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

教育當隨時代,全球信息化已經進入5G時代,中國的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設成為世界典范,信息化已經打開通往未來的大門。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學校教育如何把握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和管理中的應用水平?近年來,我校主動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統整資源合理投入,堅持“系統管理、統籌推進”的管理原則,信息化建設力求“確保安全、量入而出、注重實效”,構建“1-4-20(閉環)”智慧校園管理模型,形成了“共識、共通、共建、共享、共成”和“兩項創新應用特色”的智慧教育格局。
一、智慧管理有共識
智慧校園建設校長是關鍵,應該成為倡導者、引領者和示范者。智慧校園的建設,首先是管理意識的更新,“意識不到位、管理易缺位、投入易盲目、資源易浪費”。校長對信息化建設的理解和認識到位,才能有效行動,這是智慧校園能夠整體布局、分步實施的基礎。
智慧管理系統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好的平臺才能有好的體驗,達成共識才能提高管理的效能。學校經過綜合考察,最終采用阿里釘釘構建“智慧管理”基礎,形成“1-4-20(閉環)”智慧校園管理模型(圖1)。經過近兩年的使用,該平臺的高集成、高互通、易操作、易拓展等性能充分顯現,學校行政、教師、家長對平臺高度認可,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平臺中的物資申購、車輛安排、公開課日程、值日反饋、行事歷等事務功能,讓行政管理效能倍增;在學校教代會、教師績效工資考核、年度評優評先等工作中,平臺中的簽到、投票等功能,讓會務公開透明,充分聆聽教師心聲、尊重教師意愿,極大提高了議事的效率,實現了民主管理、科學決策;班級群中的通知、家校本、打卡、班級圈等功能實用易操作,視頻直播功能把班級、學校活動實時分享給家長,家校溝通環境更加清朗,交流更加有序。
良好的平臺使用體驗,讓全校教職工和家長達成共識,幫助學校實現高效的智慧管理,讓學校管理更有效度。
二、智慧環境能共通
學校建成了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系統、工作管理和課程資源平臺,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了行政管理、教學教研和智慧學習需要的信息化應用支撐環境。學校2019年還與相關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推動5G網絡在校園落地。
智慧管理需要信息和資源互通。好的管理平臺不僅能實現信息互通,更能打通軟硬件的藩籬,實現智慧管理的完整生態格局。釘釘平臺不僅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交換機制,打通了行政管理、家校溝通、課程資源、云課堂的通道,更連接了智能考勤、人臉識別、物聯網等硬件系統,實現智慧校園的軟硬件一體化,避免信息孤島的產生,降低了智慧校園的硬件成本,實現管理流程、教師、學生、家長行為的可視與可控。后勤服務部用人臉識別系統管理功能場室,進出人員和時間一目了然,自動生成考勤報表,讓管理留下痕跡,班主任每天統計因病、因事請假的學生,一鍵上報,系統第一時間發布給家長、校醫、中層和校長,因病缺勤學生達到上限數,主動向管理層發布疾病預警信息,確保安全信息的準確與高效。學生成長部的“愛國、環保”系列德育“云課程”,發送給指定班級或家長,學習情況即時查看,一鍵提醒及時完成,數據流連通了部門、班主任、學生和家長。科學組的“鳳仙花種植”小課題網絡打卡任務,讓師生和家長實時看到學生研究的成果,“成長”的過程。數學組的“易錯題云微課”讓學生突破了知識難點,家長輔導有了方向,學習結果實時生成數據,老師即時掌握學情進度。這一切形成了交錯而有序的“數據流”和“數據通道”。
智慧環境通則順達,智慧管理平臺連通了軟硬件空間,連通了學校管理的關鍵環節,連通了德、智、體、美、勞“五育”的課程空間,讓人的行為數據化,讓數據流貫穿管理過程,真正讓管理有智慧。
三、智慧應用善共建
智慧應用能力水平是“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的核心,良好的管理平臺不僅規范校園管理,優化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激發教師的動力。學校一方面通過資源收集、購買引進等方式,不斷完善數字教育資源庫,另一方面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分類,聚合部門、科組等團隊力量,發揮教師的優勢專長,建設起課件、題庫、微課、特色課程、家庭教育等數字資源庫。
在校本資源的建設上,學校將數學、語文、德育、安全作為“試驗田”,發揮樣本示范作用,聚焦應用、從點到面、分步實施,形成了智慧共建的良好格局。例如:數學科組在特級教師畢波的帶領下,運用釘釘“云課堂”,為學生們打造網絡學習空間。他從學生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入手,為學生錄制“易錯題”微課視頻,建立錯題圖片展示、微課視頻講解、“舉一反三”類型題練習等“三段式”學習流程,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和糾正錯誤。通過云平臺發送給指定家長和學生,“一遍不會聽兩遍,哪里不會點哪里”,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在“云課堂”跟著老師多次學習,直至學懂弄通。這樣的學習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歡迎。畢老師的做法得到了數學科組老師們的認同,大家認為這種基于學生“易錯題”展開的線上學習,有效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升學習效能。有了良好的“試驗”效果,數學科組制定《小學生數學錯誤資料庫建設方案》,在畢老師的帶領下,科組老師分工協作,第一批微課視頻和練習題庫已經建成。這種基于學情、指導家長、服務教學的校本“云課程”,已經在語文、科學等多個科組和部門建成。
智慧校園的管理平臺、軟硬件和云課堂的“高集成、高互通”,一鍵式發布貫穿多個平臺,讓老師們容易操作,家長和學生易于接收,智慧共建讓應用落地,加快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進程。
四、智慧成果需共享
智慧校園的建設,管理共識是基礎,環境共通是保障,應用共建是路徑,成果共享是目標。有了前面的基礎,信息化建設的成果自然是共建共享的。學校充分發揮行政的引領作用,加強骨干教師和優秀教師的作用,加快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建立更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資源庫和校本課程體系,在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同時,讓教師感受到信息化的優勢,提升數字資源建設的積極性,讓優質資源實實在在運用到教學中。
學校已經建立了基于本地云盤的文件交換系統和教學資源庫,正在充分挖掘優質網絡平臺資源,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習強國、央視網、安全網校等,形成自建資源和引用資源并重的課程共享體系。在本地云盤,英語科組市區比賽獲獎的資源包分享共用,各類課件、圖片、視頻交流互通;在云課堂,語文科組收集整理學習強國中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視頻,形成“最美誦讀”系列誦讀課程,運用在課前誦讀中;信息安全部整合網絡資源,把《龍崗第一課》、交通消防安全視頻等資源形成系列安全教育課程內容,通過云課程引導家長和學生共同學習。資源共建共享已成為教師的共識,成為教研活動和校本課程開發的常態。
五、智慧人才得共成
信息化建設推動了學校的發展,也促進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教師、學生、學校共同發展。在智慧管理的環境中,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得到激發,主動學習微課制作、視頻剪輯等技術,青年教師積極開展學科教學信息化的應用研究,加強教學實踐,10人次獲得市區級獎項;大力開展職工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每位職工都能有效使用釘釘辦公系統,實現精細化管理;學生參加科技創新、信息技術奧林匹克等競賽,23人次獲得省市級獎項,作品發布在云平臺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六、智慧應用有創新
1.釘釘人臉識別系統優化場館管理。釘釘管理平臺連通了信息化建設的軟硬件空間,人臉識別和考勤系統更具有高性價比。目前,學校的公共空間,如會議室、公開課教室、創客空間、圖書館、前后校門等處,均安裝了該系統。實現了場館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優化了管理流程。學校將在更多公共空間安裝此設備,構建完善的校園場館智能管理系統。
2.“小愛”智能物聯和泛在學習系統。學校運用小米公司的“小愛”音箱和物聯網裝備,集成原有空調、燈光、電源等設備,每班僅用九百元就架構了班級智能管理系統,實現語音控制設備、發布教師留言和展示學生才藝等功能。該智能系統后臺鏈接了大量學習資源和有聲讀物,不僅在教室使用,還安裝在學校開放環境中,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垃圾分類、交通安全等教育情境,通過上傳文字、圖片、視頻資源,成為泛在學習的終端,學校正在逐步建立德育、科普、藝術等半開放式虛實交融的泛在學習系統。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