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是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就業的主渠道。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威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近期先后赴榮成市、文登區、乳山市、高區、臨港區等地,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工業經濟運行工作開展了實地調研。
一、威海市制造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威海市委市政府謀劃實施“產業強市、工業帶動、突破發展服務業”戰略,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整體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工業企業數量由建市初期的1060家發展到2萬多家,擁有37個行業大類、3000多種產品,從業人員55.5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79家,其中營業收入過30億元的13家、過50億元的6家、過百億元的3家。2019年1—10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3%,高于全省1.1個百分點;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263.76億元,實現利潤156.71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6.92%,高于全省2.6個百分點。
(一)著力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工業發展實力更加雄厚
威海市對標省十強萬億級產業集群,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019年1—10月份,制造業領域6個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10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93%,成為推動制造業發展的絕對主力。其中,新醫藥及醫療器械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0.1個百分點,增速遠高于規上工業整體增幅,呈現出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穩步提升的良好勢頭。目前,威海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醫療器械、高端輪胎、智能終端及打印設備、海洋食品、空港設備、高檔漁具和地毯生產基地,被授予首個國家級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基地、首批國家船舶出口基地、國家級食品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二)全力打造新型產業園區,工業發展載體更加堅實
園區是承載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威海市按照“規劃引領、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強化空間集中開發、產業集群發展、服務集聚配套,集中力量建設了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園、碳纖維產業園、電子信息與智能制造產業園、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等十大高端產業園區,加快引導骨干企業、高端平臺和優質項目向專業園區聚集,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個,省級基地8個。
(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業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科技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原動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全市涌現出一批創新標桿,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培育)企業8家,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4家,34家企業獲評省中小企業“隱形冠軍”、10家企業獲評省瞪羚企業。大力推進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威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吉林大學威海研究院等一批創新載體建設落地。截至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39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150家,全市各類創新平臺總數達796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5.2%。
(四)狠抓質量品牌建設,工業發展品質更加高端
質量和品牌建設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建市以來,威海市企業品牌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近年來,威海市深入實施品牌和質量強市戰略,啟動了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市創建工作,大力支持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和收購國內外知名品牌,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由2006年的7件發展到36件,中國名牌產品和山東名牌產品由16個、73個發展到19個、261個。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開展創新技術標準和先進技術標準的研制,先后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3項、406項和492項,有效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和行業話語權。
(五)深度對接動力變革,工業發展內涵更加豐富
“兩化融合”是工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威海市主動適應產業變革潮流,組織實施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機器換人”示范項目等工程,90%以上的企業開展了網上營銷,13家企業入選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整、破產清算等方式,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輪胎、玻璃、造船產能利用率分別達到81.4%、81.1%和73.3%;充分利用好金融市場,鼓勵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8家、場外市場掛牌企業283家;多措并舉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77.63元,保持了全省最低水平。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威海市制造業總體發展情況較好,但在轉型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和短板還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全市制造業總體規模較小。從工業體量看,威海市規上工業企業1079家,占全省的3.8%;1—8月份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959億元,占全省的3.4%,列全省第13位。從企業規模來看,大部分企業單體規模不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骨干企業不多,2018年過百億企業僅有3家,相比青島、煙臺少11、12家;2019中國企業500強,僅有威高集團一家入圍,較入圍企業數量最多的濟南市少6家。
二是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高。智能制造、機器換人是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應對用工短缺的關鍵手段,也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威海市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企業智能化改造意識不高,智能化改造面臨諸多困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情況不同,推進智能化改造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難以復制,很多企業產品多批次少批量,改造難度大;二是缺乏智能裝備和工業軟件企業,大量設備和系統需要進口,系統集成供應商挑肥撿瘦,企業改造成本高;三是不同的企業對智能制造的認識程度不同,有的期望過高,有的急于收回成本,有的知道重要性但不知怎么改,一定程度存在“政府急、企業等”的現象。
三是新興產業發展亟待突破。威海市的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不能發展大鋼鐵、大化工等大進大出、資源加工型產業,必須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進行突破。從目前發展形勢看,雖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較好,但依然面臨著發展水平不高、規模相對較小的問題。尤其在數字經濟領域,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集成電路、5G等新產業新業態剛剛起步,與發達城市相比差距較大,2018年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威海無一家企業上榜。
四是產業集聚效應不夠明顯。威海市大部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相互協作程度較低,產品的關聯度和本地配套率不高,導致優勢產業很難形成產業集群。從全市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來看,集群內企業分布相對分散,除了打印機、造船、釣具等幾個細分行業,大部分集群內企業沒有協作配套關系,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比如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現有規模以上企業35家,醫療器械方面以威高集團為龍頭,醫藥方面以迪沙藥業為龍頭,兩大龍頭企業的配套企業幾乎都為集團子公司,對集群內其他中小企業幾乎沒有輻射帶動作用。時尚與休閑運動產業集群,現有規上企業371家,地毯、家紡、服裝等細分行業產業鏈條普遍偏短。
三、下步措施和建議
(一)聚焦傳統產業提升
一是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組織實施高水平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借鑒寧波市在推進智能化診斷全覆蓋方面的經驗做法,在市縣兩級層面建立分行業智能制造診斷服務技術支撐體系,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市有意愿的規上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智能化改造診斷,以此提高企業智能化改造的積極性和成功率。二是實現產業鏈延伸。從“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入手,著力營造產業集聚效應。拉長供應鏈,要研究產品多家供應商模式,實現生產低成本,利益最大化,進而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培優做強。三是穩步推進“騰籠換鳥”。借鑒推廣臺州飛躍科創園的經驗做法,鼓勵各區市推動傳統產業中有條件的企業利用閑置的存量土地,建設小微企業科創園或孵化器,并以股權投資等招商模式,吸引新產業項目入駐園區,以此“筑巢引鳳”“騰籠換鳥”,推動傳統企業盈利模式創新。
(二)聚焦新興產業培育
一是做大育強現有產業。以打造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重點,分行業制定精準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骨干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一批特色專業園區,做粗拉長產業鏈條,不斷提高本地配套率,加快產業集聚發展、做大做強。二是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進入國家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工業互聯網時代城市地位。依托威高、迪尚、廣泰空港等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行業服務平臺,搶占行業制高點,形成信息資源集聚效應,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三是全面開展“雙招雙引”。以產業高端化、集群化、國際化為目標,聚焦數字經濟,重點圍繞集成電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瞄準世界500強、大型央企、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加強與國信優易、華為集團、東方國信、北京建廣等企業對接洽談,千方百計引資金、引人才、引技術,努力爭取一批項目落實落地。
(三)聚焦創新能力提升
一是加快高端平臺載體建設。按照“1+4+N”創新平臺體系建設要求,加快推進威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持續引進聚合高端創新資源,吸引更多團隊、研究院(所)、創投機構、服務機構加盟入駐,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全市科技企業培育樣板區。二是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落實制造業強國戰略,持續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引導企業圍繞關鍵環節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與哈工大、山大、工信部綜合電子信息技術中心以及外地龍頭企業等相關方面聯合,共同組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面向全市制造業企業實施精準智能制造,解決招工難、效率低等問題,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是開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攻關。對已梳理出的制約主導產業發展的重大“卡脖子”關鍵技術組織專家進行評估,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的辦法,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加快攻關速度,帶動產業進步。組織開展重大創新技術成果評選表彰,引導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全社會關注和參與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四)聚焦營商環境打造
一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規范使用行政權力,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進一步優化流程,縮短辦事時限,努力實現“一次辦好”的目標。二是切實提升行政效能。建議對照國家、省相關部門職能調整,按照“上下對口”原則,進一步理順職能,讓經濟部門輕裝上陣,提升行政效能,集中精力抓經濟、抓產業、抓發展。三是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建議按照“一產業一協會,一集群一聯盟”的思路,引導各產業骨干企業自發成立行業協會,并依托行業協會建立產業聯盟,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為產業交流對接、精準招商、戰略合作等創造有利條件。借鑒無錫市支持行業協會建設的做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政策扶持等措施,將行業規劃編制、統計數據分析、行業企業培訓、重大課題調研等工作委托給協會,“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以此推動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