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程 趙星宇
(長春理工大學教務處 吉林長春 130022)
退伍大學生從軍營回歸校園,雖然其具備意志品質較強、心理比較成熟、身體素質較高、紀律性較好等精英特質,但是賈敬燦(2014)[1]戴任卿(2017)[2]杜學敏(2019)[3]等人近年來的調研發現,退伍大學生返校后在生活、學習、心理、就業等問題上遇到較大的困難與挑戰,并且難以解決。2016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41號令)第二十一條對退伍大學生轉專業提出明確規定:“休學創業或退役后復學的學生,因自身情況需要轉專業的,學校應當優先考慮。”[4]對此,筆者通過研究長春理工大學2019年退伍大學生轉專業情況,調查分析,指出問題,提出建議,以期幫助退伍大學生更好地完成角色的轉變,搭建健康成長的平臺,為健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供參考。
為了更好得了解退伍大學生的轉專業動機,筆者依據2019年長春理工大學收到的12分轉專業申請及與退伍大學生座談了解的實際情況,可以將其動機歸納為以下三點:
在高中時期,由于沉重的學業壓力,大多數學生未能認清自己的興趣特長,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進入高校后,他們發現對專業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學習能力得不到展現,同時產生想轉又不能轉專業的困擾,無法完成自身的理想抱負。在接到國家的召喚時,學生選擇棄筆從戎。經過2年軍旅生涯的磨煉,隨著閱歷的增加,對生活的感悟,對自身的興趣特長的挖掘,他們對人生產生了新的想法、規劃、定位。回歸校園后,通過轉專業這樣優秀的政策,退伍大學生可以大展拳腳,實現理想抱負。
經過2年與世隔絕的軍旅生涯后,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熱門的專業不再熱門,冷門的專業變得炙手可熱。入伍前高分考入的專業,退伍后不具備明顯優勢,使退伍大學生產生了“轉專業”想法;有的專業停止招生,學生返校后只能進入相同或相近的專業進行學習;還有部分學生入校時是理科,退伍后跟不上學習,或者服役時從事偏文職的工作,因此產生了轉專業的想法。
雖然經歷了2年的磨煉,學生變得心智堅定,可以出色地完成上級交代的工作,但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想法。他們在返校后可能不會申請轉專業,也可能會產生補償心理,跟風申請轉專業。雖然他們符合申請轉專業的要求,但學校如果為其開通綠色通道,則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學生也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跟不上學習進度,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這是學校和社會均不愿意承擔的后果。如果缺乏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發展取向,就難以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盲目轉”“轉后不適應”和“教育資源浪費”等問題,從而導致部分學生陷入轉專業誤區而無法自拔。[5]
因此,高校在建立轉專業制度時,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興趣特長,其能否在新專業、新環境發光發熱,還是更適合在老專業、老環境繼續培養。“以人為本,厚德樹人”,這是高校轉專業小組、面試考核小組的重要指導思想。

表1 2019年申請轉專業及準予轉專業人數統計表
由表1可知,2019年長春理工大學共有退伍大學生28人,其中12人提交申請,主要集中在18、19級。長春理工大學為學生在入校一年后提供優秀本科生轉專業的政策。因此,復學在18級的學生,在錯失第一次轉專業機會的情況下,可以再次申請轉專業,并有二成的學生實現自己的理想。復學到19級的學生,多數為保留入學資格的學生。根據卞禹臣等人的研究[6],保留入學資格的學生多數為沒有考上軍校,但是思想覺悟仍然較高的學生。在返校后,他們沒有放棄自身的積極性,也會表現出璞玉的狀態。這類退伍大學生轉專業成功率較高,高達四成。
退伍大學生轉專業后與普通學生一樣,要面對適應學習、人際、心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困難與挑戰。在所有的困難中,最能體現出其良好融入性的就是能否適應新專業的學習情況。

表2 2019年退伍大學生轉專業后一學期學習情況統計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轉專業成功的退伍大學生,在新專業均表現良好的學習能力,僅有2名學生出現了掛科情況。經與學生深入交流后得知,這是由于培養方案的變化導致的。這說明高校在落實好退伍大學生轉專業工作上的后勁不足。未來高校應加強退伍大學生轉專業后續工作,幫助其融入新的環境當中。
目前,長春理工大學生退伍大學生轉專業政策是合理的。其很好地幫助退伍大學生完成由士兵到學生身份的轉變,巧妙地解決了一系列難題。退伍大學生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完成了他們的理想,完成了自己的學業。這使得退伍大學生不但在部隊成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人生道路上成材,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