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虎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之后,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有效研究,便于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效引入合理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可以在深入探究基礎性道德與法治知識之際,更好地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任務[1]。
根據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當人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大腦會獲得放松,便于學生快速學習與記憶,同時,學生對自己周圍的事物始終充滿好奇心。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知識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則應注重在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有效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積極鼓勵學生嘗試并探究,使學生在深入探究中迅速建立新的認知,最終在實踐學習中有效驗證其理論知識,因此,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時,教師應注重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與參與度,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價值,并在學生熱愛學習的基礎上,對生活產生更好的情感認知[2]。
例如,在《情緒的管理》的教學過程中,本節課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為后面的情感學習做鋪墊,因此,在學習本框架內容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注重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注重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的優良品質,深化學生對和諧、友善及法治的理解。教師可利用PPT為學生展示圖片:《朗讀者》節目中斯琴高娃飽含深情地讀了賈平凹《寫給母親》的散文,她哭了,董卿也哭了,觀眾也哭了。從這可以體現情緒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什么?讓學生進行有效觀察,深入了解到情緒具有傳染性的特點,之后組織情緒辯論賽:情緒表達恰當還是隨心所欲,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引領學生主動辯論,學會利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事物。
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是一種心靈感受,與學生的個性特點有著強烈的關系。在同一教學情境中,部分學生往往會反映比較敏捷、思路清晰,但是有的學生則會處于短路的狀態。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前者大部分則采取直觀的思維方式,可以快速找到道德與法治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學生經常進行這樣的聯系,尋找規律也就會更快,可促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中形成固有的學習經驗。因此,在教學環節中,要想讓學生內心想法自由安全地表達出來,教師則應為學生創設條件,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自由與充分的交流,并在交流與互動中增進了解,借鑒他人優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3]。
例如,在《誠實守信》的教學過程中,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人格成長與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青春期的學生一般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出現沖動,許下的承諾難以兌現,為了守護自己的面子會出現說謊的現象。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針對誠信進行交流,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思考,下列事件是否應該記入誠信目錄?將軍欺騙士兵說,援兵就要趕到,以此鼓舞士氣,并取得了勝利;孩子拒不吃藥,父親告訴孩子藥很好吃,最終孩子得以康復。你遇到過哪些不好說真話的情況?你是如何處理的?最后使學生認識到結合具體情景,權衡利弊,堅持原則,了解誠信也是需要智慧的。
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在具體活動中,要注重積極有效的引導,適度啟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參與其中,使學生積極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發揮。另外,注重學生情緒發展的變化,給予學生適度的指導與建議,引領學生從最初的勇氣情緒階段上升到開悟情緒階段,從而打造情緒氛圍金字塔模式[4]。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是一個漸進、沉淀與逐步積累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很長時間內感知與體驗,必然會構建起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要求教師注重結合學生實際特點,引導學生善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擴展情緒應用細則,把握每個道德與法治知識點。教師則在腦為導向指導下,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中,多活動、多思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