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汪清縣的主導產業,全縣總人口21.9萬,其中農業人口9.4萬,耕地面積6.2萬公頃,2018年糧食總產量23.6萬噸。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汪清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引,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優結構、強龍頭、重特色、創品牌、建體系的目標,以提升現代經營水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著力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汪清縣如期脫貧摘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經驗做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促進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優勢農業。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45家、896戶和165戶,帶動土地流轉2.7萬公頃。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二是大力推廣土地代耕代收代種。依托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規模化經營土地2600公頃,農戶可獲得“保底收益+產量分紅”,并通過入社務工、外出就業實現二次增收。三是全力打造黑木耳產業。投入扶貧資金2.59億元,帶動社會資本16億元,實施黑木耳產業項目109個,近4萬人從事黑木耳相關產業,形成黑木耳專業鎮5個、種植村121個,年產值超過30億元,成功承辦“2019中國·汪清黑木耳產業發展大會”。四是鞏固發展黃牛產業。打造5個萬頭優質黃牛養殖大鎮,全縣養殖數量穩定在8.3萬頭,引進大型黃牛養殖一體化項目,大力推進集中飼養育肥。
深化“農業+互聯網”,賦能農業產銷模式。一是依托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成1個縣級電商綜合服務中心、4個鎮級和1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二是廣拓渠道打造流量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協調推動汪清黑木耳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線,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流量推廣,不斷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線銷售農產品275萬元。三是引入互聯網企業甄選培育優質龍頭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嚴格實施12道品控流程,引導規范生產標準,并提供多地物流內倉服務,保障農產品高效無損配送至消費者。
實施“農業+金融”,穩定農產品價格。為提高金融服務“三農”能力,規劃司掛職干部推動人保財險公司、渤海期貨公司在汪清縣開展“保險+期貨”試點,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由渤海期貨出資47.5萬元為農戶購買玉米價格保險,承保玉米2萬噸,試點覆蓋全縣玉米總產量的10%,幫助農民防范價格下跌風險,防止因糧價波動致貧返貧,促進農業現代化經營。對汪清縣農業合作社、專業農場主、普通農戶、農業系統干部等200余人,開展金融服務農業專題培訓,提升現代農業經營理念。
推進“農業+光伏”,建設農業產業綜合體。幫助汪清縣對接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光伏扶貧,協調有關企業投資約10億元,建成吉林省單體最大的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持續受益20年;投資約4650萬元,建成總裝機4646千瓦的52個村級光伏發電項目,帶動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光伏扶貧電站建設完成后,汪清縣積極探索“農業+光伏”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下土地進行現代農業種植,積極推廣光伏旅游產業,努力實現發電、種植、旅游一地三用。目前,已發展“農業+光伏”種植基地460公頃,2019年種植芍藥約20公頃、種植大豆約222公頃,收益約為54萬元,2020年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