難度,不僅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降低數學學習中的挫敗感,還達到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反之,過多的挫敗則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降低自我效能感。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安排適當難度的學習任務,避免學生因難以理解遭遇挫敗感。對學生的進步及時予以表揚,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進步的快樂,獲得和自己能力相適應的成功體驗,從而逐漸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數學天賦和已有的基礎,有利于培養信心。學習中幫助學生剖析問題,避免學生感覺能力不足而過早放棄,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肯定,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數學天賦。教師應改變傳統呈現式數學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策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梳理總結問題間的聯系和相關知識的關聯,獲得相應的新知識,使新知識內化于原有的認知結構,改變或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這種知識的獲得源于學生自己的努力,形成的認知結構比較牢固,努力獲得成功的同時也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積極的歸因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多將學習的成功歸因于個人能力,將失敗歸因于自身努力不足;消極的歸因方式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無能感,傾向于將成功歸于學習任務容易、運氣好等外在因素,將失敗歸于個人能力不足,嚴重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學生學習中的歸因方式,培養積極的歸因方式,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應對成績差的學生加強鼓勵,肯定每位學生的努力,對待成績進行正確引導,盡量進行成績的自我比較,只要自我超越就是成功。這樣多創造機會體驗學習的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
學生在看到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同學取得成功時,就會認為經過努力自己也可完成同樣的任務,這就是替代性經驗的作用。教師經常在中下游的學生中樹立學習成功的榜樣,能使學生從同等能力的學生身上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多交流、討論,加深數學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學生間相互學習,利于活躍學生的思想,利于發現自己的潛能。教師引導激勵學生成為學習的榜樣,在學生取得進步時,給予及時、有效的肯定,有利于增強自我效能感。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教學過程中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全面發展。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達到不斷改進完善教學活動的目的。因此,教師改進教學評價方式,有利于多維度多層次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首先,在實際教學和數學學習中,數學學習評價要做到“三統一”,即要實現重視傳授知識技能與關注學生學習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變化的統一、知識的掌握和知識運用能力提升的統一、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統一。其次,數學學習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數學教學中,要堅持發展性原則,對待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掌握,對待學生的智力提升和個性差異,對待學生解決數學問題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此外,數學學習評價角度要多維度多層次,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數學學習評價中,除考慮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外,還要實現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以師生評價為基礎,實現學生間自我評價、學生間互相評價及家長對學生評價等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模式相結合。同時,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發揮階段性評價具有及時有效的指導作用,根據階段性評價的診斷,更好地從理解、寬容和賞識的視角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促進學習中自我效能感的獲得。
總而言之,自我效能感對于數學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成敗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主觀判斷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增臺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