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近年來,出口產品質好價優、內銷產品質次價高的現象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歸納起來,這些耐人尋味的現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同一家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外銷品質明顯比內銷高一個檔次。二是部分國際品牌在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搞“雙重標準”。三是部分優質商品在中國生產,卻不在中國市場銷售。
一、內外銷產品質量差距顯著的主要原因
(一)內銷產品質量標準偏低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我國部分產品的國內標準相對國際標準明顯偏低,有些標準長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變,嚴重落伍。低標準產品充斥市場,勢必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市面上經常出現的“外貿尾單”實際上很多是外貿次品、瑕疵品。而國內消費者相信出口產品質量比內銷產品質量好,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商品比國內商品品質有保證,也是因為相信出口產品執行的是歐美等國的標準,國外銷售的商品有著比國內商品更高的標準,更嚴格的品質要求,更值得信賴。國內產品質量監督方面執法不嚴,客觀上也鼓勵了一些企業特別是國際大品牌在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搞“雙重標準”。在國外守規矩的國際品牌,到中國市場變成“壞孩子”,主要原因就是違法成本低。
(二)高品質消費需求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中國制造業擁有龐大而多層次的國內新興市場,具有規模大、潛力大、差異化等特點。在消費市場上,中國發達地區像美國和歐洲,落后地區像非洲。由于低收入人群消費水平偏低,求廉型消費仍占多數地位。這部分消費者對價格最為敏感,對質量不做太多要求,達到“物有所值”即可,與品質消費有相當大的距離。質低價更低產品在相當長時期內仍有較大市場。中高收入人群雖然增長迅猛,但占比仍然有限,且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很多領域的高品質消費需求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三)企業競爭過度依賴價格手段
海量低端需求的客觀存在與企業在技術、品牌等方面核心能力的先天不足,決定了競爭手段的原始單一,不得不重度依賴低成本競爭。低成本競爭導向沿價值鏈向上游傳遞,不可避免地帶來整個鏈條質量自我約束的軟化,扭曲企業的產品決策。企業在為國外品牌代工時,對方一般對產品出廠質量設定較高標準,代工企業則按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定價;如果為國內經銷商代工,對方往往更在乎價格,而若價格過低,就可能犧牲質量,在用料、工藝等方面有一定縮水。此外,價格競爭大受青睞還與市場競爭失序、企業創新得不到足夠保護與激勵有較大關系。良好的競爭秩序,能使質優價高成為市場競爭常態,形成質量品牌優勝劣汰效應,也有利于提振消費信心,增強消費欲望。反之,則會極大抑制企業依靠質量和品牌取勝的動力。
(四)代工模式下中國制造與中國市場被割裂
垂直分工下的國際產業鏈一般由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主導,以制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分為產品研發、制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我國企業在發展形態上大多屬于“橄欖型”,即按照合同完成訂單生產獲得收入,既不負責研發,也不承擔市場銷售的風險。這些在中國制造出來的產品是否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也就與它的制造企業無關,而是由代工生產的委托方所決定,是其全球市場策略的內容。因此,中國制造的優質產品在國內買不到的情況,再次凸顯了中資代工企業在國際垂直分工體系中被束縛于產業鏈低端、中國制造與中國市場被割裂的殘酷現實。
二、縮小內外銷產品質量差異的思路和對策
從本質上講,內外銷產品質量差距顯著,是我國消費品市場仍處于亟待發展完善階段的特定產物。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下實體經濟急需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大力提高、完善產品質量標準,讓內銷標準向外銷看齊
作為世界制造大國,中國缺的不是優質產品的制造能力,而是生產優質產品的動力機制。只有把內銷產品質量的標準提上來,才是縮小內外銷產品質量差距的根本解決之道。為此,首先,要推動消費品標準由生產型向消費型、服務型轉變,通過開展重點行業國內外標準比對,加快把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引進、轉化到國內,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程度。其次,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推動優勢企業成為國際標準的主要參與者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實施主體,鼓勵制定企業聯盟標準。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合格評定制度和監管體系,建立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次采信機制,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大力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在“生產者、認證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并傳遞質量信任。
(二)加大質量監管力度,校正競爭的劣汰機制
在競爭失序的市場環境下,供需雙方是難以建立質量信任的,所謂創新產品和服務只能是“空中樓閣”。如果企業在內銷市場也面臨與外銷一樣的違規違法代價,必然在主觀上會增大自律的主動性。因此,產品質量監管和維權體系必須由側重生產端向側重消費端轉變,同時加快建設質量誠信體系,推進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公開和企業質量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在食品、旅游等重點行業,針對“一次違法被罰、換身行頭繼續”等現象,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將處罰責任具體到人,并通過全國聯網的信用記錄等方式,“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對惡性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從法律上規定其承擔“加重民事責任”或“懲罰性民事責任”,明確加重或懲罰賠償的幅度。也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在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由第三方機構組織仲裁庭,以行業自律形式為消費者維權,拒不履行義務的企業施以“市場禁入”的嚴懲。
(三)著力推進全面質量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當前,要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大力推進全面質量管理。首先,要積極扶持幫助企業完善質量基礎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采用卓越績效模式、六西格瑪管理等現代質量管理理念方法,推行精益生產、清潔生產等高效生產方式,開展質量風險分析與控制、質量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等活動,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其次,推動建立新的質量工程技術人員人才評價制度,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企業質量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第三,鼓勵各類相關企業整合生產組織全過程要素資源,納入共同的質量管理、標準管理、供應鏈管理、合作研發管理等,促進協同制造和協同創新,實現質量水平整體提升。
(四)引導和鼓勵企業質量創新,賦予質量創新以更大推動力
質量創新是指通過技術、管理和文化等多種方法,實現產品固有特性持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首先,要引導企業家充分認識質量創新在企業戰略發展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在這方面,可以考慮采取政府通過補貼的方式讓企業家參與這樣的培訓,提升質量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質量分級制度,倡導優質優價,引導、保護企業質量創新和質量提升的積極性。其次,鼓勵企業開展QC小組(質量管理小組)、“五小(小建議、小革新、小功關、小發明、小創造)”、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質量活動,促進質量管理、質量技術、質量工作方法創新;鼓勵企業優化功能設計、模塊化設計、外觀設計、人體工效學設計,鼓勵以用戶為中心的微創新,提高產品擴展性、耐久性、舒適性等質量特性,改善用戶體驗。第三,大力推動企業質量技術創新,加大制造業企業質量技術改造支持、引導力度,支持企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工業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