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嫻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素材”的運用尤為重要。教學素材是學生感受信息技術與生活的聯系的重要資源,選擇有趣的、接近學生喜好的、源自于生活的素材來展現學習內容,構造“有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體驗信息技術的學習價值,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課堂真正“活”起來。筆者認為,巧用素材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已有經驗出發,注重學生的內在需要
在傳授新知識時,教師若能利用素材激發起學生對過去知識的喚醒,注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實現知識的連貫性,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提供的素材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拔高、不脫節、不過易,讓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開展進一步的探究活動。
在《裝扮我們的校園》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備課時準備了裝扮后的校園圖,每個素材都是精心設計的。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使用元件和編輯元件,任務是學生通過使用圖形元件裝扮出一幅美麗的校園圖。首先是一張校園背景圖,學生可從庫里面直接調用花兒、草叢的圖形元件來裝扮校園,鳥兒圖片則讓學生轉換為元件;其次,元件的編輯是本課的難點,改變花朵顏色則可實現難點的突破;第三,讓學生用繪圖工具畫出太陽,一是節省時間,二是在后面的動作補間動畫的學習中可以實現太陽的升起,這就很好地利用了素材,讓知識連貫起來,更好地實現了知識的整體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抓住了學生的興趣。
二、從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興趣點
小學生在課堂上是非常活躍的,但是教師要真正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真正了解學生。小學生喜歡動畫節目,因此里面的卡通人物便成了很好的教學素材,很多小故事也成為了我們課前導入環節吸引學生興趣的好幫手。
在《小海龜尋寶》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準備了一個小海龜游上岸尋寶的小動畫,引起學生興趣后再進行本課的教學。在logo語言編程的教學中,如果每次都只是讓學生一味地寫程序,是很枯燥的,最好能引入一些故事情節。比如,這一課在學生初步學習logo語言編寫的時候,教師利用電影《海底總動員》的片段吸引學生,并成功把小海龜這一卡通形象引入到教學中,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還設置了“小海龜尋寶藏”的環節,學生根據尋寶圖自己編寫程序,最終找到寶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從生活情境出發,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因此布置接近生活的、符合學生喜好的學習任務,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并適應學生發展的。
在學生對Word文檔的學習中,《制作特色賀卡》一課,教師先是展示了很多精心制作的賀卡讓學生欣賞,在探究學習中提出任務:“請給你的家人或朋友制作一張電子賀卡,傳達節日的祝福。”既陶冶了學生美的情操,又讓學生體會信息技術帶給生活的便利,增強情感的表達方式,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在Flash教學中,《幫垃圾分類回箱》一課,教師倡議大家要分類投放垃圾,做個文明的市民,學生通過有趣的動畫制作體驗,表現出對課堂的興趣,教師再加以提升,開展“環保作品設計”小比賽,學生的熱情顯現得淋漓盡致,除了垃圾投放動畫,還有學生自己設計的環保標語等,呈現了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
素材無處不在,教科書里有我們的素材,網絡電影里有我們的素材,生活中有更多精彩的素材……而這些素材經過教師巧妙的加工、處理,必能在課堂上展現另一番風采。只要在巧用素材上注意上述三點,相信信息課堂的趣味性必定越發濃烈,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越發高漲。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