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有助于提高教師職業教育能力,推進高職課程體系改革和高職院校的發展。目前高職院校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存在對企業教師工作站的認識不夠深入、教師培養目標不明確、企業缺乏動力和熱情、校企支持和配套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對此,文章提出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師資培養機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教育教學機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協同發展機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信息化聯動機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服務保障機制等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企業教師工作站;運行機制
[作者簡介]魏欽(1975- ),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江蘇 蘇州? 215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高職院校‘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b/2018/03/03)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3-0081-04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為了加強我國高職院校快速發展,需要大力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高職院校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教師對相關工作崗位會增強職業了解,增加職業體驗,提高職業能力,促進教師系統掌握實踐業務技術流程、職業崗位導向與職業素質技能,有利于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培養,有益于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的重要性
圍繞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要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和教育部等七部門發布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等文件精神,秉承教學與實踐相統一的教育原則,高職院校要從戰略高度加強“雙師”隊伍建設,高度重視教師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教師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科研能力,同時又要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通過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派駐教師走進企業,使教師在企業實踐中提高專業操作和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推動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進而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一)有助于提高教師職業教育能力
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主要目的是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拉近企業與專業教學的距離,教師走進企業實踐崗位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實踐業務技術流程、熟悉職業崗位導向與職工素質技能的要求,提高教師的實踐運用與科技研發能力,實現教學內容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學畢業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缺乏企業實際操作的工作經歷。通過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能夠促使教師走進企業實踐,以充分理解與掌握企業生產服務體系,與企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學習到最新的實踐操作技術信息。教師在企業實踐,有助于教學理念的更新、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師掌握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把握教學的全局觀,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有助于推進高職課程體系改革
企業教師工作站有助于深化專業內涵、推進課程改革,實現專業理論課程與企業實踐操作相結合。通過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掌握專業崗位發展導向,了解專業課程核心標準,從而形成完整的教學實踐內容,推動教師培養與課程建設相結合、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結合、與產學合作項目相結合,從而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通過企業實踐,教師能夠更深入了解本專業人才培養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基于校企雙方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編寫實訓教材,更好地建立起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的高職課程體系。
(三)有助于高職院校的發展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要陣地,著眼于培養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有助于高職院校及時跟蹤行業發展動態,了解企業發展趨勢、崗位要求和技能標準,實現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贏的合作辦學目標。教師進駐企業深度參與生產過程,有助于實現“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全面轉型,推進和深化高職院校工作過程系統化改革;教師與技術骨干組建混編師資團隊,能有效解決教學與實踐、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有助于與企業建立師資互派、共同培養的機制,形成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構建出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院校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對企業教師工作站的認識不夠深入
有些高職院校為了落實國務院、教育部關于教師輪訓制度和企業實踐要求,建立了包含企業教師工作站在內的各類教師實踐平臺。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并未充分理解企業教師工作站的重要意義,在企業教師工作站運行期間,實際派駐教師較少,派駐制度缺失,一些院校將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建立作為解決師資出口、學校評優考核的主要手段,對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建設內容缺乏深度思考。很多教師在駐企期間的工作內容是以交流研討為主,不能實際掌握企業生產過程,難以提高實踐操作運用能力。企業教師工作站失去了真實的價值與作用,工作內容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對教師企業實踐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對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的未來發展策略缺乏深層次的思考。
(二)教師培養目標不明確
高職院校通過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拉近了企業與學校的距離,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然而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目標不明確,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目的不是提高專業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而是借助平臺安排學生入企,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甚至將企業教師工作站當作就業途徑的擴展,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完全忽視了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的作用和教師的培養目標,忽略了教師實踐技能和運用能力的有效培訓,同時浪費了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培養經費。
(三)企業缺乏動力和熱情
企業與高職院校進行產教融合,只有取得最大化的利益才能夠維系雙方關系。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由于企業與學校價值取向不一致,往往會出現校熱企冷的現象。有些高職院校的師資水平不甚理想,專任教師開展科技攻關項目或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能力缺乏,一些教師不了解行業和企業發展趨勢,不具備解決技術難題的能力,不能為企業“把脈問診”,不能為企業提供完善的技術咨詢與服務。這些高職院校并沒有具備強有力的優勢吸引企業,導致企業缺少積極性,校企合作實質性進展緩慢,合作關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名存實亡。
(四)校企支持和配套政策不到位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教發〔2014〕6號)指出,“要建立一批職業教育教師實踐企業基地,實行新任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教師定期實踐制度”。對于加強和推進教師進企業實踐,國家在宏觀層面出臺了很多指導性的意見,但能夠根據文件精神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和細化措施的高職院校并不多,再加上執行力不夠,使得有關制度形同虛設。高職院校在體制機制建設上,對積極進駐企業教師工作站的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保障和制度保障;企業由于缺乏內生動力,在校企信息交換機制、進站教師綜合考評機制、企業專家專項指導機制等方面,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三、企業教師工作站的運行機制
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建立,能夠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實現校企互融、資源共享的合作目標,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實現“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全面轉型。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建設符合校企雙方的共同訴求,為增強高職院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為校企雙方合作提供良好的溝通平臺,為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新途徑,需要不斷完善企業教師工作站運行機制,多措并舉提高企業教師工作站的運行效率。
(一)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師資培養機制
建立導師負責制,聘請優秀的企業骨干人員為企業教師工作站導師,導師負責針對性實施指導,落實具體實施步驟,有計劃地開展教學活動;建立互助研究制,以工作站負責人為主要管理者,導師與成員結對管理,積極交流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經驗,成員之間圍繞共同項目相互開展檢查和評估;建立課題引領制,在生產實踐、創新研發、技術改造、工藝革新等方面開展課題研究,駐企教師既要重視理論研究,也要重視應用研究,還要注重將課題成果進行實踐轉化;建立目標考核制,為確保教師在駐企期間既能提高自身的教學實踐水平,又能較好地完成企業任務,企業教師工作站擬定考核指標,對教師企業實踐的計劃、內容、任務進行考核評價,從而提高企業教師工作站的運行效率和教學管理質量。
(二)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教育教學機制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清晰準確地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高職院校要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通過企業教師工作站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在教師教學設計方面,教師在企業教師工作站能夠充分理解教學內容、企業實踐操作的差異,了解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在設計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時會更加符合企業實際操作要求,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工作崗位,使教學內容更具有專業性、實踐性。在學生實踐教育方面,高職院校要定期組織學生深入企業教師工作站,在企業工程師和駐企教師指導下,以真實職業環境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對學生進行崗位職業規范訓練,延伸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功能,使學生的發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協同發展機制
高職院校要積極構建校企協同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優勢互補、協作配合、綜合集成的專兼職教學團隊。以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協同合作為前提,通過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高職院校聯合企業共同培養師資,搭建教師與技術人員角色轉換的流動通道,實現教師校內理論、實踐教學與企業技術技能應用的同步發展。在企業教師工作站,一方面,專業教師通過崗位鍛煉積累實踐操作經驗,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進行深度融合,提高教師的職業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立足企業進行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幫助企業解決在技術革新、文化提升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幫助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和創新發展,實現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優勢互補,實現企業與高職院校的互利共贏、共同進步與協同發展的局面。
(四)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信息化聯動機制
隨著科學技術創新發展,在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中應該加快融入信息技術,建立信息聯動機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起一套基于“互聯網+”的績效管理和評估信息化系統。對教師從進站到出站進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將企業實踐操作生產線打造為數字化學習工作站,開發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信息系統,實現企業到高職院校的信息流,將信息網絡和信息技術的企業實踐和教育教學進行聯動,做到企業生產流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直觀立體地感受企業先進的實踐操作技術,實現生產實踐的信息聯動和教學數字化,豐富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充實教師的教學內容,體現企業教師工作站的教育價值,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加專業、科學,具有實踐運用價值。
(五)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服務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應建立服務與保障措施,強化企業教師工作站管理。在組織保障上,應該成立企業教師工作站服務部門,制定完善的企業教師工作站服務保障制度,提高企業教師工作站的有效性。工作站服務部門定期組織高職院校教師、學生與企業工作人員進行相互走訪、學習交流,雙方共同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將技術理論與技術實踐有效結合;在經費保障上,高職院校的人事部門在年初經費預算時應加大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的經費投入,建立專項資金,設立使用明細,明確使用路徑,實行專款專用;在激勵保障上,定期對進駐企業教師工作站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及駐站成果等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在獎勵性分配、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等方面對駐站教師予以政策傾斜。
綜上所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支持高水平學校和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高職院校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建設和有效運行,對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推進高職課程體系改革,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建設和完善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教師培養模式、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校企協同發展、加強信息化聯動、強化服務保障,建立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秀玲,張蕾,杜璋璋,等 .“學訓交互,證賽交融,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與長效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3):69-70.
[2]肖鳳翔,張弛.“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69-74.
[3]宋艷芳,騫大闖.論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72-73.
[4]原波,何顯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研究與借鑒[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