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王茜
專訪“傳媒茶話會”創始人劉燦國
“這幾年的變化太大了,傳媒生態、傳媒茶話會,包括我自己,都在不斷轉型之中。”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劉燦國重復著這樣的話。
2019年12月18日,以“傳媒茶話會”創始人的身份,劉燦國領取了2019品牌傳媒貢獻人物獎,該獎項是品牌聯盟和分眾傳媒在2019(第十四屆)品牌年度人物峰會上頒發的,也是劉燦國領取到的第一個人物專項獎,他笑稱“這回倒過來了,以前是我們評人家。”
“傳媒茶話會”創辦三年,在傳媒界聲名遠揚,受到業內好評,2018年獲得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媒體創新獎”。同時,受到新聞協會和新聞主管部門的表揚和肯定,閱評采納觀點多次。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劉燦國的堅持和理想不可分割。帶著傳媒人的探究,記者走進位于北京亞運村飄亮廣場的“傳媒茶話會”辦公地,聽劉燦國講述他所經歷的那些轉型和改變。

“傳媒茶話會”創始人劉燦國
接觸過劉燦國的人,都會被他的熱心、踏實、專業和認真的精神所感染。他的外貌辨識度很高,符合典型的湖南人特征:圓臉形,寬額角,濃眉細眼,低鼻梁,方下巴。都說“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湖南人能說會道、刀剛火辣、豪爽義氣 、為人熱情的特點,在劉燦國身上展露無遺。辦公室里的他,親切、敏感而不失理性,舉手投足間的氣勢和灑脫,頗有大家風范。
有人說,翻過了最高的那座山,所有人都想聽你的故事,劉燦國或許正處于這樣的階段。記者想了解他的過往,但他卻更愿意談及現在和未來。不過,人生的每一次選擇必將影響生命的軌跡,復盤往日的光榮與夢想,才能領悟如今的堅持和執著從何而來,以及未來要往哪里去。
劉燦國1971年生人,1992 年從湖南湘潭考入蘭州大學新聞系,從選擇大學專業伊始,他就注定和傳媒不可分割。他認為“我上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績一般,但專業能力強”。湖南人的自信,一直扎根于他的血液中。被蘭大新聞系錄取后,剛入學的劉燦國就迫不及待地進入蘭州鐵道設計院的鐵道設計報周末版實習。他堅持在一線采訪,自言“一直是班里發表文章最多的學生”。同時,他還在甘肅省一家雜志做特約記者。
大二的時候,劉燦國成為《中國青年報》一名校園特約通訊員。“當時全國也就三五十個,報紙上刊登了通訊員的學校和名字,我覺得無上榮光。”在同輩人才的激勵下,劉燦國寫文章的積極性更高了,他說:“1994年1月份的上半個月,我光在《甘肅日報》就發表了3篇通訊,七八千字,該報的正式在職記者的文字發表數量也沒有我多。”
新聞系是一個能夠且必須提早進入社會的專業,學校倡導要與社會融為一體。大學4年里,劉燦國稱自己幾乎都是在采訪實習中度過的。
畢業后,劉燦國入職《中國質量報》,成為一名調查記者,他非常重視自己的文字質量。“生產的文字量雖然少,但每一篇都是心血積累”,劉燦國對記者說,盡管自己已經離開國家質監系統多年,但至今仍與不少當年的忠實讀者保持著聯系。
不過,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新聞調查的成稿往往需要經歷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在無題可做的時候,劉燦國陷入“稿荒”了,3個多月的時間里沒出一篇稿件。面臨工作量的考核,他被迫轉崗。劉燦國回憶這段挫折的時候說:“還有一個原因也在于自己對選題比較挑剔,不愿意投入自己不喜歡的領域。”之后,他被刷到報社的經營崗位,但似乎也很快適應了,“我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年的經營任務。”他對記者說。但即便如此,他當時的志向還是想做記者,總感到自己應該去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或北青報這類的媒體,因為那里曾是新聞調查的沃土,但是上天似乎并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2003年,是非典年,也是劉燦國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他被調到國家環保總局,出任中國環境記者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新聞部主任。“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我實現人生起跳的重要節點,為資源整合打開了一扇窗戶。”劉燦國對記者說。
與記者的“單兵作戰”方式不同,記者協會的工作屬于上通下達和協同合作。“也就是從2003年開始,我才明白什么叫作行業資源整合。”劉燦國說。來到中國環境記者協會后,他參與建立了媒體三級聯系網絡,整合了1000多人的理事隊伍,把所有環保系統的新聞人都聚集起來。2006年,他又被調到中國行業報協會(原名中國產業報協會)工作,今年已是第15個年頭。此后工作的最大亮點,當然就是2017年1月17日成立了“傳媒茶話會”公眾號。
“傳媒茶話會”是中國行業報協會的微信公眾號,創立之初就定位于為傳統主流媒體轉型提供參考。“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現在是對新聞界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公號了。”劉燦國說。截至2019年12月,據“傳媒茶話會”的統計,粉絲已經突破12萬。2017年初上線至今,公號頭條篇均閱讀量達到1萬+,已實現10萬+文章將近20篇和1篇300萬+文章。這個流量對于那些風頭正勁的新媒體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全國有記者證的新聞從業者僅有20多萬的情況下,一個垂直類媒體研究公號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2019年9月,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新聞戰線》全刊轉載“傳媒茶話會”的原創文章,這在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實屬罕見。
如何在3年的時間里,做到行業中的翹楚?劉燦國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找準定位非常重要。公號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央媒的改革融合,以高質量的內容吸引高端的讀者,切實做到了“傳統媒體人前進的指路明燈”。同時,不斷增加權威性,堅持“富養”內容。尤其是對傳媒行業的綜合性研究,努力結合主流媒體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呈現的觀點盡可能有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因為內容是傳播力的核心,沒有內容就沒有傳播力。”劉燦國說。
劉燦國在一次采訪中強調:“‘傳媒茶話會’是一個嚴肅的公眾號,第一位是權威性,第二位才是影響力。因權威報道產生的影響力,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影響力”。“傳媒茶話會”總編輯陳銀峰也曾寫道:若將技術比作渠道,內容就是水。沒有水,要渠道何用?
在“傳媒茶話會”的文章中,涉及媒介經濟觀察、業務指導、個案解讀、新聞人物、理論研究以及傳媒未來等各個領域,傳統媒體轉型問題和對策的文章,獲得的點擊率普遍較高。比如去年年底的文章《僅留11人辦報!新京報為何全員轉型到新媒體?》,由于議題切中了紙媒轉型的痛點,在10小時內突破10萬+。另外,業務指導性和行業信息發布類的稿件關注度也很高,唯一一篇獲得300萬+的文章是去年70周年國慶前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18種不規范表述請注意!》《媒體人必讀:“一帶一路”報道中這些雷區千萬不要碰》《獨家!18家中央新聞單位最新排序已確定》等文章都是10萬+。除此之外,“傳媒茶話會”一直沒有放棄對新聞熱點事件的信息追蹤,常常會針對新聞線索了解情況,發布觀點。比如“蘭大校友自殺事件”“設在梅地亞中心的冒牌CCTV事件”“冒牌鳳凰通訊社”,以及前不久剛剛發生的“民航醫院殺醫生事件”等等,這類文章的轉發量也很高。
想要維持內容的高水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為內容把關,需要人才管理機制的升級。劉燦國對記者說,“傳媒茶話會”的采編人員績效考核標準與傳統媒體有很大不同,起步之初就向互聯網媒體看齊,“以寫稿量考核,是一種很落后的方式,但是當今大部分傳統媒體還在沿用”。
“傳媒茶話會”績效考核標準有四類:選題是自己找的還是領導派的;采訪量有多大;漲粉數量多少;閱讀數量多少。盡管新媒體領域崇尚“流量為王”,但閱讀數量并不是“傳媒茶話會”的首要考核標準,因為相對于單篇的閱讀量,漲粉數才是關鍵所在。劉燦國分析發現,閱讀量高,但漲粉數少,說明文章的讀者不是核心人群。閱讀數一般,但漲粉數量高,表明行業中的“鐵粉”受到吸引,而這些受眾,才是重點研究和服務的對象。
劉燦國認為,一切站在受眾角度生產的內容,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就像總編輯陳銀峰所寫:互聯網時代,算法改變的是內容分發,但改變不了內容本身。融合轉型,融到深處,更要回歸傳統。
從事傳媒行業研究多年,劉燦國深刻感受到了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媒體面臨的生存壓力和困境。他與記者的長談中,提及最多的都是轉型、變化、適應、生存、發展之類的話題。在記者問道:“為何傳統媒體本來在內容領域優勢明顯,但是進入新媒體領域之后,推出一篇10萬+的文章卻舉步維艱”的時候,劉燦國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習慣單向傳播,受眾定位不夠精準,服務意識欠缺。因此需要習慣雙向溝通。有些編輯的話語體系都是錯的,每個媒體都需要有精準定位。
受眾定位不夠精準的問題,則在于對受眾的不了解。“要想做好內容,必須為自己的受眾精準畫像,評估受眾需要什么樣的內容,不適合或不需要的堅決放棄。”劉燦國認為,不把受眾當回事,不把受眾需求放在首位的媒體注定是失敗的。目前,英美國家的主流媒體漸漸從原來的“廣告商中心”重新回到“讀者中心”。
服務意識其實是自我定位的問題,在意受眾,關心受眾,服務受眾,才能獲得受眾支持。“因此,我經常對編輯記者說,要對這個行業里的人充滿感情,切忌墨守成規和單向思維”。“傳媒茶話會”在溝通讀者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建立了很多的讀者群,群中除了推送自己公號的文章以外,每日還會為讀者提供新聞早茶服務,精選國內外重大新聞消息快訊。與讀者的互動信息中,可以發現受眾的需求。有很多讀者留言說,“傳媒茶話會”的每一篇文章,都會仔細閱讀。
劉燦國總結說,對于媒體來說,“源”和“流”得來不易,改變單向傳播思維,才能將“源”做好;改變不和用戶打交道的習慣,才能把“流”做好。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傳媒研究的道路上,劉燦國從未停止過開拓與創新,在為傳統媒體提供轉型參考的同時,“傳媒茶話會”本身也處于不斷調整和變革之中。比如,不斷嘗試技術和操作方式上的“小融合”,以及推進采編、經營、融合、版權四個方面的“大融合”。
目前階段,“傳媒茶話會”正在積極促成中國財經版權聯盟的落地,因為傳統媒體在版權領域向來重視不足,這是未來的主要工作方向。去年12月7日,由中國行業報協會主辦、“傳媒茶話會”承辦的“2019第四屆產經媒體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發布的《2019年中國產經媒體融合發展實踐報告》中,匯集了大數據來說明,新聞作品侵權現象已經成為常態,而主流媒體的版權是無形資產,需要重點保護,這也是傳統主流媒體未來盈利的一個重要部分。深化版權合作,捍衛版權資產,這也是中國財經版權聯盟成立的意義。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劉燦國帶領他的團隊固守著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堅持以最笨的方式生產內容,并為那些在寒冬中開創新天地的主流媒體鼓掌,精心寫下一個個傳統媒體轉型成功的奮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