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麗清
【摘? 要】實踐操作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策略。在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時,首先要創設情境,激發認知矛盾;第二要讓學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點難點;第三要建立模型,形成知識表象;第四要讓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感受數學價值。這樣,才能讓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綻放光芒。
【關鍵詞】情境;探究;建模;實踐
2011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學習“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四維目標中,無論是知識技能目標,還是數學思考目標或者問題解決目標,都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從小學數學教學的本質來看,也是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的。由此可見,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的數學教學來看,單向給予式的教學還是占主流,即使在課堂上有學生的實踐操作,也是嚴格按照老師安排好的步驟進行的,這樣就可以操作到老師想要的結果。這樣的實踐操作相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講,意義不太大。作為數學老師都明白,只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起來,讓學生個性化學習,才能更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但是為什么不能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實踐操作呢?許多老師把其原因歸結為課堂只有40分鐘,放手讓學生實踐操作,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其次是擔心學生天馬行空的實踐操作,會偏離課堂教學目標。甚至有的數學老師認為,實踐操作只是在數學綜合實踐課程中落實的,在其它版塊的教學中,是不太重要的。正是在這種教學思維的影響下,許多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強,遇到有一定思維量的數學問題就不知道如何解決了。學生實踐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解決綜合性數學問題的意義非常大,可以更好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我們只有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才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綻放光芒。下面,筆者將從四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實踐操作教學的一些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認知矛盾
教學片斷一: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植樹問題》。
師:同學們,學校準備在校園內的南北主路與兩幢教學樓之前的空地上植樹,南北主路一共有120米,每5米植一棵樹,可以植幾棵樹?兩幢教學樓之間有45米,也以間距5米為準,需要多少棵樹?(教師在講解的同時,出示了學校的情境圖,并出示相應文字。)
生:120÷5=24(棵),45÷5=9(棵)。
師:真的需要這些棵樹苗嗎?如果我們用小圓片來代表樹,你能根據學校實景圖中的數學信息,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嗎?
師:小組內可以交流一下,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想的?
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小組交流。
師:哪位同學能來黑板上演示一下你們小組的交流成果。
……
思考:
學生的學習行為需要一定的興趣來支撐,否則學習效果就是低效的,所以在組織數學學習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也一樣,也要激起學生的興趣與認知沖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這樣才能讓學習行為可以高效進行下去。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開始自己的數學學習,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引起學生的矛盾沖突。因為以學生的思維水平來講,拿路的總長度來除以兩棵樹之間的間距,就應該得到樹的棵數了,但是教師的一句“真的需要這些棵樹苗嗎”, 一下子又把學生的疑問給打開了,是不是自己的計算有誤,為什么老師沒有肯定自己的算法。這樣,就可以一下子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打開,然后再通過擺圓片實踐操作,得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片斷二: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打電話》。
1.創設情境,與學生聊一聊平時打電話情景。讓學生說一說在周末,如何通過打電話的形式把班級的通知告訴每一名學生。這一問題拋出來之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
2.實踐操作(我們進行了五次實踐操作)。
A.做一做:讓班級所有學生先分小組來做一做,然后再兩個小組兩個小組做一做,去發現規律。
B.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標注部分學生,然后畫一畫。
C.填一填:根據剛才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填寫表格。
D.議一議:小組在一起交流,說一說應該用什么策略。
E.算一算:通過計算,求出需要打多少個電話。
3.課后延伸:
在課后,設計一份方案,研究如何以最短的時間通知到所有同學。
思考: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難點就是通過畫圖等方式研究打電話最省時間的規律。從表面上來看,學生是很難發現其中的規律的,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打電話的規律,那么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所以,我們通過四個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首先進行實際操作來豐富自己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表象,然后再通過讓學生畫一畫、填一填的活動,讓學生把打電話的時間與人數之間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第一分鐘是2人,第二分鐘是4人,第三分鐘是8人,第四分鐘是16人,第五分鐘是32人,第六分鐘是62人。學生通過議一議活動,就可以一下子發現其中的規律,知道第幾分鐘通知的人數是2的幾次方,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三、建立模型,形成知識表象
教學片斷三: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首先,讓學生自主搜集生活中的一些長方體,去研究、比較這些長方體物體的共同特征,讓學生把這些長方體給畫出來。
其次讓學生了解這些長方體的面、棱與頂點的含義。
教師出示了一個土豆,然后問學生。
師:同學們,在課前你們已經對長方體的物體進行了研究,那么你們能把這個土豆切成一個長方體嗎?
(學生自主切土豆。)
師:摸一摸你們切的長方體土豆,感覺到了什么?
生:我感覺我摸到的是非常平整的面。
師:那你們數一數,一個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
生:六個面。(師板書:六個面)
師:你們再摸一摸聯接每兩個面之間的這條線,是什么感覺?
學生摸:不平,如果帶點勁的話,還感覺有點疼。
師:數學上,我們把這兩個面相交的這一條邊叫做棱。你們數一數,一共有幾條棱。
生:12條。(師板書:12條棱)
師:你們再看看,三條棱相交的點有幾個?
生:有8個。
師:通常在數學上,把這8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師板書:8個頂點)
師:根據你們剛才在實踐操作過程所獲取的信息,你們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呀?
生:……
思考:
在長方體與正方體認識這一節課中,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知道長方體有幾個面,有幾條棱,幾個頂點,相對的面面積都是一樣的,相對的棱長度也都是相等的。但是如果我們僅僅通過多媒體演示來讓學生數、看,學生很難達到效果。而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長方體物體,畫長方體物體。學生通過畫,已經豐富了長方體特征的表象,只不過這些表象還沒成為系統。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切土豆,就會把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的長方體表象給外顯出來,他們就會按照課前所畫的樣子來切。這樣,學生就可以把生活中的事物抽象成數學知識。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邏輯性。也由于它的抽象讓許多學生感覺到沒意思,所以我們只有通過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天性調動起來,就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慢慢進行探究,豐富數學表象。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是自主的,他們的數學思維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天堂,讓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慢慢得到培養。
四、生活實踐,感受數學價值
教學片斷四: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統計》。
在學習完這一部分內容之后,我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選擇一個實踐內容,搜集數據,制作成一個統計圖,可以是條形,也可以是拆線,可以是單式,也可以是復式。
思考:
在教學時,我們只有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數學知識,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就比如,這一次的生活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活動,不但能夠更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問題,而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也提升了他們的交往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許多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高效的數學教學應該充分放開學生的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豐富數學表象,形成數學思維,進行數學建模,然后進行數學實踐。這樣,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建林.小學數學經典教學方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08
[2]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08
[3]戴曙光.簡單教數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
(福建省漳州市北斗中心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