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駿屏 周 橋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 400052)
現代學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其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這是一種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F代學徒制注重技能的傳承,由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等,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校企融合不夠緊密、企業參與積極性不大等問題,使現代學徒制的推廣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在2019年4月3日發布了《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明確了我國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原則、條件和支持政策等,鼓勵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數以萬計的“學習工廠”。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結合組織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指導各地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鼓勵支持企業多種方式參與舉辦教育,深度參與“引企入教”改革,推動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化、規范化,發揮企業辦學重要主體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該政策的出臺給企業參與辦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政策平臺。以“生產為主線、生產驅動教學”的職業教學實踐開始進入教學改革視野。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是“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培養。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提升通常采用下面兩種教學模式:一是利用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場所,二是學生進入校外真實企業進行在崗學習。這兩種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都存在以下尚未解決的問題。
目前,校企合作校內實訓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工作室模式和校企混合教學模式。其中,工作室模式的核心是圍繞工作室導師開展工作,教學項目實施與生產項目承接完全依靠導師進行。其缺點是專業適配性較差,雖然對美術設計、音樂創作等創新型和設計型的行業能較好匹配,但不太適合技能應用型行業,如機械制造、計算機網絡、云計算運營與維護等;校企混合教學模式包括校企合作實驗室建設、企業師資參與教學與師資培養等。此模式操作較為簡單,目前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于校企之間的利益關注點存在差異,學校以“教”為主,企業以“產”為先,校企之間的矛盾不易調和,故而其逐步演變成了學校為主導,企業輔助的一種混合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能真正發揮企業的能動性,企業缺乏主動性去思考我應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達到培養學校人才為我或者行業所用的目的。
目前,針對高職學生普遍實施的項目制教學,理論上應該是由“項目驅動教學”,也就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隨著項目的逐步完成而使課程逐步完成。但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常是將項目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割裂分解與簡化,形成了實訓項目圍繞教學需要設計,而不是教學圍繞實際項目需要而教學的情況。這實際是“教學驅動項目”,脫離了生產實際需求。此外,根據企業項目進行教學材料和情景化改造的項目制課程由于要適應大多數學生,必然會進行大量簡化。這也很難實現差異化教學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在實際崗位中對解決問題的多元智能與創造性思維進行鍛煉的需求。
重慶地區有能力成建制地接納高職某一專業的學生進入實際工作崗位進行長時間學習的企業非常少。有的企業只能提供重復性的生產崗位。這難以滿足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產教融合的關鍵是學校和企業主體積極性,這既涉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又事關教育組織形態和政策服務供給方式變革[1]。職業教育發展的“痛點”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夠,高職院校雖然樂意與企業合作,但往往遭遇“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人才培養是一項長周期的投入。由于企業辦職業教育的投入產出比不確定,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未必能夠直接變現,因此企業心存疑慮[2]。“學習工廠”(Learning Factory)是20世紀9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一種理念,是一種基于真實的生產過程和管理流程?!皩W習工廠”理念的根本是通過企業贊助和具體項目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為學生打造真實的工作場域,在“工廠”中完成知識的內化遷移[3]。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政策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有效引導和充分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在鼓勵企業率先探索的同時,積極加大政府支持引導,形成“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勵效應,把數以萬計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學習工廠”[4]。
傳統的實踐性教學,首要關注點是學生,其次才是產品。由于學生個體素質參差不一,因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得不將市場需求弱化去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要求,而使得學生離市場越來越遠,這是“讓市場適應學生”。而“學習工廠”首要關注點是解決生產問題,在優化生產流程、適應社會產品需要的基礎上,系統地達到對學生的知識內化遷移的目的。因此,“學習工廠”是以市場需求進行驅動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市場變化將推動“工廠”生產工藝的變化,從而倒逼學習者不斷學習以趕上市場的變化,真正讓“學生適應市場”。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在進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時,根據現代學徒制校企雙元的特點,進行“1驅動、2主體、3改革”的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即在市場驅動和基于校企雙主體基礎上,實施三教改革而形成“學習工廠”培養模式。
整體建構如圖1所示。

圖1 “1驅動、2主體、3改革”總體構想
驅動:市場需求為驅動。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驅動“學習工廠”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不斷地迭代與更新,才能保持與市場需求的同步。其預想效果是倒逼學習者趕上市場的變化,真正讓“學生適應市場”。
主體:校企雙主體?!皩W習工廠”其核心是“工廠”,以企業為主體。但其設置在校內,需要接受學校的監督與管理,同時學校師資也會參與專業建設與教學實施,故而形成“雙主體”的產教融合模式。企業對接市場、進行生產管理、產品質量管理、工藝升級革新等;學校對學習內容、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改革:“三教”改革。由于“學習工廠”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之適應的教學手段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實踐該人才培養模式將直接推動“教法、教材、教師”的不斷改革。
教師改革:在“工廠”中,學生成為了“學徒、工人”,教師的角色必然將向“師傅、技師”進行轉變。
教材改革:教學載體變成了產品、項目,因此,傳統教材已經不適用?!安僮魇謨允健⒑享撌健苯滩某蔀榱嗽趯嵤┙虒W改革時的一個重要改革內容。
教法改革:在“學習工廠”內,學習演變成了生產,因而本課題教法實踐改革將朝著“目標驅動、項目驅動、行動導向”進行。同時,由于學生的學習進度存在差異性,學生只有達到一定技能標準才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故而教師有必要進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法設計。[5-10]
“學習工廠”教學模式以實際生產為核心,在生產過程中將工藝要求、產品生產內化為職業技能與素養的培養,真正實現了“市場驅動教學”的目的。
因此,“學習工廠”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匹配校企雙元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