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彰元
(玉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關于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曾有“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改到實處是教材”的重要論斷。在當今的數字化信息時代,言論發表和傳播變得簡單且廉價,“人人皆可出版”成為常態。據統計,2019年流通的全國大中專教材多達81605種,旅行社經營管理教材也近300種,驚人的出版種類是教材市場化運作的結果,這其中不乏“粗制濫造、換皮出版”的低劣教材。教材的質量不僅直接體現著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從政府(government)、出版機構(publisher)、高校(university)、用人單位(employer)融合的角度,以應用型本科高校《旅行社經營管理》為例談談教材建設的幾點看法。
我國高等學校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學術性研究型大學、專業性應用型的多科性或單科性的大學或學院、職業性技能型院校。其中,研究型大學和職業院校是傳統的二元制辦學理念,在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方面,前者推崇理性主義,注重學問的高深和價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論,輕實踐;后者是功利主義,注重學問的社會功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輕理論,重實踐。
應用型本科高校介于學術研究型大學和職業技能型院校之間,培養的人才既要求具備高深學問的知識素養,同時又要指望能運用高深學問去研究解決實際的生產問題。應用型本科的出現必然要打破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二元對立的局面,建立學習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既要有寬厚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設既要考慮為學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識框架,又要從實踐知識出發,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雙向、互動關系,做到知行一體化。
旅行社經營管理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職業能力課程體系中屬于主干課程。本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旅行社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為從事旅行顧問、導游服務、計調工作和旅游管理等相關職業奠定基礎,具備從事旅行社經營的基本職業能力和未來職業發展能力,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旅行社條例》(2009)、《旅游法》(2013)、《旅行社條例實施細則》(2016)以及取消領隊證(2016)等相關政策,課程的內容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同時賦予了教材時效性強的特點,對課程內容的及時修訂和調整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總體而言,近五年出版的教材大多借鑒了職業院校教材的先進經驗,增加實訓項目、案例研討、小組練習等內容,排版較美觀,內容多樣性和視覺感受明顯優于五年前的傳統教材。但是,當前的旅行社經營管理教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旅行社經營管理課程相關教材之間內容交叉、知識結構近似,還有一些照搬照抄,缺乏創新和特色。其次,旅行社經營管理教材與導游業務、旅游市場營銷、旅游電子商務等課程的教材重復,且是大篇幅的雷同,沒有從經營和管理者的角度去審視教材內容,沒有結合旅行社的實際情況修改文字表述,教材內容的專業性不強。
首先,近五年出版的部分教材沿用上世紀90年代或本世紀初的內容,仍采用“旅行社是中介機構”“我國旅行社分為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等不正確提法,教材中不少案例是2009年以前發生的,法律條文不同,處理的程序和結果也不同。其次,2017—2019年出版的教材都沒有引用2016年最新的文件,比如旅行社設立的程序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申請增加出境旅游業務的受理部門由國家旅游局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等內容均沒有提及。
絕大部分教材設定了實訓項目環節,體現理論和實踐的融合,但項目選題集中在市場調研、考察總結、模擬演練等方面,跟工作崗位上的能力要求相差甚遠,歸根結底還是思維的培養,非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信息化時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模式廣泛推廣,圖片、視頻和網站能直觀、生動地呈現教學內容,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使用的教材除了PPT外很少有其他的配套資源,形式較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應用型本科院校旅行社經營管理教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匯集政府(government)、出版機構(publisher)、高校(university)、用人單位(employer)的力量,實現四方有機融合。
首先,政府要建立高校教材審定和準入機制。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教材審定機制較完善,由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但高校教材缺乏有效監管,教材編寫和出版的門檻過低,一定程度上助長教材的無序增長和市場的混亂。從選用和參考的教材來看,部分編者是非旅游管理專業教學人員,履歷上也沒有旅行社行業工作經歷,出來的教材基本是“照葫蘆畫瓢”,影響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規定,對教材編著人員的專業、履歷、職稱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從源頭上管起,杜絕其他人員濫竽充數。
其次,政府要建立高校教材評價體系。2019年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到:“健全國家教材制度,統籌為主、統分結合、分類指導,增強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完善教材編寫、修訂、審查、選用、退出機制。”這是一個極好的政策導向,但建立評價體系需要多方面的聯動與協同,國家、政府、地方與民間力量多管齊下,任重而道遠。
最后,政府要建立優秀教材獎勵和推薦機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通過立項、評獎等措施建立獎勵機制,著力打造精品教材,鼓勵高水平學校和專家編寫教材,并篩選出具有應用特色的優秀教材,優先列入推薦書目。有效制止出版機構、書商和學校的不正當經濟交易,切斷低劣教材進課堂的灰色鏈條。
出版機構是教材質量的主要責任人,應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首先,出版社應嚴審編著人員的資格,重點審查專業領域、工作經歷、學術研究能力、職稱職務等方面與擬編教材的匹配度。其次,出版社應盡到合理審查和精心編校的責任,對于專業方向的教材,必須由具備該領域知識的編輯進行審校,或者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審讀,及時更新相關知識,剔除陳舊的內容和提法,嚴格執行“初審、復審、終審”三審制度,確保書稿的質量。
高校既是教材的主要編著者又是使用者,同時也是教材質量的首要責任人。高校教材的編著者主要由高校教師和科研院所人員組成,少部分是企業高管和行政管理人員。高校應在教師能力培訓、自編教材項目立項審批和教學評估等方面承擔管理和監督責任。在教師能力培訓方面,高校要加強教師科學研究能力和課堂教學的培訓,教材編寫的基礎是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敏銳的學術觀察能力,教材內容的設計則考驗教師的課堂教學和組織能力;在自編教材項目立項方面,高校要鼓勵教職工開發校本教材、地方性教材和特色教材,鼓勵開發符合本校實際的應用型教材;在教學評估方面,高校每學期或學年要組織人員對選用的教材進行效果評估,適當約束教師自選教材的行為,合理引導并推薦優秀教材。
用人單位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終端,對教材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最有發言權。教材建設校企合作開發、通力配合,最終實現協同育人。以旅行社經營管理為例,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學校專業教師負責基礎理論部分,旅行社負責實訓和案例部分,把具有時效性、地方性、代表性的鮮活案例引入教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企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有效保證教材的學術性和實用性。
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根本,教材是教學質量的載體,教材的質量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一本優秀教材的編寫是一項復雜、綜合、系統的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出版機構、高校和用人單位等部門的力量,共同為應用型高校優秀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