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玲
關鍵詞:加強 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體系建設
隨著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陸續出臺多個與之相匹配的內部控制政策文件。2012年財政部印發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旨在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實現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效能和內部治理水平不斷提高。《規范》對內控工作總原則、風險評估和控制方法、單位層面內部控制、業務層面內部控制以及評價與監督進行了闡述。針對《規范》出臺后仍舊存在的重視不夠、制度建設不健全、發展水平不平衡等問題,財政部于2015年發布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發布的《財政部關于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則是對之前政策要求的進一步落實,對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效果提出了較為詳盡的基礎性評價依據和標準。可以看出,通過積極推進內部控制建設,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內部控制建設工作還存在方方面面的新問題,內部控制工作的重心也應有所轉變。
(1)行政事業單位的概念。行政事業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一般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與價值經常體現為社會價值而非貨幣形態的經濟價值。行政事業單位不同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也不屬于公共權力機構,政府通過授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行使行政決策、執法監督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職能。行政事業單位的運轉資金由國家財政部門撥款支付,一般是全額財政撥款,部分開展經營性收費項目的事業單位是差額財政撥款。
(2)內部控制的概念。2012年財政部印發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指出,“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
(3)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必要性。目前,我國有110多萬個事業單位、3000多萬從業人員,切實管好、用好這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可充分發揮其對各個領域改革的體制支撐和保障作用。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是從制度層面堵塞管理漏洞、完善監督和制約機制、消除隱患和風險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的重要抓手。行政事業單位應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的要求,努力提高內控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從提升管理意識、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入手,提高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能力,認真開展內控工作,切實做好內控考評,及時防范各類風險。
(1)對內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仍有待提高。在國家有關內部控制的各類政策文件要求推動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仍然存在意識薄弱、家底不清的現實問題,部分單位領導僅在上級單位進行內控專項檢查的時候關注一下“應對”之策,要求財務部門提出適應檢查要求的報告,而平時的管理相對松散和不足,職責、權限和工作流程模糊不清,未能將內控制度有效運行起來,出現“有制度、無落實”的狀況。
(2)對內控工作的理解存在誤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執行政策要求時,還出現對內控制度建設、政策執行存在誤區的情況,尤其是單位的管理決策人員對內控政策和要求理解不正確、把握不準確,導致最終執行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對內控實施效果和薄弱環節也沒有進行認真分析,查找原因。另外,還存在內控只是財務一個部門的事,其他部門不需要參與,或者內控只是預算控制的錯誤理解。
(3)對內控工作的統籌能力有待提高。內控工作是一個體系性工作,可以說是“一把手工程”。2012年財政部發布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明確了工作目標主要包括:“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不難看出,實現內控工作的總目標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原則,通過梳理各類工作的業務流程,分析和確定風險點,選擇適當的應對策略,并要與各項監督管理、廉政風險管理工作相結合執行。目前還存在“為內控而內控、內控停留在紙面制度和報告”的現象,將內控與服務能力和效率、有效監督、廉政建設以及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有機結合、統籌安排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1)轉變意識,提高內控制度實效性。行政事業單位應深入落實關于加強內控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強化內控管理意識和風險防控意識,推動內控責任切實落到實處;強化對核心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突出對關鍵崗位的監督和制約;對巡視以及專項審計所涉及的內控問題進行重點整改,加強內控與其他監督方式的結合與聯動;有效建立業務和廉政風險預警預防機制,切實提高內控制度的針對性、有效性,使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操作合規性得到有效提升。
(2)借助科技發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科技進步給內部控制工作提供了越來越多可借助的現代化工具,通過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和管理水平,運用信息化工具可實現權限分層、分級,審批留痕不可輕意修改,使粗放式、人制式的管理方式逐步退出;通過使用規范化、精細化、體系化管理工具,實現管理流程明確、過程可見、結果可視的效果;探索內控管理信息化工具與本單位信息化管理系統相互銜接,數據、信息共通共享,可有效降低人為干擾和舞弊的操作空間。
(3)提升質量要求,推動內控從“建規矩”向“見成效”轉變。內控工作經過數年來的不斷推進,制度建設已進入到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階段,工作重心應從面上推進向重點突破轉變,工作成效應向質量要結果,以問題為導向,深挖問題根源,在關鍵處實現突破。同時,新時代有新要求,內控工作也應與時俱進,結合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變化,不斷提升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追求更高的標準和更好的效果。
(4)強化責任,狠抓執行。從源頭上加強對責任的重視程度,積極落實好業務管理和內控管理的職責,對苗頭問題、共性問題予以及時的風險警示。不斷完善內控操作層面的制度和規程,責任明確落實到具體人,對容易發生風險問題的業務、應提升防范等級的業務,均應在制度和規程中明確管理規范,作為高風險業務制定專門的管理辦法并配套獎懲辦法,對出問題的人和事做到追責到人。
(5)將內控工作成效與業績評價結合,探索內控評價、廉政監督與業績評價的統籌和聯動。行政事業單位應充分發揮考評的作用,結合廉政及其他監督方式工作要求,聚焦風險防控關鍵點,在業績評價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專項考評指標,擴大考評范圍。加強對專家評審、招投標現場等關鍵環節的現場抽查工作,探索通過多種方式組合,對內控有效性進行總體、客觀的評價,如將調查問卷、談話和評估測試等方式組合進行內控有效性測試與驗證。做好內控與巡視、內審、專項審計等其他監督手段的配合及信息共享,協同推動內控有效執行。將內部控制工作定位提升到考評行政事業單位治理能力的高度,探索行政服務、業務發展、日常管理、績效評價與內部控制、廉政監督在機制上的聯動與深度融合,不斷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和防控能力,使考評成為自查自糾、發現風險隱患、促進內控執行、完善內控制度的有效抓手,使內控制度體系更為科學、有效,在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6)加強調研,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各行政事業單位在執行內部控制政策文件過程中,積累了多種做法和經驗,應就內控制度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進行多種形式交流,推廣好的做法,借鑒好的經驗,使具有帶動作用的案例發揮出示范帶動的效果,進一步鞏固內控工作成果,堅定參與內控工作人員的信心和決心。
治理內部控制風險、增強合規性,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性工作,需要不斷進行完善、評估、檢驗、修正。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成為行政事業單位提升內部管理規范化水平、構建科學高效的權力運行體系、推進內部監督與反腐倡廉建設等工作的重要抓手。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應結合新的要求,利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努力提高內控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從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入手,凝聚共識、周密部署、注重實效、落實責任;以問題為導向,以構建全流程內控體系為目標,認真開展內控工作,推動內部控制全覆蓋;把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性建設與工作全局統籌考慮,切實發揮聯動機制帶來的獨特作用,將內控工作長期且堅定不移地推進下去。
參考文獻
[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
[2]《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
[3]《財政部關于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財會[2016]11號).