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瓊

【摘要】現代化轉型時期,新媒體和網絡的發達給文學經典的傳播和接受帶來了新的契機,也使中國現代文學的文本細讀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文本細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語感和審美能力,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和教學者必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在媒介文化語境下,文本細讀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調動讀者閱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通過文本細讀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使讀者進入文本等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媒介文化;中國現代文學;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I0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2.024
隨著媒介時代的到來,一方面,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在當代的傳播方式、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上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亟待新的調整。而另一方面,新媒體和網絡的發達使文學創作、傳播與接受呈現前所未有的新景象,為文學發展和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1]。
文本細讀作為一種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等感官,將無聲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有聲的、感受和品味藝術世界的閱讀過程,是作者與讀者、作品間的對話和溝通[2]。文本細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語感和審美能力,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和教學者必備的基本素質。然而,在媒介文化語境的影響下,人們的閱讀興趣、閱讀方式、閱讀思維正在發生著變化,這是每一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和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媒介文化語境下中國現代文學文本細讀的現實境遇
媒介環境對文學閱讀的沖擊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媒介文化正在改變著文學閱讀的方式。這一現象的影響對于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因此,在媒介文化語境下,了解中國現代文學文本細讀的現實境遇至關重要。
媒介文化語境下,人們的閱讀興趣正在發生變化,在多數讀者看來,中國現代文學已然成為“過去”,因此難以理解那個時代之下人們的思想、行為以及他們所處的現實社會,無法產生情感共鳴,他們更愿意閱讀網絡小說,或是通過影視劇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而不愿靜下心來走進文本。而在今天的網絡時代,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文本閱讀也日益被碎片化。
1.媒介文化語境下,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變化
如今,影視媒介、數字媒介已經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以及信息獲取渠道,讀屏開始成為人們主要的閱讀方式。在新媒體語境下,現代文學經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滲透和擠壓,尤其在互聯網出現以后,現代文學經典的讀者接受狀況更是令人擔憂。文字轉換成圖像,使接受者的感知結構得以重塑,但讀屏代替讀書,閱讀過程中的沉思與冥想便難以啟動。這無形中破壞了讀者的閱讀狀態,也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
2.媒介文化語境下,人們的思維和認知發生了變化
由于從小大量接觸影視作品和電子產品,紙質閱讀相對匱乏,致使當代年輕人很難沉淀下來閱讀紙質文本。尤其是中學階段,由于學業壓力大,學生更多的是關注做題與考試,系統性的閱讀行為較少,因此難以形成文本細讀的習慣。而閱讀經典文本的過程實際上是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與作者碰撞的過程。讀者對于經典作品的選擇和閱讀實際上也體現了讀者自身的價值理念,每一部經典作品的產生、經典意義的實現,都是作者和讀者關于人生態度的交流,關于價值理念的對話,從而達成某種共鳴[3]。因此,文本細讀的缺乏,直接影響的是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念和思維認知態度。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多所高校對于媒介文化下現代文學所面臨的現實境遇開始有所警覺,如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文學教學中的文學性和審美教育重新得到重視;在中小學教學中,學校與教師也開始注重培養學生文學經典文本細讀的習慣。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者和教學者,每位讀者都應該深入到文本中,分析、鑒賞文本語言,只有真切而深入地體驗文學作品,才能破除思維定式,提高自己的文學審美感知能力和思想認知能力。
二、媒介文化語境下中國現代文學文本細讀的具體策略
媒介文化語境下,文本細讀對于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調動讀者閱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通過文本細讀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讓讀者進入文本等問題值得深入研究。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對我國現代文學閱讀市場的了解,提出以下建議。
1.搭建媒介平臺,引導學生提高文本細讀質量
文本細讀是讀者對文學本體的關注,是對語言的深入感知,也是文學教育所追求的文學性切實實現的有效途徑。讀者在靜下心來沉潛到文本中后,結合具體的閱讀方法,便可提高其閱讀質量。這就要求讀者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閱讀方法,在對文學文本具有細讀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方法分析作品。因此,作者或是出版機構可為閱讀者搭建媒介平臺,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網站、開展網上閱讀活動、錄制閱讀指導視頻、開設中國現代文學閱讀講堂、出版電子書籍等媒介方式,引導讀者的閱讀方式,提高讀者的閱讀質量。
文本細讀法是在20世紀前期由英美的新批評派提出的理論主張,新批評派主張通過語義分析和探究作品語言,強調文本語言與思想的關系,展開對文本審美意蘊的探討。在長期的發展中,文學經典經歷了不斷被構建的過程,因此,分析文本既要從其語言、修辭技巧方面入手,也要重視其情感層面的感知、文本的內涵以及思想情感。關于我國當代文本細讀的方法,如錢鐘書的傳統評點式細讀注重考據,即將文本細讀與考據相結合,考證文本中的重點字詞和注釋,使細讀更加的客觀、公正;朱自清先生的文本細讀法,主要是分析古典詩詞作品,在文本細讀中理解作品的意義,這一方法也可用于現代文學中的詩歌細讀;王富仁的細讀法與歷史批評法相融合,將文本細讀與作家的人生經歷、思想情感和社會背景相結合,可用于中國現代文學各種文體的細讀;錢理群文本細讀的代表作是《名家重讀》,圍繞“立人”的教育觀提出“知人論世”“因聲求氣”“以題解文”,注重對作家與其思想的挖掘,這些觀點適用于閱讀現代文學;孫紹振的代表作《名作細讀》主要針對語文閱讀教學所提出;王先霈的《文學文本講演錄》《文學文本解讀》將細讀與文學理論教學相結合;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立足于文學作品,主要細讀現代小說文本,可以作為小說細讀的范本。
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引導讀者從閱讀文學作品上升到理論思考,再運用相應的文學理論對作品進行剖析和評論,讀者的文學修養便得以提高,從而對其所閱讀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4]。掌握具體的細讀方法可使閱讀更加準確、深入,避免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錯誤解讀、妄加評論。
2.為數字閱讀的文本細讀做補充
進入電子時代、讀圖時代、網絡時代,人們的閱讀來源主要依靠媒介和網絡。如今,我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已不僅僅是通過文字和書本,還有各種電子媒介,這些新興媒體正在極大地改變著我們的感知方式。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在當代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日益多樣,其中,影像化傳播和電子閱讀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傳播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文學經典以影視形態走進民眾的生活,以此拉近與大眾的距離,擴大受眾范圍。影視、網絡以其動感的聲像、豐富的畫面、大眾化的內容縮短了觀眾與文學作品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但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們超越現實的想象力和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情境。一方面,單純從影視、網絡了解文學作品,獲取到的只會是大概的故事情節,無法領略到文本的魅力,甚至會受不同編劇對作品不同理解的干擾,對文學經典本身形成一種“誤讀”。另一方面,影視劇主要關注的是演員、場面、故事情節等要素,而文學作品關注的是語言、修辭、結構、思想內涵、文化底蘊等要素。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讀者需要養成查閱資料、積極求證的習慣,經過理性分析、反復推敲,從具體的標題、重點字詞、重復詞句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水平;從不同時期的經典文本中領略作家的人文情懷和社會擔當,及其思想內涵和人格魅力,體會不同風格的作家和作品。
因此,比較影視接受和文本閱讀的優劣,文本閱讀對于認識、解讀名著要優于影視接受,而要真正從閱讀中得到快樂,從閱讀中感悟人生,從閱讀中提高素養,讀者必須沉潛進文本進行細讀與揣摩。文本細讀一定要從文本實際出發,緊扣上下文,離開文本,則會失去最重要的根基。影視改編雖不能代表文本原著的閱讀,但它具有自身的傳播優勢,因此,可以合理利用影像化傳播,讓中國文學經典進入公眾視線,所謂合理化即影視改編不能脫離和扭曲原著。出版行業可利用影視傳播出版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及其文本細讀指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加深其對作品的認識,引導作者通過比較,認識到文本細讀的魅力。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資源,從影視改編到文本閱讀,將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相結合,讓文本細讀融入讀者的日常閱讀中去。
3.借助媒介資源,拓展文本細讀的視野
隨著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數字化轉換,作者可以合理利用大數據查找功能和分析功能,找到自己想要閱讀的作品,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閱讀到作品原始的影印本,這種快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本細讀的視野,因此,媒介文化語境下,有利于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同時,讀者可借助網絡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動態,隨時查閱優質的學術文章,了解具有啟示意義的學術會議,關注學術價值高的公眾號和期刊網址,通過電子閱讀,擴展閱讀的范圍。除此之外,作者或出版機構還可通過在網絡上建立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微信公眾號或網站,分多個板塊向讀者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文本細讀,包括經典原文、名家評論、方法指導、學術動態、交流研討等,讓讀者通過網絡閱讀、學習、交流,拓寬視野。讀者在閱讀文本時,結合作家和評論家們所寫的序跋、評注、賞析以及評論,與自己的閱讀感受相比較,便可進一步感受文本的內涵和意義。面對時代轉型,文學史的編著者們花費大量心思,力求文學史的寫作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適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如朱棟霖2018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三版)在每一章節的前后都附上了二維碼,章節前主要是本章各位專家的視頻課,章節后的“研習提升”是每一章節所提供的優秀文論,學生可掃描二維碼進行閱讀,既方便又快捷。
文本細讀不僅僅是一種閱讀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閱讀者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媒介進入文本,還可掌握閱讀的技巧,有效利用閱讀資源,提高閱讀質量,最終達到凸顯經典關于“人”的問題的深切表達[5]。媒介文化語境下,文本細讀能夠真正實現讀者與作者,乃至讀者與讀者的“精神對話”,實現作品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汪文華.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當代傳播與接受”學術研討會綜述[J].創作與評論,2014(24).
[2]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劉勇.對話經典:人生價值的選擇[J].名作欣賞,2016(13).
[4]王卓慈.文本細讀與名著選本的疊交匯通[J].黑河學刊,2005(5).
[5]何玉艷.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育傳播的反思與探索[J].出版廣角,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