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 江蘇南京 210044)
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了建設高校的主體地位,引導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1]。“雙一流”建設堅持以“質量、成效、特色、分類”為導向,實行動態監測、動態管理,不搞終身制,更加注重學科建設。“雙一流”也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把“雙一流”建設作為高校的發展戰略規劃,高校就要對自身所屬水平、學科發展現狀有全面而科學的清醒認識。這就需要我們為高校的管理決策人員提供高質量的學科競爭情報服務。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情報機構和信息資源集中地,可以為不同的科學決策咨詢提供增值的情報產品[2]。ESI是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各高校也將ESI全球學科排名作為衡量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3]。對學科的科研競爭力和影響力進行客觀評估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基于文獻計量的學術競爭力分析[4]。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可以從科研生產力、科研影響力、科研創新力、科研發展力4個維度評價高校的科研競爭力[5]。在“雙一流”建設大背景下,高校把學科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大事項,以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作為奮斗目標。高校圖書館具有文獻計量和情報分析服務方面的特長,因此把服務學科建設作為核心工作以提升地位和影響力[6]。
本文依據“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2018-大氣科學”排名結果[7],選取前十五名大學進行學術競爭力分析。大氣科學排名前十五名大學分別為: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凡爾賽大學(Universite de Versailles Saint-Quentin-En-Yvelines)、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南京信息工程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本文綜合應用ESI和SCIE數據庫,基于文獻計量的研究視角,從ESI Top1%學科、ESI高被引論文、ESI熱門論文等方面探討幾所高校的綜合學術競爭力水平,從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數量、增長趨勢以及被引頻次等方面探討世界一流學科大學的學術競爭力水平,研究總結國內一流學科高校的優勢學科現狀與發展態勢,為高校的管理決策人員提供學科競爭情報服務。
根據邱均平的研究,對高校在ESI數據庫發文情況的分析可以作為衡量高校科研競爭力的一個客觀指標[8]。本文從ESI Top1%學科、ESI高被引論文、ESI熱門論文等方面探討十五所大學的綜合學術競爭力水平。
哥倫比亞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馬里蘭大學和哈佛大學五所世界知名一流大學均以22個學科全部入選ESI Top1%學科(見表1),這五所大學在ESI全球學術機構(含機構聯合體及科研組織)排行榜中均位居百名以內。北京大學和赫爾辛基大學入選ESI Top1%學科數量達到21個,北京大學除了社會科學總論未入選之外全部入選,赫爾辛基大學除了經濟學與商學未入選之外全部入選,這與其在ESI全球學術機構排行榜中一百名左右的地位基本相符。雖然加州理工學院也在ESI全球學術機構排行榜百名以內,但由于其偏理工屬性,入選ESI Top1%學科數量為19個,農業科學、社會科學總論和經濟學與商學3個學科未入選。凡爾賽大學是法國著名的綜合性公立大學之一,在地球科學和臨床醫學方面比較突出,雖然入選ESI Top1%學科數量僅為9個,但其在ESI全球學術機構排行榜中仍進入前五百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前身南京氣象學院)可以說在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前十五排名中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入選ESI Top1%學科數量只有4個,ESI全球學術機構排名也在一千五百名之后,但其大氣科學一枝獨秀,辦學特色鮮明,大氣科學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兩次蟬聯全國第一。(本研究的數據來源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2008年1月1日到2018年6月30日期間10年6個月的數據)。

表1 十五所大學的ESI Top1%學科
哈佛大學無論是ESI論文數,還是被引頻次都高居榜首(見表2),這也是哈佛大學(ESI全球學術機構排名第二,第一是高校聯合體)不愧于全球第一名校的實力體現。在ESI篇均被引頻次方面,相對小而精的加州理工學院拔得頭籌。哈佛大學因為其龐大的體量在篇均被引頻次上面稍遜于加州理工學院,但篇均被引頻次仍然超過了30。哥倫比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ESI論文數均超過了七萬篇。雖然北京大學ESI論文數要兩倍于加州理工學院,但被引頻次卻不如加州理工學院,這也導致北京大學的全球排名要低于加州理工學院,說明北京大學論文的學術質量仍有提高的空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無論在ESI論文數、ESI被引頻次還是篇均被引頻次方面,和世界一流學科其他高校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2 十五所大學的ESI論文
哈佛大學以9 291篇ESI高被引論文高居十五所大學榜首(見表3),并且數量遠遠超過榜單上其他高校,是排名第2的華盛頓大學的3倍之多,這也驗證了哈佛大學作為全球第一高校的學術研究實力。在ESI熱點論文方面,哈佛大學仍然以331篇高居榜首,是排名第2的華盛頓大學的2倍之多,說明哈佛大學不僅具有領先全球的學術實力,而且學術創新力在全球首屈一指,可以說引領了世界學術創新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ESI高被引論文數遠低于榜單上其他高校,但是其有16篇論文入選了ESI高被引論文,超過了凡爾賽大學和雷丁大學,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相差無幾,這顯示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學術創新方面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

表3 十五所大學的ESI高被引論文
因為ESI數據庫僅支持22個大類的學科排名,無法單獨對大氣科學領域的文獻進行學術競爭力分析,所以本文借助于SCIE數據庫,對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十五所大學發表的大氣科學領域的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在SCIE數據庫中選擇的時間段為2008年至2018年(對應于ESI數據庫統計的時間段),檢索字段為“機構擴展”,這樣可以實現查找識別出同一機構名稱不同拼寫形式的論文,最大程度保證查全與查準率。
科羅拉多大學無論是在大氣科學SCIE論文數、大氣科學高被引論文數還是大氣科學被引頻次都高居十五所大學之首(見表4),這也體現了科羅拉多大學在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奪冠的實力。雖然凡爾賽大學在大氣科學論文數方面不占優勢,但由于其在大氣科學高被引論文數及大氣科學被引頻次上面占據較大優勢,在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位居第二也是名副其實。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氣科學SCIE論文數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2 249篇僅次于科羅拉多大學,超過了其他十三所大學,但是,在大氣科學高被引論文數和大氣科學被引頻次方面仍處于劣勢,導致其在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只能位列第十二位。雖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大氣科學領域論文數量方面具有了一點優勢,但論文的學術質量和世界一流學科其他高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論文被引量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表4 十五所大學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
本文對十五所大學2008年至2017年十年間發表的大氣科學領域的論文進行年度統計分析(見表5)。可以看出,十五所大學基本都保持了增長的態勢,科羅拉多大學作為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第一的大學每年都有二百篇以上SCIE大氣科學論文發表,并且在2017年之前均遙遙領先其他大學。十五所大學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Nuist),近幾年近乎是飛速發展,2017年發表的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已經超越了其他14所高校,突破了四百五十篇,比排名第一的科羅拉多大學都多了七十余篇,這與其近幾年的跨越式發展密不可分。《光明日報》曾刊文指出,2006年開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7次在全球范圍內招聘。以一大批領軍人才為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組建了“資料同化研究與應用”“大氣環境”等10個國際合作研究團隊[9]。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強勁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表5 十五所大學2008年至2017年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年度統計表
本文對十五所大學2008年至2017年十年間發表的大氣科學領域的論文的被引頻次進行年度統計分析(見表6)。可以看出,十五所大學都保持了被引頻次逐年穩定增長的態勢,科羅拉多大學作為大氣科學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第一的大學基本是以壓倒性的態勢遙遙領先其他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雖然在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數量增長方面表現十分搶眼,但是論文被引頻次卻明顯落后于其他大學,說明其論文質量還有待提高。另一所國內頂尖高校北京大學在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被引頻次方面表現也不容樂觀,落后于其他國外名校。國內高校要正視與世界一流名校的發展差距,積極探尋國際前沿研究,進一步擴展國際合作,提高論文的國際影響力。

表6 十五所大學2008年至2017年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被引頻次統計表
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基礎,大學競爭力主要取決于學科競爭力。北京大學吳愛芝等人認為,利用文獻計量等分析工具的學科競爭力評估,可以為高校學科發展支持方向等方面提供決策支持[10]。
我們借助ESI、SCIE等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可以開展學校學術競爭力分析,通過對比分析ESI Top1%學科、ESI高被引論文、ESI熱門論文、大氣科學領域SCIE論文數量及被引頻次等方面,將所在學校與區域范圍內、同行業領域、同水平高校的學科發展水平進行橫向比較,以全面了解學校的學科發展態勢。同時,這也讓學校更加準確地了解其在全球以及同類院校中的位置,從而找好標桿,樹立危機意識,謀劃新的發展,提高學科發展水平。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雖然其大氣科學學科在國內一枝獨秀,但放眼全球,在ESI Top1%學科、ESI高被引論文、ESI熱門論文等方面,其與世界一流學科頂尖大學的差距仍十分明顯。雖然在大氣科學SCIE論文數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占據全球第二的位置,但在大氣科學高被引論文數和大氣科學被引頻次方面其仍處于劣勢。比較欣喜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近十年在大氣科學SCIE論文數方面飛速發展,有躍居全球第一的發展勢頭,但是其論文被引頻次與頂尖大學仍有差距。
學校應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以科研影響力和創新力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引導科研人員瞄準學科前沿與研究熱點,加強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搭建基于學科的國際化平臺,鼓勵科研人員與世界頂尖研究團隊參與協同創新,盡可能在高質量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以提升學校的學術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