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茹
對小學生同伴關系中的存在問題進行改善,對同伴之間的良好交往進行引導,對同伴交往能力進行培養,構建維護良好的同伴關系,既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有利于小學生社會化發展。
一、學校管理和教師教育方面
(一)以課程建設為核心,開發同伴交往課程內容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學會傾聽與表達、移情、分享、合作等。通過班隊活動課、心理健康課的系列學習,讓學生在放松緊張警惕的情緒下,切入課堂主題,情境游戲既讓學生體驗到真實的感受,也讓很多在平時處于隱性的良好關系明朗化,增進同伴之間的友誼和班集體的凝聚力,固定句式的填詞游戲可以讓語言能力不強的學生明確歸納出自己的思想內容,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角色扮演與體驗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各種表達方式的區別如“我訊息”與“你訊息”、傾聽與不傾聽等,促進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
(二)以實踐活動為抓手,注重學生交往體驗過程
良好的同伴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他們獲得知識并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老師的任務在于為兒童創造一個環境、提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為自己建造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
學校除專門設置相關課程之外,可以通過設計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實踐和體驗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團隊精神和配合意識,給學生提供交往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真實情境中體驗、學習中得到對同伴關系問題的真實反饋,讓他們有機會使用學習到的交往技巧。內化各種交往規范,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同伴關系理念,提高獨立解決同伴沖突的能力,實現在交往中學會交往。與其一遍一遍去向學生強調同伴關系的重要性及其意義表現,不如教給他們必要的交往技巧,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段,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針對學生在集體的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同伴關系問題,教師要能夠對其做出相對較好的指引,這樣孩子們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彎路。
(三)以班級管理為載體,搭建學生互助合作平臺
作為一個社會體系,班級每時每刻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理想的班集體能夠讓班級的每一位學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并約定遵守,學生之間有共同的情感聯系和理想追求。在班集體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班級氛圍的影響。因此,對于班級建設和管理,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自主管理的平臺,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協調成員的人際關際,引導學生互幫互助,形成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讓學生在班級常規管理中與同伴的交往更加密切,與同伴的關系更加堅固,并且不斷增加同伴交往的正確意識,提高同伴交往的技能,獲得集體的歸屬感、榮譽感。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需要為了完成共同目標和共同學習任務而進行合作與交流,這得益于合作學習過程中對小組角色的約定,而角色的定位也要求各角色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特性,即促使學生要與自己組的組員進行合作,而不再是單打獨斗,獨自完成相關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如何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學會在不同意見下如何綜合相關的建議和解決辦法,無形之中會培養出學生的合作指導意識,并發展相關合作技能。簡言之,實施班級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不僅僅是讓小學生培養和學習專業的技能,更為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展,使其懂得合作共贏、實踐合作能力、促進合作精神培養,也是體現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方面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建立民主的教養方式,關注支持同伴交往
對于小學生來說,同伴之間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想法和主張,彼此平等,因此他們非??释榻煌M谌胪槿后w之中,獲得同伴接納和認可,建立穩定良好的同伴關系。從同伴關系影響因素的分析來看,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同伴關系有較大影響,不同類型的教養方式與同伴關系的效果相關:與溫暖的、支持型的父母相比較起來,冷漠的、拒絕型的父母更有可能培養出攻擊行為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如果是高度控制型的,那么孩子的社會技巧一般是比較弱的;父母如果是無條件溺愛型的,那么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也表現出較低的控制力;而包容性強、負責任的父母,則可以讓孩子對同伴關系乃至人際關系更有自信心。因此,父母應該指導、鼓勵孩子與同伴進行積極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建立自己喜歡的朋友圈,有目的地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同伴關系,增強互助合作的意識。
(二)發展兒童親社會行為,注重榜樣示范作用
小學生善于模仿,富于想象,好奇心強,他們的行為、想法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很容易被具體、生動、鮮活的榜樣作用所影響。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中,孩子會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在觀察中學習他們認為是正確的行為方式,成人怎樣表現就會影響孩子自己的表現模式。父母在與家人、朋友、同事交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舉止動作、思想觀念、處事態度等,會被孩子不知不覺地復制、運用在自己的同伴交往中,影響著自己對同伴關系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取向。
父母對于自己的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言行舉止,應該時刻注意;對于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要主動承擔,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盡量向孩子傳遞正面的信息,讓孩子在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也能夠以正面的態度去應對;引導孩子在面臨危機時,應該積極地應對。此外,父母對于與家人、朋友、同事的關系,要積極和主動地維護好友好和諧的關系,注意文明禮儀,多說禮貌用語,這些都對孩子自身的同伴關系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父母還要培養孩子人際溝通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鼓勵孩子學會傾聽,在與同伴發生矛盾的時候,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寬容大度,盡量用輕松、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多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這樣一定能建立起更好的同伴關系。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