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洲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省徐州市 221000)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上得起大學、接受職業教育,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多種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但從資助現狀上看,貧困大學生資助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真正實現“三不愁”,為貧苦生提供一個輕松、無憂的學習環境,高校必須進一步健全資助體系,創新資助方式,完善監督手段[1]。
貧困生基數龐大,資助工作無法充分落實。目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資金主要依靠各級財政撥款和學費的收取。當前,除了過去的“老、少、偏、山、窮”等地區的貧困大學生之外,城市中的貧困大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雖然國家逐年加大貧困大學生資助的比重,可是貧困大學生基數較大,有時很難全面覆蓋。且高校之間的貧困大學生人數不均,若按照傳統的以人數比例來分配,將直接影響供需關系[2]。
貧困生產生方式復雜,資助工作無法精確落實。高校貧困生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多數貧困生來自農村或邊遠貧困地區,或父母下崗、欠債、家人體弱多病的家庭。二是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大學學費高,貧困生在校期間開銷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貧困。三是多數貧困生家庭以務農為生,收入來源單一且收入微薄。通過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貧困生的走訪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務農的要占到66.4%,工資的占18.2%,個體經營占9.1%,其他占6.3%(表1)。部分貧困生由于心理、自尊等方面因素,甚至出現拒絕接受資助的現象[3]。

表1 貧困生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貧困生認定標準不明確。目前各高校在判斷貧困生的標準確定上,主要憑學生提供的縣鄉等各級政府出具的貧困證明材料以及學生評選。但一是由于當地政府開具貧困證明不慎重,加上走關系說情,導致了一些“假貧困生”的出現,擠占了一些真正貧困生的名額。二是學生評選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往往是依賴人際關系,并不是真正考慮到貧困生的家庭情況[4]。在調查中,關于貧困生的評選要考慮的因素,90.17%的人認為首要考慮的是家庭情況。
“扶志”工作仍需加強。當前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中,重點主要放在貧困生經濟資助方面,往往忽視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貧困生由于家境貧困,大部分都有自卑心理,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家境,拒絕外人的資助,交際能力差。另外,由于大多數貧困生來自農村,初入大學,可能會不太適應城市生活,加之經濟困難,需要其面對的事情與壓力接踵而來,適應環境的能力普遍較弱[5]。
加強調查,精準定位貧困生。為了防止“假貧困生”擠占受資助名額,要加強對貧困生評選工作的監督。首先,要嚴格審查貧困生的貧困證明,由申請人所在地政府、曾經就讀的中小學,以及縣市級政府各自出具的真實一致的證明才是有效的貧困證明。其次,建立貧困生檔案是做好資助貧困生工作的關鍵。對申請貧困資助的學生,輔導員要深入調查了解,認真考察每個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情況,建立貧困生信息檔案。另外,高校負責貧困生評選工作的教師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防止有些學生通過輔導員的關系獲取貧困生資助。對于“假貧困生”要進行誠信教育,必要時給予一定的處罰,以維護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公平與公正。
增設勤工助學崗位,幫助貧困生自食其力。高校要增加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為學生提供長期、穩定的勤工助學崗位。高??梢员M量減少使用臨時工,讓貧困生從事教室、校園的衛生工作、學校綠化管理以及學生宿舍管理工作等,這樣既可以增加勤工助學崗位,又可以增強貧困生的自強意識。高校還應把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使其能參與教學研究工作,培養其專業能力。同時,學校可與企業聯系,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兼職機會,既解決了高校貧困生問題,又幫助其盡早適應社會。學校通過開辟勤工助學崗位,不僅鍛煉了貧困生的實際能力,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壓力,更增強了他們自立自強的意識。
扶貧更扶志,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上的幫扶,還應該更多地落實到精神幫扶上。一方面,高校要關注助學金、獎學金亂發的現象。要杜絕高消費卻拿助學金、獎學金的情況,解決貧困大學生因自卑不愿申請助學金等問題,讓助學金、獎學金發放到真正需要的大學生手中。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疏導。這類大學生往往因為自身條件不足而膽小自卑,甚至產生一些不良情緒。高校輔導員應該多多關注他們的發展動態,教授他們調節情緒的方法,同時要建立貧困大學生成長檔案,借助班級活動等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信心,調整心態,樹立遠大的目標,從而完善貧困大學生的理想人格,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