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玉
能源,是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節能提高能效是被國際上公認的最快捷、最經濟、最干凈的“第一能源”,在節能工作不斷深入,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空間不斷壓縮的情況下,公共機構尤其是校園節能的作用就開始凸顯出來。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創建“綠色校園”行動要求,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但由于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張,能源消耗量急劇增長,高校節能工作面臨著重重問題,需要不斷探索才能取得實效。
一、我國高校能源消費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在校人數不斷增加,相關的能源消耗費用隨之大幅上漲。根據教育部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學生總規模4521萬人,占全國總人數的3.3%。高校人口密集,建筑物體量大,能源負擔很重,其中不合理消耗占相當大的比重,嚴重占用正常教學科研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國家機關、高等院校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年耗電量占全國城鎮總耗電量的22%,每平方米年耗電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 倍,是發達國家同類建筑的1.5—2倍。全國大學生人均能耗和水耗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均能耗、水耗分別是全國居民人均能耗、水耗的4倍和2倍。在高校自主擴招后,部分高校能源開支以近30%的速度逐年增長,能源支出的增長速度,成為高校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加強高校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
二、高校節能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節能意識薄弱,能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當代高校大學生多數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節約意識薄弱,對能源浪費沒有直觀的、切身的感受,用水用電以舒適為主,浪費十分嚴重。在一項針對大學生日常用能行為的調查中顯示:
在宿舍用電調查中,有25%的大學生表示晚上從不熄燈,除非宿舍強制斷電;在手機、電腦等充電設備完成充電后,有53.4%的學生只拔下需使用的電器,充電器還留在插頭上;有67%的學生使用完計算機后,不關電源;在不需要熱水時,有56.6%選擇將飲水機的保溫功能持續開啟,僅有11.7%選擇一定將保溫功能關閉。
此外,高達90%的女生擁有至少一件違規用電設備,例如卷發棒、電飯煲、電磁爐、暖風機等等。違規電器的使用使高校的電力設備造成巨大負擔,電路系統不斷損壞,同時電器的持續耗電充電,也造成電力的浪費。
在用水調查中,高達87%的大學生在洗臉洗衣服和洗澡時習慣使用長流水;在使用學校公共洗衣機時,79%的大學生不會考慮攢夠衣服集中洗,并且不會根據衣量調節用水量和時間。
在關于空調使用的調查中,54%的大學生離開宿舍時不關空調;受訪的277名學生中,只有6位女生認為夏季26度的溫度體感舒適,高達89%的男生夏季空調溫度調到22度以下。
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區域選擇學習場所時,72%的同學選擇人數較少的教室,其中19%的同學傾向于選擇沒人的教室,而僅僅有8.9%的同學選擇人數多的教室;最后一個離開時主動關燈的學生不足50%,主動關閉空調的不足30%;80%的教學樓存在著在白天光照良好的情況下,教室燈具開啟和在午休時間長明燈的現象。
對能源的浪費除學生外,管理粗放也是能源浪費的一大主因,很多學校沒有實施能源定額管理,或者因計量器具不到位無法能源定額管理精細化,導致能源浪費找不到源頭。或者教學科研、辦公、教學、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所水電的使用無專人管理、無專人巡檢,“常流水、長明燈”現象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浪費一度電、一滴水,看起事小,但這代表了一個人的消費習慣和節能理念,長期下來,卻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二)規章制度不完善,組織機構不健全,監管不到位
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大量新建校區出現,基建項目也增多,出現各種面向社會招生的教學形式、校辦產業、經營部門等,導致使用學校能源的用戶范圍不斷擴大和復雜化,學校直接或間接用于教學和科研的水電經費支出也逐年大幅度增長,學校能源管理的任務越來越重,但不少學校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沒有及時得到完善,仍沿用以前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監管不到位,組織機構不健全,部門之間缺乏配合,如何進行節能、節水建設沒有明確分工,職責不清等問題造成能耗管理工作難以推進。
(三)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老化,計量統計不到位
目前,基礎設施和節能改造投入不足,是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面臨的最大難題,各高校經費首先要保障教學和科研,以及師生基本生活,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首先削減的就是節能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據統計,全國高校老舊建筑大約占五分之一左右,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嚴重陳舊老化,供水管道和設施銹蝕、滴漏浪費嚴重,加上還有部分院校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比較滯后,輸電線路老化、超負荷現象十分嚴重,經常造成停電等事故的發生。此外,很多學校長期以來不重視能源的計量和統計,能源計量基礎設施薄弱,水電計量做不到三級計量,甚至部分水電消耗無二級計量,加上多數學校學生人數增加了,但是基礎設施的負荷滿足不了需求,增容發展仍明顯落后于教學科研開展的需要,造成學校的能源統計不清,水電費用十分驚人,并且還說不清是誰消耗的。此外,相關監管制度的缺失和管理不科學不到位也是高校能源浪費的一大原因。
(四)節能管理工作人員素質跟不上發展的要求
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等人才的培養基地,理應具有更高知識水平、更專業職業技能的節能管理隊伍,但事實上,多數高校節能管理工作人員隊伍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能源管理人員由后勤管理人員擔任,即使有專職的節能管理人員,也多數不具備能源管理相關專業背景,大多數管理人員只能從事簡單的計量抄表和水電費回收工作,缺乏更深層次與節能更貼近的更專業的能源分析,節能挖潛、節能監管、督查、設備維護等節能全方位管理的職業技能。
(五)節約能源的宣傳教育工作未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力度
監督工作力度不夠,不少單位部門節能監管工作薄弱,即使存在浪費能源現象也無人問津,以致一個單位部門重復同樣的浪費行為。高校加強節約能源資源的宣傳教育,無論是對校園師生日常節能行為的改善,還是對高校整體節能效率的提升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加強高校節能管理工作的對策
(一)強化校園節能宣傳教育,提高師生節能意識
廣大在校大學生是高校能源消費的主體,也是節約能源浪費的主體,高校要把節約能源工作落實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之中,加大節能宣傳和教育的力度,引導大學生合理消費,杜絕浪費,讓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在節約能源資源宣傳工作上,不要流于形式,要創新方式。一是對于有條件的高校來講,可以嘗試將節能管理作為專業的教學課程正式加入到高校整體課程體系當中,對學生開展全面而系統的節能管理知識的教育,將節能環保真正融入到師生的意識當中。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節能技術創新以及理念宣傳活動,如廢物回收再利用比賽,以節能環保為主題的征文、攝影、繪畫大賽等,將師生參與節能、環保的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促進其節能、環保意識的提升。三是廣泛應用校園廣播、論壇、網站、宣傳欄、校報等宣傳工具,多種渠道對國家能源政策、基礎節能知識、節能環保的意義等相關內容開展大力的宣傳。四是由高校學生,利用工會、團委組織、學生社團等圍繞節能環保開展定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自覺養成節水、節電的良好習慣,真正認識到節能環保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完善節能制度、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節能監督管理
要做好高校節能管理工作,關鍵還是在學校管理者,一是完善節能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二是要理順管理體制,權責明確,有獎有懲。三是執行嚴格的能源定額管理制度,規范用能行為。
(三)強化節能管理培訓,提升能源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和技能
提升高校節能管理水平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高素質的節能管理人才是保障高校節能管理有效實行的關鍵所在,培養或引進有節能管理經驗、能力人才,是高校實行節能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特別重視節能管理人員隊伍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為高校能源管理人員提供參加相關的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的機會,定期舉辦節能大比拼等活動,加快高校節能高級管理人才培養,補齊短板,提升高校節能管理工作專業化水平。
(四)提高投入,采用新技術新產品,創新管理手段
十九大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近幾年,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法不斷涌現,為高校能源管理提供了多種選擇,各高校要更新理念,提高投入,向科學技術要效益,采用先進節能管理手段,科學實行能源定額管理,實行能源智能化管理模式,加大節能技改力度,使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產品,真正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綠色校園的創建逐步開展,在高校節能降耗方面,只有堅持改革,科學管理,加大投入,持續創新,不斷進行技術改造,探索節能工作的新模式和新途徑,促進節能機制轉換,在保證高效能改善教學、科研工作條件的前提下,節約支出,來降低高校的成本,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節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