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敏
(浙江杭州天地實驗小學 浙江杭州 310000)
《開國大典》是一篇眾所周知的課文,原先安排在人教版五上第八單元,而在統編版里,則放在了六上第二單元。不管是年級安排還是單元目標設置,亦或是課后題設計,兩個版本的教材都存在明顯的不同。
統編版和人教版都是單元整組編寫,但在單元目標的設置上卻有所不同。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走近毛澤東”,單元要求是感受毛澤東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并了解描寫人物的一些方法。目標指向的是“思想情感”和“人物描寫方法”。
統編版語文教材,一方面按照“內容主題”安排單元課文,另一方面又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單元語文要素有兩點,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二是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從課堂的閱讀教學和該單元的習作教學來看,都指向“點面結合寫場面”。
從文章的內容上看,《開國大典》非常適合進行“點面結合寫場面”的閱讀教學。課文先后描寫了“會場”“典禮”“閱兵”“游行”四個場面,尤其是“典禮”和“閱兵”這兩個議程的敘寫,是點面結合寫場面方法的最好舉例。比如,“閱兵”這一場面寫得相對集中,先是用一句話整體交代閱兵式的情況,繼而通過一個“開頭”,四個“接著”描寫了各個軍種方陣的特點,讓我們從細節之處感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威武強大。結構上“面—點—面”,有點有面,點面結合,效果上以面襯點,閱兵式的盛大不言而喻[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了第三學段(5-6年級)閱讀上的目標,其中有一點是:“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結合《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我們可以讓學生練習簡單描述印象深刻的場景,無論是“會場”“典禮”“閱兵”“游行”中哪一個場面,都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去描述,不僅達成了課文教學的閱讀目標,更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讓其能條理清晰地描述場景,表達自己的感受[1]。
這個單元安排的課文緊扣住“點面結合寫場面”,除《開國大典》以外,《狼牙上五壯士》中“誘敵上山”的場面,《燈光》中戰斗的場面等,都適合引導學生去發現和體會點面結合的寫法。
統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提及,教材里每一課的思考題和拓展題對于提升學生知識點或能力點都非常重要。因此,課后習題的作用不可忽視。
對比兩個版本的教材,我們發現:

版本 課后習題 編排意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記敘開國大典的,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和主要內容人教版默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毛主席的動作和群眾反映的語句,說說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課文信息提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語,體會人們當時的心情,再從課文中找出能表達人們強烈感情的句子討論交流。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背誦、抄寫課文第七自然段。 積累語言默讀課文,體會新中國成立時人們自豪、激動的心情。想想從群眾入場到游行結束,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連起來簡要說說開國大典的過程。體會情感,提煉信息進行概括,掌握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統編版讀寫閱兵式的過程,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面的。聚焦關鍵句段,了解文章寫作手法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字里行間傳達出的熱烈、莊嚴的氣氛。再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在旁邊作批注,和同學交流。抓關鍵語句,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作批注
相同之處: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不同之處:
統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要求更明確、更具體,注重對學生思維廣度的鍛煉。同樣是讀句子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人教版要求“注意加點詞語,體會人們當時的心情”,只說體會心情,而且提示了詞語,學生的思維容易被限制。而統編版要求“體會字里行間傳達出的熱烈、莊嚴的氣氛”,提出明確的要求,即體會“熱烈、莊嚴的氛圍”。同時,學生可以多角度去發現詞語、句子的使用,只要圍繞“熱烈、莊嚴的氛圍”來理解就可以。學生的思維更容易被激發,思維會更有廣度。
統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更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比如,人教版在要求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時,沒有提示學生可以采用何種方法。而統編版則提到“想想從群眾入場到游行結束,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連起來簡要說說開國大典的過程”,這里暗含了一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串聯法,將課文中所寫的各個場面串聯起來,就是整個開國大典的過程,即課文的主要內容。再如,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與例子相似的句子,與同學交流其表達作用時,統編版多了一個“作批注”,這是在教學生閱讀的方法,并提醒學生養成邊閱讀邊作批注的好習慣[3]。
統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更緊扣單元目標的語文要素,注重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統編版《開國大典》課后3道習題,有2道都指向單元目標“點面結合寫場面”,尤其是第2題,聚焦“閱兵式”這個場面,分析作者的寫法,讓學生去思考、判斷作者是如何描寫場面的,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溫儒敏教授在談到如何使用統編版教材時,提及:“老師們教學實踐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單元順序來安排教學,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題,要特別注意語文知識、能力的落實這條線。還要注意把單元中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幾方面結合起來。”因此,我們在進行單元課文教學時,可以適當結合單元習作。
比較兩個版本,人教版的單元習作是這樣要求的:“《開國大典》中,作者把開國大典的過程和場景寫得很清楚。我們也可以選取一個場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寫的時候要把場景寫具體,寫清楚。”簡言之,習作要求是“用時間順序把一個場景寫具體,寫清楚”,但在人教版第八單元的編排意圖和目標中,以及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中,都沒有明確出現“寫場景”的學習要求,更沒有出現“寫場景”的寫作方法分析和引導。因此,課文的閱讀教學與單元的習作教學是不易結合的,甚至有些脫節。
而統編版的習作中,雖沒有提到《開國大典》這篇課文,但從習作的第二個要求“寫活動的場面時,既要關注整個場景,也要注意同學的表現,寫一寫他們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我們不難聯想到《開國大典》的課后題2,明確提出“課文是如何描寫閱兵式這個場面的”。我們在課堂教學時,一定會分析閱兵式這部分“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方法,正好可以進行習作方法的指導,甚至進行遷移訓練,一舉兩得,將課文教學與習作指導有機結合。
由此可見,統編版教材更注重單元課文與習作的結合,注重單元語文要素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比較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設計及作用,可以明確把握統編版教材的編寫意圖,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寫道:“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充分了解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這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的前提[1]。
統編版教材保留了《開國大典》這一經典課文,安排在了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這個單元的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語文要素是“點面結合寫場面”。《開國大典》將兩者完美融合,文中有很多場面,有多處“點面結合”的實例,語言樸實,可作為學生學習的范本。編排這篇課文旨在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點”、什么是“面”,如何“點面結合寫場面”,以及通過點面結合的描寫,體會開國大典的莊嚴、熱烈氣氛,全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的激動、自豪之情[4]。
根據這個單元的單元目標,以及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我們可以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梳理大典的主要內容,概括主要場面,概述大典的盛況。
2.聚焦關鍵語句,品詞析句,從字里行間感受大典的莊嚴、熱烈和人民群眾的自豪、激動。
3.重點品讀“閱兵式”這個場面,感受作者抓特點來寫不同方陣,體會作者詳細寫群眾表現來側面襯托閱兵式激動人心的構思。
4.遷移運用,模仿“閱兵式”的寫法,寫一個活動場面,如拔河比賽。
這樣制定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清晰明了,能緊扣語文要素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2019年秋,全國統一使用統編版教材,這是教育革新的必然選擇,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如何用好、用足統編教材?如何讓保留下的經典課文煥發出新的魅力呢?筆者認為,在解讀教材、明確教學內容時,可以用對比研究、課后題分析、單元目標細化等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編者意圖,更好地理清語文要素,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讓學生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